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文东 《领导科学》2020,(4):128-128
人身安全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公民的人身安全需要法律来保障。但在某些突发事件中,法律的保障往往存在滞后性,因而无法及时保护当事方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时刻,受到侵害的一方可以根据法律的约定消除自我约束,实施防止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防卫行为,这种行为在法律上被称为正当防卫。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在司法解释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规划(2018—2023)》指出,要适时出台防卫过当的认定标准、处罚原则和见义勇为相关纠纷的法律适用标准,鼓励正当防卫,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正气.  相似文献   

2.
正当防卫是刑法学上的概念,是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正当防卫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每个公民都有依法防卫的权利,支持和鼓励了公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对预防、制止犯罪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在某种意思上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补充,但是其中并没有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执法实践证明,正当防卫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适用是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为避免其滥用,对其适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为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对暴力犯罪规定了特殊防卫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唐涛 《经营管理者》2011,(6X):265-265
本文对正当防卫的存在的社会、法律依据进行了阐述,简要分析了正当防卫的重要意义以及"防卫过当"和"特殊防卫"这两个与正当防卫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分析正当防卫的存在价值,为广大公民实施正当防卫提供理论支持与制度保障,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相似文献   

5.
谢龙 《经营管理者》2009,(18):200-200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为避免滥用,法律也对其适用规定设置了严格的条件,其构成的要件一般有五个条件,本人通过对其中的时限条件作了初步的研究分析,再此谈点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正当防卫的概念、特征以及防卫过当等法律问题进行评析,并阐述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具体内容,由此而提出关于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的相关问题,并结合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内容的规定,对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有权利就要有救济",这是现代法治国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从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来看,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各种不法侵害后,法律应当赋予公民寻求和获得救济的渠道,如此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行政救济一词针对国家行政公权力,专指公民合法权益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受到侵犯而采取的救济手段。本文立足于现实中的案例,对我国现行行政救济制度的问题,笔者希望此文对行政救济制度的更加完善有些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办公室业务》2011,(11):10-10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11月7日在广东省依法化解基层矛盾现场会上指出,依法化解基层矛盾,必须有效发挥法律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调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功能作用,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一要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维护宪法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以保障权利促进相对的利益均衡,以利益的均衡求得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保护正当的自身利益、国家和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可采取的一种正当行为,旨在鼓励和保护公民见义勇为的行动.本文在论述其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构成要件和有关它的几个学界分歧.  相似文献   

10.
法律赋予了公民遗嘱自由,赋予了每个人依法享有受遗赠的权利,法律也没有禁止和剥夺“第三者”依法享有这一权利。黄永彬案不应当避开《继承法》而直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应采民法的价值取向,尊重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以维护遗嘱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1.
张海军 《经营管理者》2013,(20):234-234
劳动教养制度最早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对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维护社会秩序等发挥了应有作用。但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随着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宪法原则的落实和公民维护自身权利意识的提高,弊端逐渐暴露,需要加快改革。  相似文献   

12.
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刑事案年是新闻报道中应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基本权利。新闻媒体在刑事案件新闻报道中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新闻纠纷。当新闻媒体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时,上关人员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教育平等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我国法律法规对教育平等权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然而,我国的现实却是教育平等权形式上的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出现一些侵犯公民教育平等权的事情,本文拟从法律方面对教育平等权做一个探究。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正当防卫都是人们讨论的焦点,也许是因为正当防卫本身的内在价值不仅关系到防卫人行为的正当与否,而且也是对权利义务价值取向的一种完善。本文回顾了正当防卫的立法状况,对新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及不法侵害的认定问题加以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唐海山  赵亮 《决策探索》2014,(16):79-79
渎职侵权犯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其本质特征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滥用权力。检察机关在办理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时,本身就有保障人民权利的意义。在渎职侵权犯罪侦查中,检察机关更有责任维护犯罪嫌疑人的法定权利,不能因为犯罪嫌疑人本人有侵害人民权利的嫌疑就忽略对其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行政行为和老百姓的联系最密切,对老百姓的权利影响也最大。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律和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落实,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是当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信访权在性质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公权利;另一方面,从信访内容来说,它同时也是一项私权利。信访权的这一双重性质决定了信访应是实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公益的一项重要民主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在不断的进步,公民的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运用诉讼这个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维权方式。然而,诉讼也有它固有的局限性,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诉讼这一形式来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随着司法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诸如降低诉讼费用和诉讼门槛,扩大公民诉讼权利等措施一方面有效解决了“上诉难”、“维权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近年来,恶意诉讼频繁地发生,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城市建设中出现越来越多由拆迁引发的纠纷和矛盾,对这一领域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本文从拆迁活动中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出发,探讨如何从制度设计上赋予被拆迁人更多的程序性权利,保障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在以安全和自由两个法律基本价值所演变的刑事诉讼犯罪控制观和权利保障观中,合理的刑事诉讼价值取向应是人权保障优先,因其更符合国际人权保障思想,符合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要求,有助于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