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回体制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所惯用的一种外在结构样式,其特点是全书分为若干卷,若干回(早期称则、节或段),每回有标目。早期的长篇小说标目多为单句且不标出则目之序数,后期的长篇小说标目则多为双句,这双句一般呈对偶形式,且标出回目之序数。这种分卷、分回、立目的结构体制,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其成熟过程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在研究讲史小说的过程中发现,以前所谓章回体制源自宋元说话的说法,未免简单化了,未能深入、全面地揭示章回体制形成、完善的多种内外因素。所以,有必要对此问题重加探讨。分卷、分段、立目主要导源于阅读需求应当说,…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与近代小说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长篇章回体的突破和短篇小说的出现长篇小说章回体的突破和新型短篇小说的出现,是近代小说艺术形式变化的又一表现。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分章标回,并有对偶的回目以概括本回的内容。每回的开头、结尾都引诗词入话,还保留了说话人“话说”、“且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固定的套语。作为民族形式,章回小说符合受众群体的审美情趣和阅读习惯,但从文学近代化的角度来衡量,它也有一定的局限。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近代小说已在很大…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保持了九十年代的激增趋势,影响力更趋广泛和深入,俨然成为时代的第一文体.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长篇小说与市场经济有天然的姻缘关系,二者相生相伴;二是国家政策的倡导和国家文学奖项的诱导,长篇小说是政府方面构造精神食粮的需要;三是时代生活和作家的渴望表现,复杂的时代生活呼唤一种能够表现它的文学形式,作家企图通过长篇小说证明自己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章回体小说有其固定模式,五四文学革命后被废弃,但张恨水对章回体小说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大量写作章回体小说,使这一形式得以继承和提高,对小说民族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文体类型,它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深厚的文学传统.文章将从话本小说、俗讲变文、史传文学三个方面对影响章回小说文体产生的各种因素做共时态分析.对章回体小说文体的渊源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理清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和对章回体小说的理性审视,而且对我们准确把握现当代小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由于组合方式的复杂、丰富,在体现古典小说形式美的特点方面,有代表性;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审美形式是在短篇形式的基础上渐次发展而来,其本身又历经了逐步完备的过程,在体现古典小说美学史的规律方面,亦有代表性。因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兼有审美和美学史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章回体通俗小说,在民族形式上,表现为基本上采用通俗白话;散文和韵语杂揉并用;结构形式上的章回体;艺术手法上的真假相间,虚实并蓄;以及刊行时附有插图,形成图文并茂等特色。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章回体形式是从宋元民间艺人的讲史演传过来的。在内容上,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以历史故事、英雄传奇为主,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即是代表。而对妇女问题、家庭问题的反映多是宋元的小说话本和明代的拟话本。由于题材的限制,在明代中叶以前的章回小说中,很少有写得出色的女性形象。直到万历年间出现的第一部由文人个人创作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章回小说《金瓶梅》中,才出现了众多的女性,其中不少人写得活灵活现,颇为生动,充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但由于作者格调低下,这些女性被写得猥亵不堪,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是叙事文学中最能体现一个时代文学成就,也最能展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貌的文体形式。中国长篇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了第一个创作高峰之后,90年代中期以来再次掀起了更为强劲的创作浪潮。如果说,50—6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兴趣突出地表现为构造新的“历史”的话,那么这一次的长篇小说浪潮之最有特色的风景,无疑是其文体形式的“正衰奇兴”。然而,静观当代长篇小说的研究领域,不难发现,多数研究者的成果,还是习惯地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文学作品的题材内容与精神深度的观察上,对长篇小说文体形式的特别关注,直到最近两年…  相似文献   

10.
