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认为诗词中所以有独绝于一世的名句,是因为有"境界".而怎样才是有境界呢? 《人间词话》是这样写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生中之一境.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是境界的辨别标准.喜怒哀乐是人心中之一境的说法很有独到见解.景本指客观自然景物,在诗人词家的眼中,景是感情的依托.而王氏把情也认为是一种境界,指出了文学作品中景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景,非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作为文学艺术,它已经饱含着作者喜怒  相似文献   

2.
栾芳 《东岳论丛》2008,29(1):93-97
"物化"的境界是一个层进式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兴境",也即"兴而超然之境";第二重境界是"化境",也即"化而无我之境",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第三重境界是"游境",也即"游而至乐之境"。这是"逍遥游"的境界,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至乐之境"。因此,"物化"的境界也就包含了"兴"、"化"和"游"这三个重要的方面,是"兴"而"超然"、"化"而"无我"、"游"而"至乐"的境界。"兴"侧重于心灵内部的提升,是"内孕"的过程;"化"侧重于主体外部的超越(即超越自身,齐平万物),是"外化"的过程;而"游"则侧重于新的主体的自由活动,是"物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讲究休闲的国度,中国古代蕴含着丰富的休闲思想.把休闲仅仅定位于实用主义层面,无休不闲或只休不闲,只属于休闲的"致用层",是休闲境界中的较低层次;休闲的"比德层",注重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建立以道德内涵、人格蕴藉和情感寄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相互关联;而休闲的"畅神层"则是一个主体更加自在澄明、更加注重审美情趣和形上哲理意蕴追求的自由审美境界.由"致用"到"比德"再到"畅神",展现了中国古代休闲的不同境界,折射出古代休闲的追求之路与审美历程,更彰显出华夏民族对于休闲所持有的独特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4.
1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体验是人联系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体验中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人的面前展现了一种新的境界。在这个世界里,物不是异己的存在,成了人的生命的载体,人会产生自由的快感。这个体验中的境界就是审美境界,这种体验中的快感就是审美感受,美就存在于“天人之意”相沟通。中国古代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就是人的心灵在体验中与宇宙本体的融合。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是无限的;人生是短暂的,而大自然是永恒的;具体的人是渺小的,而大自然…  相似文献   

5.
宇宙意识贯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思想中,而成为潜在的丰富而深厚的美学意蕴,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的内容形态,以及从内容的开拓、意象的选择、思想情感的把握等方面探讨唐宋诗人和词人宇宙意识之沿袭及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概略性阐述,试图得到一些对今天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 《论语·子路》篇“必也正名乎”之“正名”二字的词义,自汉以来,即有二说。多数学者认为“正名”即“正名号”或“正名分”:郑玄则说:“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皇侃《论语义疏》引)我赞同郑玄“正名”即“正书字”之说。清人江永说:“孔子‘必也正名’,盖必形、声、义三者正,而后可言可行也。亦必本义明,而后形、声、义三者可正也。”(《说文解字段注后叙》)江氏此说,为“正名”即“正书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联系《论语》所产生的时代,我们发现“名”训“字”者,不乏其例: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注云:“古者曰名,今世曰  相似文献   

