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回族文化,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清真寺,由于中国地理以及地方建筑的特色,使得南北、东西的清真寺风格各具特色。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有关清真寺的相关理论,本文从清真寺组织以及清真寺建筑艺术这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今后研究东北回族清真寺的建筑及其功能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特定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祈雨作为云南回族穆斯林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而存在。文章主要追溯了祈雨的经典依据,挖掘、梳理了云南回族的祈雨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中清真寺功能的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具体体现与象征,伊斯兰精神正是以清真寺为媒介渗入到穆斯林心中的。在现代社会,清真寺在穆斯林生活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巩固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协调内外部关系、提供族群认同的场景、政治引导等。更为重要的是,在打击毒品犯罪这样一个社会难题上清真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4.
梳理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及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点,并以青海洪水泉清真寺为个案,进一步对建筑格局、内部装饰等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看出回族清真寺所呈现的建筑文化特点是不同文化互动与交融的结果,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更深蕴着回族展现于其文化中恒久不变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实践过程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少数民族语言从产生的时候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同样,回族语言也是伴随着回族的出现而形成的。今天云南回族的通用语言是汉语,但由于云南回族的先民大多数来自中东伊斯兰国家,因此,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不可避免地融合在云南回族语言中。  相似文献   

6.
寺坊组织是寺与坊的结合体,在社会风险日益剧增的今天,寺坊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章以组织制度为视角,通过对寺—坊与寺坊组织的内涵进行解读,系统而深入地分析了寺坊组织与回族社区的内在逻辑,即互动与共生。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寺坊组织在回族社区中的张力和限度,进一步阐析了寺坊组织与回族社区的内在生存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笔者在沙甸穆斯林社区的实地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分析认为,宗教信仰在乡村回族社区中有如下功能引导信徒施贫济困、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由宗教信仰而生成的社会价值观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禁毒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滇西大理喜洲回族为个案,透过对云南回族社会中盖新房时“竖中梁仪式”的观察,从文化综合主义的理论角度,展现了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宗教文化在云南穆斯林社团生活中相互吸收、融合和排斥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寺坊组织是寺与坊的结合体,在社会风险日益剧增的今天,寺坊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章以组织制度为视角,通过对寺—坊与寺坊组织的内涵进行解读,系统而深入地分析了寺坊组织与回族社区的内在逻辑,即互动与共生。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寺坊组织在回族社区中的张力和限度,进一步阐析了寺坊组织与回族社区的内在生存机理。  相似文献   

10.
清真寺功能的共生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共生学的话语场景中,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物质要素与意义载体,在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质的穆斯林社会中,具有系统意义的主导共生界面属性.根据清真寺的共生界面属性以及在共生系统中的贡献或功效,清真寺功能可分为有序化功能、伺服功能、凝聚功能以及共生优化功能.承载着文化意义的清真寺,强化了穆斯林的知识、情感与伦理道德的融会贯通,是穆斯林社会提高共生效率并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演变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进程中,为了适应中国已有的文化格局,也为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回族对佛教文化中的某些“非典型性因素”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回族对佛教文化的吸收,是在不违背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适应,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2.
河湟地区的回藏关系是我国、特别是西部重要的族际关系之一。历史上,河湟地区的回藏经济交往表现为"互补共生型"的特征。这种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互动,不仅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边疆地区的封闭状态,为民族间的文明交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受近代教育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际伊斯兰复兴运动等因素影响,20世纪初回族社会开启了以宗教改革、民族振兴为宗旨,以兴办教育、创办报刊、改良宗教、组织社团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在近半个世纪的运动过程中,回族先进分子广泛参与,其内容丰富,方式柔和,在此过程中回族能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不断探索、锐意革新,拓展了其文化内涵,增强了国家认同意识,开启了民族教育和社团近代化历程,开创了伊斯兰教发展新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云南回族女性早婚现象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女性早婚现象在云南一些回族地区日趋严重,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文章从宗教信仰、民族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回族女性早婚的原因.同时对回族女性早婚的危害和如何预防早婚现象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回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回族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学创作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民族生活的内核,才能把握民族的精神实质,创作出成功的民族文学作品,当代回族文学创作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6.
对回族文化变迁的理解与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文化变迁都包含着量的变化和质的聚合,但这并非量的简单增减和质的改变,而是由于量的增减引起的"结构性"变化和一种文化的重新整合。回族文化变迁也如此。每一种稳定的文化都有一套与其一致的价值体系。回族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所体现的观念与价值是有差异的。认识和理解回族文化的变迁,就必须首先了解回族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结构,以及它能够产生情感和理智的主要动机,从而也就能够理解回族文化的时代性所反映出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论云南省的民族竹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云南地区的民族竹文化,认为民族竹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竹建筑、竹食品、竹服饰、竹制交通工具和设施、竹器物、竹乐器、竹制生产工具等方面;民族竹精神文化主要由竹崇拜(竹图腾崇拜、竹生育崇拜、竹祖先崇拜、竹自然神灵崇拜、竹巫术崇拜)、竹民俗(竹婚俗、竹丧俗、竹节日习俗)、竹歌舞、种竹护竹习俗等构成。  相似文献   

18.
日本全面侵华后,由于兵力所限,虽未对西北地区进行地面武装侵扰,但通过军机轰炸、策划"回回国"阴谋等行径,对西北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北回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在各条战线上展开了反侵略斗争,其中以回族、撒拉族、保安族等为主要成员的骑兵第一师、第81军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殊死较量,战绩辉煌。此外,回族民众还利用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友好关系,开展民间外交奔赴中东地区传播抗日救亡思想并寻求国际支持与理解,宗教人士则通过自身声望影响穆斯林参军抗日,回族社团与报刊也充分发挥社会职责,揭露日本离间回汉关系、肢解中国的阴谋,鼓励回胞奔赴前线杀敌卫国,文艺工作者更是以各种文艺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经过战争的洗礼,回族社会空前团结,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认同感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9.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当代享有盛誉的著名回族学者、历史学家。在他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在多学科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卓越见解。白先生有关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精辟论断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应当把民族关系史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2)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3)要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民族史结合起来。白先生在中国民族关系史方面的成就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