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包括了古语、今语、方言、雅言、俗语等各种语料。在对《尔雅》的双音词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后,共归纳出双音词1261个。现代汉语语法构词中的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表述式及附加前缀等构词法在《尔雅》中均有体现,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尔雅》中还出现形容词“老”虚化为词头的现象,从而形成了附加前缀式构词法。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是中国书店1985年出版《尔雅音图》一书,题郭璞著.除“据光绪十年上海同文书局本影印”一语外,别无前言、后记,也无出版说明.上海同文书局本《尔雅音图》源出艺学轩藏版、嘉庆六年影宋绘图本重摹刊的本子,卷首载有南城曾燠嘉庆六年叙.艺学轩即曾燠的轩名,重摹刊原本尚存,只作《尔雅图》三卷,卷上《释诂》至《释亲》四篇无图,卷中《释宫》至《释水》八卷,卷下分前后,前《释草》至《释虫》三篇,后《释鱼》以下四篇,都有图,分载十五篇每篇之前.注和音夹入正文,注即郭《注》,该书实为四卷,每卷下只标郭璞注.其图,曾《叙》认为宋、元人所绘,并且说“疑必有所本,即非郭璞之旧,或亦江灌所为”;其音,则确定地认为后蜀毋昭裔《音略》.他并没有《尔雅音图》为郭璞所著的意思.中国书店所印,新题郭璞著,大概是根据《尔雅序》中有“别为音图”的话臆测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五经正义》是唐代初年孔颖达等人奉敕编撰的一部经学训诂著作,《尔雅》是汉代以前出现的一部以今语、通语解释古语、方言的辞书。孔颖达等人在疏通训解“五经”时,不仅广泛地征引了《尔雅》及其汉魏旧注,而且还论及《尔雅》学的诸多相关问题。本文对《五经正义》在征引《尔雅》及其旧注时的训释特点作了总结;对《五经正义》关于《尔雅》撰人、序篇、篇名含义及《尔雅》声训法的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五经正义》征引上的失误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先秦古书中的文字和意义,屡经转变,阅读困难,所以汉魏以来不少的学者加以注释。唐朝陆德明采摭诸本,搜访异同,编成《经典释文》一部。陆氏所释之书有《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六卷,《公羊》、《谷梁》、《孝经》、《论语》、《老子》各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加上第一卷《序录》共为三十卷。《释文》即为群书作音。因古代文字多以声寄义,注音即等于注义,如《序录》里举“好”、“恶”、“败”、“坏”等字为例,读者看到所注的音,即知此数字每字的词性各随音变而有不同。虽然他的主要目的在于考证字音,但也兼及字义的解释,可惜为后人删掉不少,如宋代陈鄂校勘《经典释文》的时候,把《尚书音义》中只载形义而不载音的注文多加芟蕹,其音义兼载的,往往存音去义。据今所见敦煌写本《尚书·尧典释文》“毨”字条以下有一百五十条,而今本“毨”字下裁有七十二条,可知宋以后传本被删汰的颇多。  相似文献   

5.
《汉书》应劭注偏正式双音词数量最多,偏语素与正语素有10种语义关系。有名+名→名等16种构词方式。名词具有绝对优势。偏正式双音词的词性基本上是由充当正语素单音词的词性决定的。注释学的繁荣,特别是它对义项加以选择、限制的要求,促进了汉语偏正式双音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尔雅》凡一十九篇,前三篇解释语词,采用“同义类聚”的编排法,相当于今《同义词词典》;后十六篇解释专科词语,涉及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可谓囊括百科,无异于一部“百科词典”。一十九篇即一十九义类,每一义类又分若干小类,有的还明确标目。《尔雅》“同义类聚”,囊括百科及其结构层次,在中外辞书发展史上,均属首创,已得到辞书研究者的充分肯定。然对《尔雅》释义的方法作细致的分析、归纳,这项工作似做得还很不够,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次尝试。说及《尔雅》的释义方法,往往仅择其大端言之: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前者如《尔雅·释诂(上)》(以下只注篇  相似文献   

7.
清代是雅学的全盛时期,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是清代《尔雅》注疏的代表著作之一,是继邵晋涵《尔雅正义》之后的又一雅学巨著,在中国雅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尔雅义疏》现存足本和删节本两种.《尔雅义疏》在疏证文字、考释名物、阐明体例、校勘经注文字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注疏的主要特色为注重目验、因声求义、引证方言俗语等.当然,《尔雅义疏》也存在疏于声音、误引误解古书、蹈袭而未注明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注家在给典籍作注时往往会把原典中的单音词与前代注解中的单音注释词组成一个双音组合进行注解,这些双音组合有的后来凝固成词,有的却未能成词。文章对这类有着语素承袭关系的双音组合的成词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语素承袭类双音词的成词需要满足构词成分词性相同、语义可融合以及经常使用这3个条件。  相似文献   

9.
《子云乡人类稿》是殷孟伦先生的语言学论文集。《类稿》共收论文25篇,其中有对前人语言专著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注》等的解释、评价的;有探讨文学名著语言技巧的,如《试论司马迁<史记>中的语言》、《略谈<红楼梦>的人物语言》等;有考订地理的,如《试论唐代碎叶城的地理位置》;有揭发前人伪作的,如《莫友芝与<韵学源流>的关系质疑》;有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如《<尔雅>郭氏纂疏举例》、《“闻”的词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尔雅》、《方言》郭注指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璞的古书注解对后世训诂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尔雅>、<方言>的注释尤其如此. 然而,其注释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失误. 如:注释体例不够谨严,释义内容也有一些错误,对名物得名理据阐述欠缺等.  相似文献   