8.
佛教“境界”理论与古代文论意境说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作为体现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思想特点风格和审美理想的一个重要范畴 ,其理论的形成经历长期的历史过程。东晋南朝至中晚唐是意境理论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 ,也是佛教各宗派义理广泛弘传 ,并在认知思维方式上不断为作家文论家所融摄的关键时期。佛教境界理论深刻影响了古代意境理论中关于主观情感地位和情境统一问题 ,以及对审美对象内在特征的把握等问题 ,确立了古代文论意境说的基本内在特征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如何构思、如何取象、如何传达等方面,伯再没有比我国古代诗词的艺术手法更丰富多彩的了.然而不论如何繁富,如何变化多端,却大都或总体上表现为艺术辩证.其中在情与理关系的处理上,就常常采用悖拗生活之理而合诗心诗情的写法,表现出一种“理外之理”即艺术之理来.如杜甫《春宿左省》:“月傍九霄多”.言月“多”《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说钟声“湿”;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写花能“睡”等等,皆属悖理合情之句.但这些看似悖理之句,如从情感表达和主题表达需要角度,从感情世界角度,则是完全合情人理的.说月“多”,在于突出宫殿高耸人云,靠近月亮,因而所得月光照射便多;钟声“湿”,则因听钟人苦于雨湿,困于舟中而不得登岸,故移怨艾于钟声,恐花睡去,为以花喻人之句,表达了作者的怜爱之情.古代诗词中不乏此类例证.修辞意义上的通感、夸张、拟人、错觉、反说等,在情与理关系的处理上都可纳入这种悖理而合情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0.
认真了解与梳理西方史学的反省精神,对史学史研究的开拓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追溯它的源头,西方史学的反省精神从古代就开始了。古希腊时代的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在其叙述体的历史著作中,就显露端倪;其后,在希腊化时代的波里比阿那里,得到了延伸;在古罗马统治时期,更显光芒,卢奇安以其《论撰史》,回顾与总结了到他那个时代的西方史学,对史学反省发表了卓越的见解,它对于研究西方史学史之史,对于今天的史学研究工作都不乏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修辞”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易·乾卦·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从此,历代学者对它作了种种解说,形成复杂的阐发系统。就此作一番梳理工作,对于认识“修辞”一词的源流及其所反映的修辞观念,对于推进现代修辞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的国度。伴随诗词创作的发展流变,诗词研究著作亦可谓汗牛充栋。作为集诗才、诗情、书法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题壁诗词一直享有美誉,历代诗话、词话及笔记等著述中虽有涉及,但迄今鲜有学者对其作系统性研究。崔勇教授等所著《古代题壁诗词丛考》(中华书局2011年12月出版,贺敬之先生题写书名,师昌绪先生作序),  相似文献   

13.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晚年写的一阕《丑奴儿》词。它告诉人们两个意思:一是填词也与写诗一样,是为了抒发感情,而“愁”是诗词所抒发的感情的重要部分。这似乎是一种传统,“为赋新词强说愁”;二是愁恨之类的感情不是先天所固有的,而是后天所产生的。少年时代,入世未深,心境平静,无所谓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歌的作者在创作思维中含有感受、比较、意念、过程概括等思维,其中感受最为发达,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感受———世界相对应的思考方式在中国诗歌成熟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一、古代的思维特征及对古诗感受力的影响人最初感知世界是一种纯感觉,随着时间推移,为了把握川流不息的存在之物,一种倾向以永恒的感觉形式固定下来,把变化、流动的感觉提炼、凝固成较为稳定的知觉,而这种知觉又可能成为更加稳定的知性概念。中国古代诗歌是源于这种思维倾向发展起来的演变,其中“赋比兴”的思维模式最能说明这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边塞诗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古代边塞诗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经历了由模拟到表现 ,又发展到再现的三种表现手法的嬗变 ,从而呈现出特点鲜明的三重艺术境界。边塞诗的三重境界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边塞诗创作的三种审美境界 ,而且标示出了中国古代边塞诗的发展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翻阅了中国古代妇女诗词,愈读下去,心绪愈益发生强烈的激动。一个结论十分自然地出现了:这些是真正的诗!就其绝大多数来说,一篇篇都是女诗人的心灵歌唱。它们没有味同嚼蜡的议论,也没有堆砌典故以显博  相似文献   

17.
<正> 汉语表达谦敬,古今都习用“请”。如今提倡语言美,“请”在礼貌用语中十分重要。“请”为何能表达谦敬?从古至今其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何变化?本文试作粗浅探讨。“请”为谦敬之词,表达说话时对对方的尊敬。那么它是否一产生就有表敬作用呢?这要看其本义。《说文》:“请,谒也,从言青声。”可“谒”又作何解?《说文》:“谒,白也,从言曷声。”“白”即“表白”,现代汉语中已不单独使用,只作为语素还活在“自白”“道白”等词语中。由此见,“请”的本义即表白。表白要用语言,故“请”从“言”。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的旧体诗词继承了我国古代战争诗词的纪实性笔法,具体表现有二:一是直接记录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塑造各类人物形象,以达到以诗存史的目的;二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叙述是为了抒情服务,使有限的文字最大限度地承载更加厚重的内容。这两种纪实的方式都因作者所处的时代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感情基调。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内涵,以助于建立符合正义标准的制度秩序。哈耶克作为西方自由主义的大师,对于社会正义也有属于他的视角,本文目的就是对哈耶克的正义观进行梳理理解,通过对哈耶克正义观的理解更全面地解释社会正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虚和实是中国文艺美学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中国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和文艺批评家探索过虚实与美的关系。人们从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索虚实的奥妙,取得了许多可观的成果。本文试试从虚实相生的艺术来阐述古代诗词的的成就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