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作家徐兆寿创作的《荒原问道》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现实主义小说文本。称其为现实主义小说文本,是基于其浓厚的乡土情怀与沉重的家园意识;至于深刻的哲学意蕴,则是基于其围绕“道”与“存在”等哲学范畴而展开的若干反思,如宇宙、死亡、语言、知识、道德、自由等。传统的观念体系遭遇自由主义、多元主义的挑战,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何以重建自我的精神世界、现代性视域下的社会主体何以实现思想观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小说《荒原问道》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也是其哲学反思所指向的终极问题。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高扬主体的理性主义,是调节社会成员个人之间、个人和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属于社会现象。文学是主观品评了的客观社会生活,也属于社会现象。作为本体的社会生活,决定了道德和文学之间的联系;道德中的意志自由,文学创作中的审美自由,正是这种“自由”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的家训家规通过“孝”的规约化和强制性,以及积极的家族主义、务实的治生之道、贵生养生与明哲保身、约束与禁戒、善恶与因果报应等内容,把精英化的道德理想转化为大众化的实践伦理,从而在家族层面建构了适应世俗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通过家族的繁衍生息实现文化的薪火相传。明清家训家规所反映的儒学世俗化、生活化转向,是对精英儒学的调整与纠偏,是把精英化的道德理想转化为大众化的实践伦理的一种有益调适,由此推动了儒家伦理从官样教义进入民间生活,实现了儒家“化民成俗”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与乌托邦情结──对人文精神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学界关于人文精神的热烈争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种乌托邦主义的倾向,这是人文精神探寻中的“乌托邦情结”.它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道德浪漫主义倾向;二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精英主义倾向;三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脱节的倾向。哲学中的唯理论信念是乌托邦情结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和思想预设、这一唯理论哲学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一是在现象界背后设定不动的本体和实体的本体形而上学;二是以给定的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为前提,又要统一二者的主体形而上学。唯理论哲学的根本失误在于它对人们现实生活世界的否定和对“另一个世界”的执着和迷狂,由此而成为把人文精神的追求导向乌托邦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根源。它具体表现为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生在论的真善一体论和人性论中忽视人之有限性的倾向。而超越了人文精神追求中的这种马托邦情结之后,我们要营造新的人文精神。新人文精神不是排它独断的,不是要消除多极的存在,而是对多样性价值的尊重与宽容。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自由的真实含义孙慧玲黑格尔曾把那种视自由为随心所欲的做法,称之为“坏哲学的理解”。如果我们认真审视一下当今社会现实便不难发现,这种“坏哲学的理解”,在道德领域里已成为一种颇令人担忧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他们在批判传统道德过于压抑人的自由心性的同...  相似文献   

6.
论卢梭文明与道德悖论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明进步与道德堕落卢梭社会历史观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文明与道德的矛盾。从卢梭的思想倾向来看,他是站在道德主义立场上来反对洛克的功利主义观点的。但是卢梭的道德主义不同于盂德斯鸠的道德主义,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二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孟德斯鸠是一位法国男爵,他理所当然地站在贵族的立场上来说话,把贵族的出身和荣誉放在与私有财产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孟德斯鸠对平民始终怀有一种天然的戒备心理,他多次强调:“人民的本性就是感情用事”,“人民的行动永远不是过分就是不及。人民有时候千手齐下,搞得天翻地覆…  相似文献   

7.
李永杰 《社科纵横》2010,25(7):127-129,139
道德可以分为显性的道德和隐性的道德,处在显性层面的道德对于道德主体来说,还只是外在的规范;处在隐性层面的道德则已经成为道德主体心灵深处的道德律令.道德内化就是从显性道德向隐性道德转化的过程.道德内化的实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道德主体对于道德规范产生道德情感,经过长时间的涵养实践,进而使得道德规范成为道德主体的道德人格.道德内化的实现是道德建设的关键,它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影响力,促使道德主体吸收外在的道德规范成为自己内心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8.
法律和道德都是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 ,但二者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 ,因此 ,既要加强法制建设 ,又要加强道德建设。目前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只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给合起来 ,发挥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双重作用 ,才能构成完整、系统、科学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这门学科首次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克伦理学》中独立成型、而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才获得了完全的独立性。以G·E·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为标志,元伦理学思潮兴起。元伦理学家们通过对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对伦理学的性质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首先,他们都反对传统规范伦理学,认为传统规范伦理学无法逃脱“自然主义的谬误”;其次,在关于伦理学是否一门科学的问题上,直觉主义持肯定态度,而情感主义则反之。黑尔分析了道德判断中的祈使部分和陈述部分,提出了他的普遍规定主义主张,预示着元伦理学在反省自身之逻辑基础之后向规范伦理学回归的倾向。维特根斯坦则严守语言所能言说的界限,而将伦理学的问题归于神秘领域。  相似文献   

