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颇有影响的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有其重大影响的。研究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史,都必须对孔子的思想作出正确评价。然而对孔子的评价,至今也没有一致的意见,争论颇多,问题也很复杂,诸如孔子所处时代的性质问题,孔子的政治倾向即阶级属性问题,孔子的“仁学”和世界观问题,在学术界都有争论。研究这些问题,固然我们都要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出必要的结论。由于对马列主义理论掌握的情况各有不同,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另外,由于历史悠久,时代离我们太远,有些历史的具体情况,我们今天当然也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过我们觉得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对孔子的看法,对孔子的分析,我们应当给予必要的重视,这对于评价孔子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正>儒学的历史,一方面是统治者对儒学利用、改造的历史;另一方面又是儒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但孟子的思想并不完全等同于孔子的思想。同样,孟荀并称,两者见解也不完全一致。汉唐经学、宋明理学,都有自己的特色,侧重点各不相同。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孔子以及儒学的命题和思想范畴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构成了儒学发展的历史。因此“儒家文化的现代化”是名正言顺的儒家文化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孔子研究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特别关注,专门研究孔子者代不乏人,儒学的典籍浩如烟海,研究孔子的书刊文章也汗牛充栋,孔子研究已成为中国学术园林中的一个“超级大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的孔子研究更是空前活跃,硕果累累,令人鼓舞。但是,对于孔子研究历史的研究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尚无一本系统总结孔子研究历史的书。令人欣慰的是,1990年11月,曲阜师范大学的徐志祥、李金山同志主编的《孔子研究四十年》由巴蜀书社出版,可以说是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新出土文献为孔子文学思想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思路、新方法,对研究孔子文学思想的内容、体系和历史定位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孔子文学思想的认识,使之呈现出独立性和系统化的特征,既能与其"礼乐"思想相衔接,也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在春秋时代已渐趋自觉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孔孟人生哲学传承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治中国思想史者,都把孔、孟并称,谈孔常涉及孟,谈孟也不能不上溯到孔,由此可见孔、孟关系之一斑。就历史发展顺序而言,孔子之后儒家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就是孟子;从儒家思想本身的逻辑进程来看,孟子直接继承了孔子的仁学,自己也公开承认私淑孔子。无可否认,这些都是历史的既成事实。但如果透过历史表象,再进一步深入探讨孔、孟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传承和发展关系,恐怕仍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笔者认为,孟子的人生哲学虽然直接继承了孔子,但他是以孔子思想的终点为起点,而后向孔子人生哲学的起点回归的。这是孟子思想的基石——性善论提出的逻辑前提,也是形成孟子心性哲学内向归缩型特征的理论依据。关于孔、孟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传承以及孟子对孔子的发展关系,试作如下勾勒。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孔子是接受了古代文化,又影响着他之后的中国文化的.这种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古人都不能与孔子相比."  相似文献   

7.
<正> 对于孔子的研究和评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已经有整整四十年的历史了。在这四十年中,关于孔子的种种问题是那样持久地吸引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实属异乎寻常。可以说,它推动了我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哺育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史和思想史工作者的成长。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的孔子研究空前活跃,硕果累累,令人鼓舞。近几年,国际上又出现了一股“儒学研究热”,重新探讨和估价孔子、儒学的当代社会价值。国际上的“研究热”又影响和推动了国内孔子、儒学研究走向深入。每年都有大批的论文、专著发表,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及会议也在不断开展。尤其是今年,适值孔子诞辰2540周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春秋》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问题的提出早在五十年代,周予同先生就提出“孔子和六经的相关度”问题;七十年代末,在他逝世之前,又强调指出:“疑问还没有为科学研究解决以前,要做到客观地深入地估计孔子的历史功罪,恐怕也难……不仅孔子问题,连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文化史的问题,也无法彻解决的。”这些话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令人遗憾。无论从孔子研究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中国史学的角度来看,弄清孔子与《春秋》的关系,都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据史所载,孔子曾说过:“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认为自己的历史功过主要在于《春秋》,所以断言后人将据《春  相似文献   

