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均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情感及与宗教密切相关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关系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作用,揭示了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宗教理论。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历经大量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符合中国民族宗教实际的民族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2.
刘建良 《创新》2013,(4):30-33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建设思想进行历史考察可以得出,党的社会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需要;全面贯彻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达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改革下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福利型时期、改革探索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的完善期三个阶段。在福利型时期,政府对房屋实行统分统配,但是这种制度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取消而终结;在改革的探索期,我国迈出了住房商品化的第一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建立了以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本文旨在梳理新中国六十年来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演进的历史脉络,进而分析各个时期住房保障制度的运行问题,以期对即将出台的《住房保障法》有所资鉴。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11):5-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伟大成就的取得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最重要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以纪律建设为抓手,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组织自身坚强而有力量。本文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方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纪律建设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黄克亮  陈锦镇 《探求》2014,(5):68-77
重视与改善农村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农村民生事业经历了从艰难起步、曲折发展到不断完善的演进过程。在现阶段,着力改善农村民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历程,并对党改善农村民生的经验启示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7.
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波 《社科纵横》2008,23(12):21-22
如何克服困难、最大限度地改善民生是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改善民生应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需要与可能出发确立改善民生的切入点;必须进一步拓宽改善民生的渠道,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进一步坚持科学方法论,提高改善民生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杨雁文 《探求》2008,(1):13-16
党的十七大对民生问题作了充分的阐述,表明了党对民生问题重要性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广州市黄埔区委、区政府从六个方面人手,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十分重视制定党的战略构想。党的战略构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党在一定时期的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符合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具有特殊的历史特点,这些历史特点对党制定初期战略构想有重要的影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7,(4):15-19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共领导人根据各自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变革任务,对科技价值问题展开了深入论述。从"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再到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是"国家强盛之基"和"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些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科技价值观领域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1.
90年的奋斗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实践中的思想创新是在应对困难与挫折中逐步形成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新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念,进行理论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吴海江  许雨婷 《创新》2021,15(2):1-10
对发展逻辑的全面把握是本质性、合规律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反贫困事业的必要环节,也是科学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的应有之义。从价值层面来看,从人的生存需要的满足、发展环境的维护、个体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着力,体现中国反贫困事业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从理论层面来看,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贫困批判理论和制度分析方法的同时,批判性借鉴涓滴效应、赋权、人力资本等国外反贫困理论成果,表明中国反贫困事业以形成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基本遵循;从实践层面来看,以国家力量为主导不断调整和完善治理方式,突显中国反贫困事业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发展为根本依托。2020年以后,随着后小康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反贫困事业进入到巩固脱贫成果与相对贫困治理的新阶段,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将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9):111-117
任命主帅是中共领导人作出抗美援朝战略决策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首先考虑的是粟裕。由于粟裕病情加重,不能领兵出征,中央转而把林彪作为主帅人选之一。同样考虑到他的身体原因,中央采取让其多接触朝鲜战况以备不测的办法。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逆转。危急时刻,金日成请求出兵。由于林彪不能出战,中央遂选定彭德怀为主帅。彭德怀慨然接受,但他心中对军队武器装备和敌之制空权问题有过顾虑。后经中苏谈判,中央毅然决定出兵。彭德怀奉命领兵入朝,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为三个阶段对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过程进行考察:①非法将钓鱼岛列入“托管”范围;②非法“托管”并纵容日本的非法活动;③非法“归还”琉球并私授“钓鱼岛”施政权.笔者认为,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合法权益,并对中日关系正常发展产生了影响.此外,钓鱼岛问题不仅助长了日本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气焰,而且成为美国牵制中日两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2):43-46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印证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5年来,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始终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就是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反复证明的历史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是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传承过程.毛泽东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邓小平进一步理顺了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江泽民把意识形态建设上升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胡锦涛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更加主动、更加自觉.  相似文献   

18.
杨汉卿 《探求》2001,(6):66-68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政治利益,而政治利益主要体现在民主权利的实现。从党诞生之日起就把争取和实现民主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内容。民主革命时期,一方而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主和人权的斗争,另一方面在其领导的地域内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使局部地区的人民开始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创造性地实施了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及其它一系列民主制度,使中国人民享受了广泛、公平、真正的民主。尽竹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挫折和失误,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结了经验教训,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进一步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遵循邓小平关于民主政治的基本思想,提出和回答了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9.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属性和固有理论品格。建党9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历史任务,采取不同的措施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历程。系统回顾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对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