11.
《尔雅》郭璞注的两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尔雅》,为之作注者难计其数。晋郭璞的《尔雅注》是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的《尔雅》古注。郭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充分运用当代活的语言材料 ,保留了大量的晋代口语词 ,这些口语词包括晋代的通语、俗语、方言 ;二、在训诂方法和训诂理论上能突破文字束缚 ,从语言材料的事实出发 ,归纳出反训和语转的初步条例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注》拾遗王克让段注《说文》形、音、义三者兼赅。行文尔雅,训释博洽,沾溉后学不知凡几。以卷秩浩繁,千虑之失或亦难免,兹拾遗于下:引伸假借不甚分明《说文》:“礼,履也。”段注:“履,足所依也。引仰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也。”按:“凡所依”...  相似文献   

13.
<正>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句中“采采”这一复词,历来注释家和语法学者多有解作动词迭用的。 1、毛传:“采采,事采之也。” 2、郑笺无注。 3、孔颖达《毛诗正义》申述传意,解“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为“言有人事采此卷耳之菜,不能满此顷筐”。 4、朱熹《诗经集传》:“采采,非一采也。” 5、陈奂《诗毛诗传疏》:“古采事同声。《尔雅》‘采,事也’。云‘采采, 事采之也’者,言勤事采之而不已也。” 6、余冠英同志《诗经选译》根据古注,译“采采卷耳”为“东采西采采卷耳”。注释家既把“采采”训为“捋取”之“采”的造用,语法学者也就把“采采”解作动词的重迭了。  相似文献   

14.
汉扬雄著,晋郭璞解《方言》卷十一:蝉,楚谓之蜩(郭璞注音调)宋卫之间谓之 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音良)蜩…… 按:蝉,今音chn。根据清代古音学大师钱大昕“古无舌上音”说,上古之蝉字,其声母当为舌尖音,即归“端”纽。今从《方言》十一卷给我们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音注》和《通鉴胡注表微》,是“通鉴学”的三大碑石,为治史者必读之书,亦为从政治民者的良师益友。《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一部规模宏大、成就空前的编年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记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举凡政治、经济、军事、礼节、刑律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地理、官制、天文、历法等,无不涉及;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相似文献   

16.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把其中的“优”字注为优秀、优异、突出一类的意思,这条语录就成为孔丘宣扬“读书做官”的罪状了。其实,这条语录的本意并非如此。 《说文》注:“优,饶也。”“饶,余也。”《康熙字典》注:“优,又有余力也”,并附“仕而优则学”条为例句。《辞源》也同此。《论语正义》引马融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刘宝楠注:“言人从事于所当务,而后及其余。”根据以上这些注解,我同意杨伯峻先生的翻译:“做官了,有馀力便去学习;学  相似文献   

17.
关于“相反为训”的问题,最早应该说是郭璞提出来的。在这之前汉人的传注中虽已有“臭训为香”之说,但还未出现“反训”之名,“美恶不嫌同辞”虽是《公羊传·隐公七年》里的例子,也不是指“反训”而言的。 东晋郭璞在《尔雅·释诂》“徂,在,存也”条注以及《方言》卷二等的注解中提出“美恶不嫌同名”以后,历代不少注疏家、训诂家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发表过他们的看法。象王念孙就说: “凡一字两训而反复旁通者,若乱之为治,故之为今,扰之为安,臭之为香,不可悉数。” (《广雅疏证》)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也说:“允任壬,本训为信为大,而又为佞,美恶不嫌同辞,”此外象段玉裁、孔广森、黄侃等人都举出许多例子以支持郭说。当然持怀疑态度者亦有之,象宋代贾昌朝,清人桂馥,朱骏声等也都对郭说表示怀疑。但总的来说,前人的评说象“美恶同辞、施受问辞、正反同辞”等等,都只停留于现象的归纳上,较少涉及有关反训的其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郝懿行《尔雅义疏》对郭璞注《尔雅》的条例以及对郭注中望文生义、不辨词义、目验不明、未闻、未详、所本、阙而不论等方面进行推衍和驳正的情况。指出:郝氏能够对郭注进行较好的、多方面的推衍与驳正且有别于其它《尔雅》注本,一是由于他在训释中能运用清代小学家确立的“音近义通”的观点与方法,二是他坚持了对“异于旧说者,皆经目验,非凭胸臆”的主张。同时,本文对郝氏在推衍与驳正郭注时出现的一些失误,也举例予以说明,并在其不易被人明了之处加上按语,作为补论.  相似文献   

19.
1.中国传统训诂学义训条例中有“相反为训”一例,习称“反训”.这种训释方法起源甚早:《尔雅·释诂》:“徂、在,存也.”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方言》卷二:“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或曰逞,楚曰苦.”郭璞注:“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覆用之是也.”  相似文献   

20.
一钱绎的《方言笺疏》是流传最广的一部关于扬雄《方言》的训诂专著。该书问世之后,时人毛岳生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义沉而体大,识邃而说创”;近人和当代论者对该书的“因声求义”更是推崇备至,如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循声译字,字虽无定而音理可推,是书于展转互异处,寻其音变之原,古人以声释文之旨于是大启”,“王氏之于《广雅》,郝氏之于《尔雅》,钱氏之于《方言》都能因声求义,深得‘声近义通’、‘音义贯串’之妙旨”,等等。对这些看法,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