9.
孔孟学研究     
<正> 研究孔子思想的前提,在于尊重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既应避免随意剪裁,也应避免标签贴封。这样糟粕与精华才能真实地而不是虚假地显现于读者之前。由于孔子思想是这样的博大,对历史文化的影响是这样的深广,牵动的社会关系是这样的复杂,因而在孔子研究上的仁智互见、正误杂陈,当在情理之中。一、孔子人性论的哲学特征在孔子以前的我国思想家中,虽然也有关于人性的片断论述,然而真正为人性论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孔子的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纵观我国古代三大人性论学派: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论,他们的学说不仅都是从孔子的人性理论中衍生出来,而且无论就其理论体系本身的科学价值看,还是从其对历史的支配与影响上看,都是难能与孔子的人性论相比拟的。他们的共同缺陷是将人性的派生形态(或善或恶或善恶互见),当作本原性的人性了。再者,他们虽然都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孔子研究》于今年三月份创刊,这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盛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学说及其创立的儒家学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为统治阶级所欢迎和利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1962,(5)
1960年春山东省历史学会举办了第一次孔子讨论会。近几年来,关于孔子的问题,全国学术界非常重视,并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除国内有关学术报刊杂志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孔子的论文外,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单位,也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研究孔子的学术活动。从去年下半年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历史研究所、中国哲学学会、北京哲学学会、新乡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历史系和中山大学哲学系等单位,曾分别举办过孔子问题讨论会和学术报告告会。今年以  相似文献   

12.
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从孔子孝道现对后世的影响、孔于孝道观的局限性以及孔子孝道观的现代价值三个方面。历史地、辩证地对孔子孝道现的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有助于人们对孔子孝道观价值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3.
<正> 曲阜,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的故乡,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一座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不仅以历史悠久的“礼义之邦”的盛名著称于世,而且以拥有大量珍贵的地上地下文物蜚声中外。孔庙、孔府、孔林、鲁故城遗址、少昊陵、周公庙、颜庙、梁公林、尼山孔庙、夫子洞、洙泗书院等都是稀世独有、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迹;数以几十万计的孔府档案、孔府古籍、历代碑竭、画像石刻等也都是世间瑰宝。因此,这里堪称中外学者考察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研究孔子的天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所创建的儒家学说对中国及世界各国二千多年来都有重要影响,被视为东方文明的象征;他本人也被尊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尤其注重道德修养。他对于如何提高自我修养的问题,总结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是他本人教育实践和道德实践经验的概括,也是他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所坚持的基本要求。对孔子倡导的道德修养方法,我们:“不  相似文献   

15.
历史观是孔子思想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夏商周三代文明充分反思和继承的基础上,孔子认识到周礼的价值和意义,创造性地提出"仁"的道德范畴,以加强个体的内在道德修养,从而使周礼的精神得以维持和延续。孔子认为历史的本质在于人伦道德精神,从而建立了道德史观。孔子对历史的本原、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变易,以及变易的趋势、规律、动力等,也有独到见解,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孔子与神话历史化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这不仅留下了学术空白,而且形成了严重的混乱和误解。例如,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孔子是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始作俑者,而神话历史化除了使神话变得残缺不全之外,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其他意义,因此,孔子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完全是消极的。事实上,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根本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伟人像孔子那样万劫不毁、经久不衰的了。孔子死后的二千四百多年,是一个人类曲折发展前进的漫长时期。用漫长二字,实在不足以强调这个历史的跨度。时至今日,对孔子的规模宏大的论争热潮,此起彼伏,不曾沉谙。而且,其研讨的范围,较之过去的任何时期,都更为广大,遍及全球。其势炎炎。不可不谓之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18.
郑师渠 《中州学刊》2001,(1):136-141
五四后的诸子学研究所以常起纷争,说到底,其核心还是涉及到一个怎样评价孔子的问题.这里存在两个并行不悖的趋向一个是以学衡派等为代表始终反对一味诋毁谩骂孔子的一些学者,他们极力主张恢复孔子应有的历史地位,给他一个科学的评价.一个是以胡适为代表当年激烈主张"打倒孔家店"的一批学者,开始摆脱狂热,从历史的意义上研究孔子,强调诸子学平等.二者相辅相成,加速了传统经学的终结和现代学术的发展.这又是一个从心理到学术都需要调适的过渡时期,学术观点的分歧与冲突,甚至不乏情感的偏向,都应视为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 因为孔子学说和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历代学人无不有自己对孔子的看法,即孔子观。这种孔子观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也是人们对传统思想态度的深刻体现。古往今来, 人们对孔子及其学说发表过许多意见,好象都在力求寻找一个真孔子,实际上,褒贬议论之间,都寄托着自己的愿望,反映着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前,我们在评价人们的孔子观时,往往习惯于用“反孔”、“尊孔”做定性分析,好象阵线一划,便万事大吉。对待刘知几亦不例外。有的学者把刘知几看成一位反传统的斗  相似文献   

20.
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日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孔子的思想核心成了人们研究的重点。过去不少学人都认为“仁”或者“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庸”,而“仁”和“礼”只不过是实现“中庸”的手段罢了。孔子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要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个范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