版本行旅与文体定格——《京华烟云》中译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河北学刊》2012,32(1):94-98
《京华烟云》是一部用英文写成的小说,其中文翻译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忽视。本文所谈的《京华烟云》涉及到目前所能见到的这部小说的中文译本,通过梳理分析这些译本,主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1940年代《京华烟云》的翻译及译本的大致情况如何;二、郁达夫为何未能完成林语堂的托付翻译出这部小说;三、张振玉的章回体译本如何成为现今通行的中译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即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主要文体诗词曲赋与章回体小说被排除在文学史视域之外,而主流文体则是从西方传统而来的小说散文与新诗。这种传统文学形式的"断流"就其本质而言即后现代批评中的"替代言说"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与"旧文学"决裂后,传统文学的格律诗与章回体小说被认为是"旧形式"的延续而"不在场"。虽然部分文艺理论家与毛泽东等人都曾经提倡继承民族文学传统,但仍然未能使传统形式的创作真正进入"新文学史"的视域。正是这种传统形式的断裂使现代文学史成为持续接受西方新思潮与文体的宏大叙事,直至今日传统形式创作仍未能进入格局。新世纪文学史的书写不应再排斥传统文学形式如诗词曲赋戏剧和章回小说等,转型为全视域、体现源流通变关系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十年前,广东出了一本章回体《社会主义400年》;十年后,广东出了一本以漫画演绎邓小平理论的书.又是个新鲜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发社科理论界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译文学的输入,中国近代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诸如叙事模式的变化、长篇章回体的突破、新型短篇小说的出现,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进展。这些变化标志着中国近代小说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新农村通俗小说文体 ,是毛泽东以民族形式为本位的文体观实践的产物。通俗农村问题小说、通俗农村抒情小说和章回体战时小说是构成这一文体的三种样式 ,以各自的审美特征体现着新通俗农村小说民族形式的丰富内涵。这一文体创造体现了从群众化到民族化的基本规律 ,但在具体途径上却表现为两种相反相成的艺术化过程 :新文艺小说文体的大众化、民族化过程和传统旧章回体小说的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批评陷于了难以有效言说因而也愈来愈尴尬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缘于我们自身消费性的阐释思路 ,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研究方法 ;二则与形式批评理论本身不无关系 ,其狭隘的研究思路使形式批评的思维空间过于逼仄 ,致使其话语空间受到限制 ,无法得到应有的拓展。走出困境的对策也有相应的两点 :一则需要我们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立场 ,执行一种生产性的、积极主动且富有主体精神的研究方法 ;二则需要我们坚持主体性的原则 ,继续清理形式批评本身的内在理路 ,并执行“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的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历史上开始萌生,就受到了歧视和贬抑。长期被看作“小技”、“末流”,而为正宗的诗文家、理论家所不齿。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古代小说仍然不时受到一些人的责难。如有的论者认为中国古代小说都是“章回体”,“有重视讲故事的特点”,因而是“原始的、落后的、属于幼年期”的作品,不及那些“抒情的、表现感受和情绪的文学”。还有的论者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忽视典型创造,人物多是类型化的扁平人  相似文献   

17.
王充的文学观主要有四点:一是注重实用;二是求真崇实,反对虚妄;三是反对贵古贱今,提倡写今;四是内容决定形式,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这些观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荒诞的写作技巧,进而探讨该小说的后现代艺术特色。小说中荒诞的写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的类别:一是嘲弄的运用;二是语言的运用。而正是这种荒诞的写作技巧体现了该小说荒诞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南通理工学院"校园春晚"品牌文化"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寓教于乐,喜闻乐见;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等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校园春晚"成为该校品牌文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其根植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二是其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三是其最大程度地融合了新旧媒体作为载体传播;四是其形式新颖时尚,内容源于生活,师生喜闻乐见,且具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93年也是在这个刊物上,笔者曾就中西长篇小说的比较,发表了几点看法,那是属于艺术形式方面的。这篇也谈比较,但侧重于思想内容。由于中西长篇小说数量极多,类似这样的比较,必然挂一涌万,故仅就其中若干方面着眼,能否抓出一点规律性的东西来,还有待于读者的教正。骑士传奇与武侠小说西方早期小说出现过骑士传奇的系统,中国则有武侠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便是。西方的骑士传奇同中国的武侠小说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是忠君,都宣扬忠君爱主的正统观念;二是护教,中国的武侠小说虽不如西方骑士传奇基督教色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