10.
包雷 《社会》1993,(10)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发展,出现了各种道德价值体系冲突与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倾向,反映在家庭道德观上,出现了某些家庭伦理“失范”与家庭道德观变迁的现象。其主流是家庭道德观的更新与进步,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然而,极端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也诱发人们产生种种反道德、反社会的行为,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又冒了出来。家庭伦理的“失范”现象与家庭道德观的变迁主要表现为:第一、反映在婚姻关系的准则上,婚姻关系中的感情含量、精神文化含量呈上升趋势,并越来越成为决定婚姻关系能否成立的主导因素。但目前,大多数人仍以“人品好、有才能、会过日子,能白头到老”的实惠稳定的婚姻作为理想模式;同时,拜倒在金钱脚下的功利婚姻观与牺牲婚姻当事人的幸福,为家族利益摧残人性的封建婚姻观有抬头倾向,以重婚纳妾、跨国婚姻、包办买卖婚姻和拐卖妇女等形式出现;人们在婚姻选择上拥有更多的“个性自由”,社会对多样化的婚姻选择呈逐渐理解的态度,“离婚自由”正在成为现实。据《青年研究》1987年12期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学界对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大致有五条路向,即道德规范体系建设路向、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化路向、“个人美德”的诉求路向、道德建设的信仰致思路向和在道德与政治的相关性中探讨道德建设的路向。分而察之,五条思考路向都各有所得,也各有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其所得的同时克服其不足,为思考道德建设开辟另一条更合理的路向。“道德维系机制”概念的提出,即为了满足这一理论需求。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随着传统道德维系机制的解体,急需构建现代道德维系机制,使道德由外在约束和他律真正化为社会主体的内在约束和自律。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自由概念是一个内在包含着约束的概念,不能把它理解为无约束的意志行为。从政治范畴和更广泛的社会范畴来看,自由是一种政治上的自由权利,而不是一种以普遍的人性为基础的人权。文章还从哲学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分析了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由;并叙述了自由概念的历史发展,指出以人性和人权的名义提出的自由要求虽然曾起过进步作用,但最终已变得虚伪和反动。而社会主义社会则奠定了人类通向自由的广阔道路,随着杜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自由将愈来愈充分,并将在更高的水平上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17世纪在法国形成的冉森派运动是天主教反改革运动中重要的宗教运动.在神恩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这一神学问题上,冉森派对莫里尼主义和耶稣会神学家提出了批评.这一批评延续了贯穿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上的奥古斯丁主义对佩拉纠主义的批判.然而,这一批判不仅仅是基督教神学内部的对话,而且体现了冉森派对现代性的拒绝.由此,冉森派的影响超出了神学和宗教层面,推动了反绝对主义王权的政治话语的形成,在旧制度后期法国的政治运动中产生重大影响.对17世纪冉森派的神学和政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基督教和现代性的复杂关系和法国现代政治中的反宗教倾向.  相似文献   

14.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流派——福利经济学是一种规范经济学.它以资产阶级道德标准来评价经济效果的好与坏,道德评价是以道德行为的善恶、好坏为标准,而道德标准是有阶级性的,福利经济学中的道德规范有公正分配、经济效率、自由、均等、民主等概念.  相似文献   

15.
张玉霞 《学习与探索》2007,42(4):107-109
自由既是哲学问题,又是法律问题。自由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体现主体的意志与客观规律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自由是法所追求的崇高价值和根本理念,法必须以自由为前提和基础,确认和保障自由。自由的生成需要规则的限制和对限制的不断扬弃。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的自由观开启并规定了西方传统哲学中自由的两个路向:一个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唯智主义的自由路向,一个是希腊晚期反知识论的自由路向。古希腊自由观的问题是本体的自由没能建立。中世纪基督教的自由走的是第二个路向,它试图把自由植根于信仰之上,但却出现了自主性自由与接受性自由的悖论。近代康德前的哲学家走的仍然是知识论的路向,它否定了把自由建基于信仰之上的可能性,但这种自由仍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普通人很难拥有自由。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变知识论的路向为反知识论的路向,把自由引入道德领域,但由于其哲学的二分性,其自由仍具有消极性。黑格尔克服了康德的二元哲学,建立了积极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伦理价值对事实认定的选择性表现为"纯"事实,即"是其所是"的抽象之所以可能,是受一定社会伦理价值的认识目的和伦理价值机制亦即"应是其所是"所中介或选择的。从科学史上看,科学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总要受到一定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和科学研究传统的伦理价值的选择。伦理价值主体的意志自由对其科学自由具有选择性。从道德认识论视角看,科学理论研究主体的自由意志是一种思维的理智,是通过思维把自己作为本质来把握,从而使自己摆脱偶然。从道德社会学的视角看,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研究主体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而首先以作为担负着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的主体而存在。伦理价值对于科学的选择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8.
闫洁  吴威威 《唐都学刊》2011,27(5):29-33
企业道德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企业是与"利益相关者"携手的经济组织,也是因社会契约缔结而成的法人组织,又是自由意志和行为选择的伦理主体。要进行企业道德责任建设,首先要完善企业责任机制,强化基本道德责任,建立义利共生的伦理决策机制,制定制度化的道德责任规范,强化全方位的责任监督机制。其次要提升企业道德人格,践行积极道德责任,以提升管理者的道德责任感,培养以责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9.
盛书刚 《探求》2003,(6):70-74
“诚信”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诚信”规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充分发掘我国历史上珍贵的诚信道德资源,对加强公民诚信教育、打造社会信用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法轮功”欺骗群众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它所宣扬的反动道德论。这一理论与它的元神不灭论、反动的宇宙论等相互联系,共同构造了一套混乱、玄虚的歪理邪说,宣扬粗陋的有神论和唯心主义,欺骗、蛊惑了许多人。因此,为了彻底肃清“法轮功”的流毒,我们必须对它的反动道德论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批判。一、反动的道德物质论道德是人类理性觉醒的标志,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起点,是人类具有自我意识的确证。具体说来,道德是人类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它具体表现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