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儆在南通的业绩规模不可与张謇相比,尤其他离开南通很久,所以很多人至今对孙做不甚了解。其实,孙儆在金沙一带办教育及地方事业很有贡献,金沙一带的后人一直对孙儆怀有感激之情,“金沙的张謇”的褒奖传扬至今。孙儆集经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及甲骨文学家于一身。本文试就孙儆和张謇的爱国观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圣贤才子、英雄豪杰虽然扮演了中国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其经历多半跟家乡没有关系。例外的估计就要数大清状元张謇,他的成名不仅跟故乡南通的关系密切,而且在故乡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张謇的科第之路非常坎坷。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他排行第四,故南通民间称他为"四先生"。13岁时,张謇  相似文献   

3.
正张謇作为淮军庆军幕府中的重要成员,与庆军统领吴长庆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可谓十载相处,情义至周。张謇是如何认识吴长庆的?他在庆军幕中的历练情况怎样?张謇与吴长庆又有哪些不同寻常的关系呢?一、感惠徇知,张謇入吴长庆军幕张謇最早认识吴长庆,是因为孙云锦的缘故。1873年底,孙云锦邀请张謇到他新任职的江宁发审局担任书记(实际上是幕僚性质的私人秘书)。次年二月,张謇正式进入孙府,"执弟子礼"。张謇第一次见到吴长庆有文字记载的,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初三日。当时张謇随孙云锦赴江阴鹅鼻嘴炮台查  相似文献   

4.
师范教育,是张謇创办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基点,又为他心力所注。张謇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师范教育思想。对张謇师范教育思想的研究实际上从他在世时已经开始,尤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张謇在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史上的地位、张謇创办师范教育的原因、张謇师范教育思想主要内容、张謇师范教育思想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人的名字已经和张謇研究联在一起,他就是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教授。如同"人们谈到张謇必然想到南通,谈到南通又必然想起张謇"一样;人们谈到张謇研究必然想到章开沅,谈到章开沅又必然想到张謇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謇生逢中国社会的急遽转型时期,他的个人经历及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及思想变迁。人们对张謇的关注一般多集中在其政治、实业领域的作为。本文试图通过张謇在创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过程中的言行,考察他对中国女子教育的一般认识,进而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张謇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走过了一条蹒跚、曲折的发展道路,他提出的“实业救国”思想,尽管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文试图从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原因,企业活动的历史及作用,探索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进步性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正两代帝师翁同龢是帝党集团的核心人物,对晚清政局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为了扩大帝党力量,翁同龢利用主持科举考试的机会先后拔擢张謇、文廷式等一批中青年作为中坚。本文论述甲午战争时期翁同龢、张謇师徒二人的政治态度与相互关系以及战争对师徒二人一生的重要影响。一、翁、张交谊道合情重张謇与翁同龢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1876年,张謇在淮军吴长庆部担任幕僚,负责起草重要案牍,深受吴的倚重。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入朝平定叛乱。兵变平息后,日本趁机在朝鲜扩张势力,引起张謇的关注。他认为,凭藉中国驻朝兵力,朝鲜虽暂可保全,但终非长久之计。长此以往,朝鲜日后必遭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9.
张謇(1853—1926年)是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重要历史人物。甲午战争以后,获得状元称号的张謇投身于近代民族工业,实现了他人生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他的转化既反映了19世纪末期封建官僚向民族资产阶级转化的历史趋势,又是这个转化趋势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一件值得书写的大事。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论述,以求教于方家。一、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形成 1853年,张謇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普通农民兼商人的家庭。青少年时代的张謇主要是接受参加科举考试的基本训练,提高“制艺”水平。但他也受到父亲务实作风的影响,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 1874年,22岁的张謇离开家乡到江宁府充当在发审局做事的孙云锦的幕僚。两年以后,  相似文献   

10.
张謇的慈善活动对比他在实业领域的成就而言知名度较小,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却非常深远。对张謇慈善活动的研究与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探讨是当今南通地方史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张謇的慈善活动分为以创办传统慈善机构为主的早期和建立新式慈善机构为主的中晚期,张謇投身慈善活动的思想同时结合了中国传统儒家"仁爱"思想和西方博爱思想,并在其慈善活动中有具体体现。张謇的慈善活动总体而言历时长、涉及领域广、模式新,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张謇的慈善活动不仅造福了当时的南通社会、推动了南通的近代化进程,更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有感于德、日侵渔,由渔权受损而迫感海权旁落,于清末提出“护渔权,张海权”,“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等渔业思想,并通过筹办渔业公司、宣示渔界海图、倡办水产教育、推行渔政管理、制定渔业法规等五个富有典型意义的实践,诠释其渔业思想。综合张謇的渔业思想,其核心可以概括为“渔权即海权”。他不仅率先揭示渔权与海权之间的关联,而且提出以渔界厘定海权边界之思想,避免了空谈海权,却不知其边界的窠臼。  相似文献   

12.
鉴于对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同时为了维护利权、杜绝觊觎以及对商埠作用的重视,张謇积极支持自开商埠。他共筹设了20多个商埠,还亲自担任吴淞商埠督办,这些商埠明显带有张謇的个人色彩。张謇的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奠定了现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晚清状元张謇在为大生纱厂招募股本时,由于个人资信度问题致使直接融资受挫,从而认识到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逐步确立起信用至上的理念。在大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张謇坚决维护金融信用,使得个人和企业的资信度不断上升,成为大生走向繁荣的重要原因。近代金融业的“存迫讨”,导致张謇及大生因信用过度膨胀而陷入全面危机,这也是大生日趋衰落的潜因。  相似文献   

14.
张謇被称为"中国近代两位水利导师"之一,淮河的治导是张謇费心力最多的水利问题。以张謇导淮为契机,中国开始逐步培养专业水利人才;张謇导淮时所设北洋政府导淮局(后改为全国水利局)是国家级流域管理机构雏形;区别于传统的治水,张謇导淮把工程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早期近代型水利工程设计的思路;在中国水利史上,张謇导淮上承传统官僚治水、经世致用之学治水,下启近代专家治水、科学治水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在《独圣》篇中,章太炎盛赞孔子开取民智,并给予孔子很高的评价。虽然他尊孔与康有为尊孔有异,但是在行为上仍支持、同情康梁,其思想还处于改良主义阶段。《订孔》篇否定六艺为孔子所作,并极力贬低孔子删定六艺的价值。但仍然承认孔子是"良史"。此时,章氏确立了革命思想,与改良派划清界限,并走上了与之斗争的道路。《检论·订孔》篇(上下)中,章氏称赞孔子布彰六艺、保存史料之功。此时他以庄证孔,主要精力已转移到整理国故上来。  相似文献   

16.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因为是早期,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他的现代性探索起了极大的制约作用。他力追“西用”,而又驻足“中体”,他以欧美的器用形制和“唐虞三代”的伦理社会相嫁接,构思在南通推行现代化的理想模式。但是,这个“儒家千年王国”的现代化理想模式只是一个“乌托邦”。张謇的事业在他的价值理想激励中成长,但也在他的价值理想导引下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7.
金泽荣流亡中国期间于1912年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考析此举缘由在于:韩国1910年的亡国情势将金泽荣逼入无国籍可隶的困境;金泽荣内心的箕子情结因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而外化;与张謇的挚友情谊使中国的形象鲜活生动,箕子情结得以激发。金泽荣此举是他在面临中、韩两国特殊时期、特殊情势下的一种特殊行为,它见证了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在近代的延续与发展,同时见证了一位韩国知识分子以文章报国的独特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