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立河 《求是学刊》2004,31(4):32-36
传统主体观自从被笛卡尔等近代哲学家确立以来 ,在哲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作为抽象理性主义的主要形式 ,传统主体观也导致了一系列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和不良后果。 1 9世纪末 ,尼采在批判传统主体观的基础上 ,建构了一种多元的流动的主体观 ,它极大地影响到 2 0世纪后现代思想家对主体的理解。但是 ,这种后现代主义主体观无法引领我们走出传统主体观的理论困境。我们认为 ,主体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迈向未来的开放性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亮 《浙江学刊》2002,(2):118-124
本文是对阿多诺《克尔凯郭尔 :审美对象的建构》一书的文本学解读。在阿多诺看来 ,被视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源头的克尔凯郭尔的生存概念 ,并不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解毒剂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综合产物 ,它本质上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内在化。阿多诺对克尔凯郭尔的这种独特解读是建立在他对辩证法的独特理解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在阿多诺针对大众媒介技术展开的现代美学批判中,“Mimēsis”(摹仿)的辩证法是核心向度之一。在对本雅明关于技术复制与现代艺术命运关系之思考的容受中,通过指认技术复制是“摹仿的绝对化”而真正艺术是“摹仿行为的庇护所”,阿多诺揭示了“摹仿”在技术时代的美学中仍然能够作为一个批判概念得以存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摹仿绝对化的技术复制无论其表面上多么繁荣多样,其实质只是“重复”;但如果媒介技术的“复制”功能成为技术时代艺术的重要摹仿对象,在生产差异之“重复”的“摹仿辩证法”中,复制的技术便可以被艺术的摹仿技艺所吸收转化,从而实现技术的美学“救赎”。  相似文献   

4.
资本逻辑中主体超越性的难题是学术界的热点论题,霍耐特从“支配自然”的逻辑与历史哲学中的工具合理性两个层面,声称阿多诺的统治理论主要是“行政管理式”的统治理论,断定阿多诺的社会理论是“社会的终结”。但是,回到阿多诺的文本,霍耐特这种观点显然是“刻意”的误读。阿多诺已经明确地将整个社会所遭受的统治界定为“交换原则”的“现实抽象”统治,而不是“行政管理式”的个人统治。当然,霍耐特的理论意图是通过批判阿多诺的方式,给被压迫群体以颠覆性的反抗潜力,从而弥补早期批判理论的缺陷,但这条道路是难以通达的。改变资本逻辑统治形式,无须规范性地设定,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也是主体基于自身生存抵抗资本逻辑同一性的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5.
不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悖反,消解文化的悖反则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契机,而实现这种契机现实化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具有自觉意识和可操作性的文化战略。建立跨世纪文化战略是处于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所面对的一项总体工程。美学是文化战略中不可缺少的子系统,它在文化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但当代中国美学受西方近代美学和苏俄美学影响较大,使其具有较强的形而上色彩,由此导致了审美功能的丧失。本文提出建构一种可操作性的功能美学,功能美学迥异于当代传统美学借助意识形态进行操作的特点,而直接切入形而下的现实生活进行操作,它以现实的审美、艺术活动为认知对象,和现实的审美、艺术活动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功能美学的功能之一是,关注日常生活;功能之二是,实现技术的艺术化与艺术的技术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文化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网络不但承载优秀进步作品,也展现并传播低俗、有害的内容,这造成了网络文化主体的审美困境.康德关于崇高的美学思想独具内蕴,具有许多合理成分,因而应该重返康德,借助其崇高美学思想进行新的祛魅,从而使网络文化审美主体成功实现自身理性审美主体的建构.面对网络文化,审美主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心意能力”;应该充分借鉴康德认为崇高感的根源在道德的思想,发挥道德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应该真正把人作为目的,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还原是现象学的一套方法 ,它的运用意味着回到认识过程的始源和客观性 ,从而获得真实的实在性。审美还原是这一方法在美学领域的真正现身。在审美活动中 ,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世界的情感交往 ,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的互为显现中 ,人还原到他的本真境况 ,世界还原到它的原初样态 ,这一过程在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彰显 ,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精神也在此得到最恰切的美学诠释。  相似文献   

8.
张永伟 《学术交流》2001,(6):125-127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阿多诺的审美理论具有先锋性特质和前瞻性的审美文化价值.他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解放,认为艺术建构在方法论上使主体避免了艺术自我扩张为一种绝对的迷信.  相似文献   

9.
论美育的现代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育在历史上均处于可有可无的依附性的地位。在西方,直到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才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提出,还并不意味着美育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在中国,美育也始终不曾获得过自己的独立地位,它是依附性的。我国古代.并没有“审美教育”的提法,与之相近的是儒家美学提出的“乐教”与“待教”的概念.它们直接与其“成人”的目的相联系,它强调的是音乐和诗歌能够给人道德上的教益。即使在我国解放后,美育的这种历史命运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是为什…  相似文献   

