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孔学堂》2015,(1)
当代儒家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把儒家传统伦理转化成为一种全球伦理。本文认为,因为儒家伦理有古老和地域的双重特点,所以在当代要发展儒家伦理成为全球伦理就需要在这两个层面上实现突破。那么,如何把儒家伦理从古代伦理转化成为现代性伦理,把它从地域性的伦理有机地生长成为全球伦理?本文认为,孟子心性论在儒家发展的大多数时期是,今天仍然是把古老的儒家地域性伦理发展成为全球性伦理的根本缘发动力,但有必要对孟子心性论做当代哲学与宗教性的双重建构。在哲学上,孟子的心性论需要从一个动态的缘发关系型状态加以重构,从而能够立足当代儒家社会现实与西方哲学对话;在宗教上,孟子心性的宗教性深度和广度需要在西方宗教性维度的对照下得到确定,从而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宗教性重构当中成为根本性的宗教精神原点。通过哲学与宗教的双重建构,使得儒家伦理在通过孟子心性论的重建而转化成为全球伦理。  相似文献   

2.
陈丛兰 《社科纵横》2004,19(6):110-111
作为中华文明史中的元典性著作 ,《礼记》所包含的婚姻伦理思想是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婚姻观的渊源与核心价值。本文拟从婚姻伦理原则的角度对《礼记》婚姻伦理观进行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中国诗史流变之大势可概括为“三源一流”。三源分别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儒家诗学体系,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诗学体系和以《楚辞》为代表的楚骚诗学体系,而汉末建安时代是三源汇合的关捩点;从汉末建安迄近代中国则是诗史的一流时代,无论是对外在因素(哲学思潮、诗人人格建构、诗学理论、诗乐关系等)的探察,还是对内部结构(诗之体、诗之音、诗之象、诗之意)的关照,无不显示出本期诗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诗歌系统  相似文献   

4.
张群  龚元秀 《学术交流》2003,(8):132-134
<礼记@乐记>蕴涵了先秦儒家丰富的文艺思想.先秦儒家对音乐所持的实用功利态度,礼乐相辅相成以维护统治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观念以及音乐表现情感并通过情感熏染来发挥其教化作用等,都在<乐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乐记>反映的先秦儒家"为人生而艺术"的功利取向的文艺观和"将人生艺术化"的伦理、政治理想,对中国文化至今仍产生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旭 《浙江学刊》2007,(2):48-55
修德是儒家学问的根本,《礼记·大学》一文明示了古大学的教育是美德教育,而古大学的美德教育的起点则是格物致知。对“格物致知”的具体含义,宋明以来儒学各派一直争论不休,本文根据《尚书》、《周礼》以及《礼记》等文献推定格物致知的首要内容当是习诗书礼乐,并根据《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具体阐明了古大学的美德教育的次第。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性文化研究始于1980、90年代之交,尽管这与19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不无关系,但更直接的原因却来自我们的反省与检讨,即对当时那些动辄中国文化、动辄中西文化比较等大而无当的学术叙事的反感与思考,以为它们的根本问题在于既缺乏新的文化理念与理论框架,同时又由于“普遍的不读中国书”而缺乏坚实可靠的经验基础。在另寻新路的探索中,我以自己较为熟悉的中国诗学为经验基础,又从维柯的《新科学》中借取“诗性智慧”概念,经过了近10年研习、磨合与对接,建构出不同于西方理性文化系统的“中国诗性文化”体系。与“中国文化”相比,“中…  相似文献   

7.
《礼运》和《大学》皆出自《礼记》。一般认为《礼记》乃是自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著作的资料汇编。《礼运》、《大学》皆为《礼记》之重要篇章。《礼运》提出大同和小康的政治理想,并立足于“天下为家”的社会现实,提出其治国方略,强调礼的作用和礼以仁义为本。《大学》则阐明于此“为家”社会中的治学次第,要求通过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去改造社会、改善民生。此两文表现了孔盂之学的发展,对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回煞俗信集中体现出对逝去亲属的恐惧与排斥,冲击了中国古代士人所持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基于智性与道德的优越感,士人群体有意以"俗"界定回煞及其相关人群,试图将自身置于"俗"对岸的理想世界,从中获得区别于庸众、独立高级的身份维度。士人以儒家品格矫正"俗"世界的使命性作为,主要表现为话语批评与躬行示范两种模式。而士人心态与行为的焦虑和分裂,证明其对"俗"阶层的表述与规训终归是一种话语想象的产物。回煞俗信为认识和揭示古代士人的多维思想世界提供了别具价值的角度。  相似文献   

