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构建包含利差交易者、基本面交易者和技术交易者的汇率决定模型,在异质交易者行为框架下研究了汇率的多重异质均衡性质和稳定条件.理论研究表明,外汇市场存在三种基本面均衡和四种非基本面均衡,利差交易者行为导致外汇市场出现非基本面均衡.进而不同均衡所对应的稳定条件取决于基本面的回归系数、技术交易者的外推系数及汇率的折现因子之间的关系.模拟仿真表明,两国利差是决定利差交易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利差交易者行为进一步导致了市场汇率偏离基本面水平.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包含利差交易者、基本面交易者和技术交易者的汇率决定模型,在异质交易者行为框架下研究了汇率的多重异质均衡性质和稳定条件.理论研究表明,外汇市场存在三种基本面均衡和四种非基本面均衡,利差交易者行为导致外汇市场出现非基本面均衡.进而不同均衡所对应的稳定条件取决于基本面的回归系数、技术交易者的外推系数及汇率的折现因子之间的关系.模拟仿真表明,两国利差是决定利差交易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利差交易者行为进一步导致了市场汇率偏离基本面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于异质交易者行为视角,构建了一个包含理性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在内的远期汇率决定模型,并分析了均衡状态下的远期汇率波动曲线特征.基于此模型,利用曲线拟合方法,实证研究了人民币NDF汇率波动与升贴水预期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远期汇率波动与升贴水预期之间呈偏U型曲线关系,与理论模型的结论相吻合.本文从异质交易者行为的角度对远期汇率的波动机理提供了理论解释,同时为央行平滑远期汇率波动提供了新的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外汇市场微观结构视角看中央银行入市交易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在微观层面上的分析,由于受到数据获取的限制,目前只局限于对国外模型的介绍。外汇市场实际交易模式和制度的完善也对汇率形成机制产生巨大的作用。本文从市场微观结构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了在不同的交易层次!"上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外汇市场干预的效果,并得出结论:中央银行的参与会使汇率更接近其真实波动水平,并且央行通过做市商间接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比其直接参与有更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BVGARCH-BEKK模型,结合LR似然比检验和Wald检验,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采用199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和上证A股指数的日交易数据,并考虑到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这一事件可能产生的结构性影响.划分为汇改前和汇改后两个子样本区间,深入分析人民币汇率与上证A股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且在汇改前和汇改后的表现不同;汇改前表现为显著的从汇率到股市收益率的波动溢出,汇改后主要表现为显著的从股市收益率到汇率变动率的波动溢出,汇改后汇率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联系有所增强.针对实证结论,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制度因素,并且得出一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基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期权特性,本文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就汇率对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理论上证明人民币汇率水平、汇率预期和汇率波动对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的数据对模型得出的结论进行了实证分析,考虑到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对汇率水平及汇率预期有很大影响,本文将样本分为汇改前和汇改后两段.分段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2005年汇改前人民币汇率的预期一直是影响中国FDI的主要因素,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波动性对FDI的影响不显著;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汇率预期对FDI的影响变得更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FDI的影响变得显著,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性对中国FDI的影响仍不显著.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伟  谭娜  陈平 《管理科学》2022,25(6):47-66
使用面板数据下的“反事实”分析方法,通过剔除国际金融市场变动等共同潜在因子的影响,量化评估“8·11汇改”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8·11汇改”确实大幅提升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率,这体现在“8·11汇改”之后真实波动率曲线始终高于反事实波动率曲线,处理效应均值为0.007 7且在1%水平下显著;其次,逆周期因子政策实施后,处理效应的下降趋势并不明显,这说明逆周期因子的引入并未改变“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提升的事实.上述结论在替换汇率波动率指标、安慰剂检验、增加控制组变量、改用BIC准则选择最优控制组、使用半参数估计等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中始终保持成立.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透明,央行对中间价的直接干预减弱,且2017年后央行通过外汇储备进行冲销干预的力度减弱是人民币汇率波动程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研究各种汇率因素变动与中国进口贸易购汇成本变动、出口贸易结汇收入变动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进出口企业所做的真实的外汇保值交易,本文就汇率因素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预测中国进出口贸易汇率风险的数学模型,据此预测了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动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对中国进口贸易购汇成本、出口贸易结汇收入的影响。本文结论是:从汇率角度来看,中国出口贸易的最大威胁不是人民币升值2.01%,而是未来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动引起的汇率风险。最后,本文提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贸易不利影响的现实途径,并指出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三位一体”本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张米尔  国伟  李海鹏 《管理科学》2020,23(4):98-109
"基于中国金融市场某股票和权证订单成交数据构建交易网络,分析交易网络微观结构蕴含的市场信息和交易行为多样性对即时价格冲击的影响.股票和权证交易网络中包含了近100万的交易者,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进行交易网络降噪,剔除了大部分噪声交易者,构建“核心”交易网络,发现噪声交易者具有更大的即时价格冲击.本文主要贡献是基于复杂网络模体对交易网络中噪声交易者和交易行为多样性进行了向量化表征,定义交易行为多样性指标,发现交易行为多样性越大的交易者具有更敏感的即时价格冲击影响.基于复杂网络微观结构分析方法解构蕴藏于交易网络中的市场交易行为,为研究交易者行为和价格行为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殷红  张龙  叶祥松 《管理科学》2020,23(11):87-102
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会随着不同货币政策模式及不同经济时期的差异性经济环境而变化. 因此,基于国际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理论,首先检验了美联储货币政策与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的非线性关系,随后构建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索了美联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的非线性冲击效应. 研究发现: 1) 在经济繁荣时期和经济平稳时期,美联储数量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会通过资本与金融账户引起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升值压力,而美联储价格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会通过资本与金融账户引起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贬值压力; 2) 在经济萧条时期,美联储数量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会通过经常账户引起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贬值压力,而美联储价格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会通过经常账户引起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升值压力. 最后预期美联储将会实施价格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建议中国央行同样实施价格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而减小人民币外汇市场贬值压力,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