10.
中西美学在审美客体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儒家美学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力求从这种统一中去寻求美,也就是说,在中国美学中,审美客体决不是纯粹的自然,它应该是内容(伦理道德)与感性形式(自然形式)的统一;在西方美学中,审美客体更多的指向自然世界,更多地注重外在的感性形式,即便是指向人,也主要是指向人的外在感性形体,而不关乎伦理道德层面,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美学。  相似文献   

11.
侯敏 《学术交流》2004,(12):14-17
当代学界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对其审美理论很少涉猎。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特色在于:强调中国文化生命中有一种“综和的尽气精神”,即英雄的、艺术性精神。牟宗三用儒家的心性之学,改造了康德哲学美学,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固然是一种判断,但它更具品鉴或赏鉴性质。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既有洞见,又存在着矛盾。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真、善、美虽各有其独立性,但三者合而为一,“即真即善即美”。三者合一的关键在于善,在于道德之心,即实践理性之心。道德实践之心是主导,是人们建体立极的纲维。牟宗三“消化康德而归于儒圣”的美学运思,有助于国人确立中国美学的独特品质,实现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2.
1.边缘·中心新时期文学存在许多有趣的“现象”,诸如“王朔现象”、“《废都》现象”。不知道王小波够不够得上这种意义上的现象,但近两年来他确实吸引了我们足够的目光,让我们费尽思量也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他学的是工科,从事如今越来越热门的计算机职业,却自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王国维美学的重要范畴“观”。首先,审美之“观”,是以自然之眼观物,并使主体与客体双向互渗;其次,审美之“观”,还应“通古今而观”,力求在审美创造活动中揭示“天下万世万事之真理”;最后,要“出入”而观,以求得对审美对象的深层内含的深刻领悟与把握。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的生态高等教育交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教育的教师主体观和现代教育的学生主体观不同,后现代主义的高等教育观是生态化的交往实践观,强调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超越,是主体间的共在.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教育通过多元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实现智慧的增长、人格的完善与精神世界的共享.  相似文献   

15.
苏宏斌 《浙江学刊》2001,5(3):77-82
本文认为,审美体验的根本特点是主体与对象始终处于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状态,它既是主体心理感受的发展过程,也是审美对象的构成过程.基于这一前提,我们把审美体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其中,呈现阶段就是主体通过感知等意识活动使审美对象初步地呈现出来,不过由此获得的还只是原初的体验材料;构成阶段则是主体以这些体验材料为依据,通过想象力来构成完整的审美对象;评价阶段则是主体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价值标准,对审美对象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6.
苏武在11世纪提出了“寓意于物”的美学思想。他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他认为留意于物,滞留于执求物欲,贪得无厌,会招致祸患。寓意于物,寄托情意于物,不是停留于意欲占有此物,就能使人怡悦,而不会产生祸患。他在这里借对于书画艺术的审美态度而泛论人生态度。从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则可以看到,苏轼提出的“寓意于物”论,涉及了审美态度最重要的特征:它是非物质功利占有的、寓寄情意、使人怡悦的观赏态度。苏轼这种观点,比康德早了七百多年,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苏轼关于“寓意于物”的这一美学思想,是…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国美学研究的重点和国外美学研究有一个共同的趋势,这就是由美的研究转向了审美的研究,也即由对审美客体的本质研究转向了对主体审美经验的研究。美学走向了“过程性”美学,即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的美学。与此同时,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从探究客观本体到关注主客体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的转变。可以说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正处在转折迂回中的艰难选择。在这方面出现一大批美学论文和专著。其中叶朗主编的《现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至今仍在大讲特讲“西方的现当代美学”,实际上近半个世纪以来,所谓的“西方现当代美学”早已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它呈现给世人的是美学与丑学的起承转合问题。本文探讨的是感性学在经历了正题(美学百年)、反题(丑学百年)之后的第三个百年沧桑:合题中的感性学、升华中的感性学和大道中的感性学。  相似文献   

19.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建构(笔谈)王德胜,朱光,王一川,肖鹰,张法,吴琼,姚文放编者按:当前,有关“审美文化”问题正越来越引起美学界、文艺理论界的许多学者的注意。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息息相关,它向当代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  相似文献   

20.
童伟 《学习与探索》2006,(3):143-146
泰州学派发展了美学范畴“狂”。作为践履之美的狂侠得力于王艮、王襞、王栋、颜钧、何心隐诸公,核心是主体审美心意在践履师道过程中的建构与优化。从分析潜龙、见龙、亢龙等审美意象入手,通过自我认同与他人评价的错位,指出践履之美的主要内涵在讲学,包括美在必学必讲、师的至善大美、师友至重至亲三个重要美学命题,即在讲学中熔铸人心,优化审美心意状态,获得自信、自立、自得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