9.
心性论思想是早期儒家思想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线索.从《尚书》《礼记》到《孟子》中的心性论中凸显的是道德的形而上本体论,强调的是人如何通过外在的道德实践来明心见性、尽性而知天.从《孔子家语》、郭店楚简到《荀子》的心性论思想则体现了早期儒家质朴自然的心性观,而人如何通过外在的学习和实践来教化引导自身的性情,就成为这一思想发展路线的特点.早期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于早期儒家思想的理解也不能完全偏于一极而忽略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0.
吴蕴慧 《社科纵横》2014,(6):122-124
《礼记》有关治丧和丧礼的记录是儒家"重死"文化的典型反映,其治丧的繁缛过程以及基本原则又充分诠释着儒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舆情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士人主体,连结天、君、民之间的士人发挥着整合民意、参政议政的主体角色。形成这一独特政治现象的原因不仅有士人阶层的兴起、士人来源于民的天然联系,还有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以及谏诤与科举制度为士人参政提供的制度化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杨仲航 《社科纵横》2007,22(11):46-48
在中国传统行政伦理中,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讨论官员个人的行止与荣辱问题,"知止"是对封建士人的一项基本道德要求;政府官员个人行为的价值判断以及如何形成和维护正确的价值判断,依然是当代廉政建设的主题之一。防止与惩治腐败是公共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方面。从"知止"这一传统行政伦理概念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强调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和荣辱观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政府廉政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网络经济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颖 《学术交流》2004,(8):111-114
网络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其强调个人利益、个人道德自律的新型网络伦理文化与传统伦理文化相冲突。而传统伦理文化可节约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成本,增强经济交易所必须的信任感。只有把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和网络经济的伦理内涵相结合,才能建构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新型商业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4.
汪树东 《学术交流》2012,(2):168-171
吴井泉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通过对延安现实主义诗学、浪漫主义倾向的"七月"派诗学和"九叶"派现代主义诗学的理论形态、内涵、价值,以及相互间并峙、互补关系的研究,系统而深入地把握上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的观念、思想与精神,在断代诗学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突破和重构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洋 《学习与探索》2022,(12):191-196
“暗示”这一诗学观念与象征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俄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建构中,暗示性作为象征主义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是在象征理论体系发展中产生的。暗示性是象征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象征观念的精神性以及文学的象征表现手段正是通过暗示性得以呈现。通感作为暗示的表现形式,表现为非理性和神秘主义的现代性精神诉求,暗示了诗人与自然、宇宙以及理念的感应,构成整体性的象征活动。音乐性深化了象征的暗示性功能,表现了象征主义诗学的形式美学倾向、强化了诗歌语言的音响化诗学张力。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典阐释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转向所引起的经学的玄学化是以王迅为肇事的历史界标的。儒家士人主体“立言”的经典文本在王迅的破坏性读解下开始走向意义的解构。王迅以玄妙的清谈即把先秦两汉多少巨儒封闭在经典文本中的儒家文化世界和儒家诗学世界颠覆得支离破碎,从而引起了一个民族文化形态和诗学理论思维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乐善好施、济危扶困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仁”成为中国古代慈善的核心思想。《孟子》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儒家对慈善的综合表述体现在其天下大同思想中,《礼记·礼运篇》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相似文献   

18.
张萍 《阅江学刊》2012,4(5):131-136
作为《孟子》一书的灵魂,性善论的影响至深至远。孟子的人性论建立在人的主体精神日益自觉、人们对人性的探讨日渐深入的基础之上,是对孔子的人性观念的发展。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一种先天的资质与倾向,通过心的感受与省思得以培养,通过本性来完成天的意志。性善论虽未能有效地行诸当世,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政治,并为社会锻造出一个士人阶层,最终沉淀于儒家的基本品格之中。性善论还是士人阶层乌托邦精神的根底所在,作为士人价值观的核心,乌托邦精神体现为“道”对“势”的制衡,并在个体人格领域以审美自由的方式获得彰显。  相似文献   

19.
张洪江 《社科纵横》2010,25(3):68-70
伦理精神是时代道德精神的精华。当前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计划经济时代的道德政治化的伦理精神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在社会转型时期,需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时代的伦理精神":扎根历史":实现儒家伦理精神的现代转换";兼容并收":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汲取现实":发扬原有的社会主义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20.
王敬华 《唐都学刊》2013,29(4):12-15
礼仪道德是人类脱离自然界走向文明的标志。《礼记》中的宾客礼仪所体现的道德意义,大体可分为个体修养、社会礼仪、政治伦理三部分为内容。在《礼记》的宾客礼仪思想中,对“敬”、“让”思想的阐释,含有个体道德修养的伦理意蕴,其中以乡饮酒礼为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形式。作为政治伦理,宾客礼仪的内容是通过燕礼、聘礼等诸礼仪形式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的宾客礼仪建立在周代宗法等级社会基础之上,其中具有生命力的内核仍镌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