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梳理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及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点,并以青海洪水泉清真寺为个案,进一步对建筑格局、内部装饰等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看出回族清真寺所呈现的建筑文化特点是不同文化互动与交融的结果,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更深蕴着回族展现于其文化中恒久不变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2.
回族清真寺作为从异域“移植”过来的文化载体,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对话、调适、最终达到适应。经过对话-适应-再对话-新的适应的过程,以清真寺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无疑将建构起属于自身的“地方性知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力量的介入将成为以清真寺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建构其地方性知识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遵循“契理”和“契机”的原则,呈现出浓厚的“本土化”倾向。本文以传统清真寺的建筑艺术为例.剖析其本土化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楹联在我国源远流长,从萌芽雏形发展到格律定型,有其漫长的历程。这一传统文化被回族接受后,融入伊斯兰文化色彩并得到广泛应用。清真寺中的楹联凝聚着中国伊斯兰文化与华夏古老文化精髓,即所谓“以儒释伊”,融中阿文化为一体,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精品。本文较详细地论证了中国伊斯兰文化方面的楹联的背景、承传、内容及艺术水平等。历代记载或论述楹联的专书和集锦不胜枚举,但有关伊斯兰教文化领域的楹联汇编却始终空缺。李传明先生广征博采,将全国各地古往今来清真寺的楹联加以搜集、整理,写就《中国清真寺楹联》一书,填补了这块历史空白,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清真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礼拜真主、举行宗教仪式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因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也因伊斯兰教传入时间、地域以及信仰者文化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从清真寺建造时间、发展阶段、建筑特色、建筑形制、数量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对比,认为新疆清真寺与内地清真寺分属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两个不同体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回族文化,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清真寺,由于中国地理以及地方建筑的特色,使得南北、东西的清真寺风格各具特色。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有关清真寺的相关理论,本文从清真寺组织以及清真寺建筑艺术这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今后研究东北回族清真寺的建筑及其功能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乡村都市化使卷入的回族家庭在新的行政社区寻求宗教认同,进行文化构建活动。民乐回族社区是银川伊斯兰文化建设最为活跃的社区,清真寺、阿语学校、民族幼儿园三者负载着文化传播功能。村落共同体的解体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交往方式,精神社区的认同超越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它是回族以伊斯兰文化强化族群边界的精神纽带。随着居民与流动人口比例的消长,社区也可能出现分化。  相似文献   

8.
清真寺功能的共生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共生学的话语场景中,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物质要素与意义载体,在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质的穆斯林社会中,具有系统意义的主导共生界面属性.根据清真寺的共生界面属性以及在共生系统中的贡献或功效,清真寺功能可分为有序化功能、伺服功能、凝聚功能以及共生优化功能.承载着文化意义的清真寺,强化了穆斯林的知识、情感与伦理道德的融会贯通,是穆斯林社会提高共生效率并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演变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9.
从功能分析的视角,以云南省通海县纳古镇纳家营为例,分析了其经堂教育的现状,探求了纳家营经堂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协调稳定社会的功能及推动当地回族经济发展的功能。尽管纳古镇纳家营清真寺经堂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其辐射伊斯兰文化的经济、社会整合功能,为我们深入伊斯兰文化的研究,构建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元代回回的进入中国,居甘肃的回回民族逐渐增多。明清以降,甘肃仍为回族最集中的地方,“甘肃在明代几为回民全部区域”。①回回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所到之处就以清真寺为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活动场所,进行诗经布道等方面的活动,形成了与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有明显界限的坊寺区域,清真寺也就我为坊寺伊斯兰教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