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章程建设能够推动大学制度与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而如今高职院校章程建设还存在同质化、缺乏特色与亮点;落实不力,缺乏监督检查机制等问题,需要以在章程内容上实现全面化与特色化、在章程制定上体现科学性与广泛性、在章程执行上实现自查制与督查制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高职院校章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
行业划转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任务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敦荣 《阅江学刊》2011,3(1):12-18,23
行业划转院校是世纪之交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出现的一类高等院校。近十年来,行业划转院校进行了具有共性的重大改革,表现出多学科化、大规模化、地方化和市场化等主要特点。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行业划转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竞争能力,发展高端功能和扎根地方需求。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行业划转院校既不能简单地"抛弃"行业特色,也不能单纯地再"回归"行业,而是要深谋远虑,在服务行业与服务地方的双重价值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甘肃农业大学立足校情,把握机遇,通过规范管理,全面实施,扎实推进质量工程。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杨德齐 《学术交流》2012,(4):200-203
公司章程与大学章程具有同源、同形、同质性,因而我国《高等教育法》可以借鉴《公司法》对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来解决我国高校制定大学章程时所面临的制定主体、效力范围和治理结构三个方面的基本法律问题:在制定主体方面,应以高校举办方制定章程为原则,同时增加弹性规定,允许举办方委托高校制定章程;在效力范围方面,章程的契约本质决定其只能约束参与人,如果要具备约束大学法人、校长等非契约方的效力,必须通过法律予以明示;在治理结构方面,应将高校党委、校长、教职工代表大会分别明确规定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以实现高校权力的合理制约。如此,高校的"依法治校"才能有法可依,大学的章程自治也才能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5.
朱智秀 《社科纵横》2011,26(6):165-167
大学语文课程是教育部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而在全日制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当前,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的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教育目标的不相适应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突出的当代意义:一是更加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的新要求;二是可以促进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三是能够更加凸显"大学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制度之下,学生权力是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是制衡其他权力形式、保持大学民主和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参与大学管理、学生组织自治、自主选择学业以及学生评教等。中国大学学生权力缺失的根本原因还是在“行政化”,应该制定大学章程,规范大学内外部权力关系并明确学生权力的地位,加强大学生组织建设并赋予其自治权,以及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和评价权以保证学生权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陈仲 《社科纵横》2011,26(2):71-73,80
法治与"人治"相对,以法制为前提,内涵"良法",其含义表现为"八个统一"。政治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政治运行的内外部环境的和谐状态。政治生态文明有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所有这些指标要么是法治形成的重要标志,要么是法治运行的重要条件,因此任何一个指标都会或多或少地作用于法治,从而形成政治生态文明的法治功能。主要表现为和平政治环境对法治的"维护"功能;合理阶层结构对法治的"推动"功能;权力与权利良性互动对法治的"护航"功能等。  相似文献   

8.
孟克  孙婷 《阅江学刊》2012,(6):59-64
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需要发挥大学的文化创新职能。大学文化的本质在于"化"人,是大学文化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是时代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是高教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进程中,要建设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包括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将文化传承创新拓展为大学的第四职能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提高质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核心任务;全局性与综合性: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途径选择;文化改造: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国际化;分类发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特色办学;大学章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内部治理;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2011建设高教强省:综合改革"学术研讨会关注的六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钱国君  吴燕霞 《创新》2009,3(9):81-83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性条件。中外法治的实践充分表明,法治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不同的培植、生成模式。如何立足于我国国情、传统与民情,培育出既符合法治的共性,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现实性课题。  相似文献   

11.
法治视域下的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在政府宏观管理下的“自主办学”,在多种力量作用下的“民主办学”,在自我约束机制下的“依法办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需要用自治的原则和法治的理念,审视大学现实制度环境和突出问题,理顺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强化大学法人地位,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实现从“大学管理”向“大学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改革方向,改革的关键是让高校走到招生的“前台”。要确立高校自主招生的主体地位,明确高校自主招生权利,鼓励高校实施自主招生,设立多种招生平台。政府要在保障公平、政策引导、加强监督、提供信息服务、加强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教育转型期,高校决策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逐渐凸显,高校决策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制度创新,高校内部决策任务重心的转移也必然要求决策体制和路径的适应性转换。为与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面向社会依法办学的法人实体”的地位相适应,应在考虑我国管理传统、高校管理规律及高等教育法规的前提下,按照分层决策和分类决策并重,健全决策、咨询、执行、监督的决策运行机制,决策主体的多元化、民主化等基本思路重构我国高等学校决策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王洪才 《阅江学刊》2012,4(5):24-30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本质上是一次系统的文化创新,它以现代大学精神确立为起点,以现代大学办学模式的形成为归宿。现代大学精神只能从大学文化传统中寻找。大学办学模式虽历经变化,但大学内在精神始终未变,它一直坚守“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原则。我国大学制度建设必须约束政府对大学的干预,引入社会参与大学治理加以平衡,从而重新确立大学的内外部关系模式,实现大学治理。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报告在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同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勾画了中国生态法治建设的路线图。其目标是确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法治系统,任务是将生态理性纳入法治运行轨道,路径是健全和完善生态法治的制度与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国际强行法的出现改变了国际法体系纯粹由任意法组成的局面,使得国际法获得了“公法”属性,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公法”.国际强行法的约束力并非根源于主权同意,其法律渊源与传统国际法大相径庭.国际强行法与《联合国宪章》第103条共同促使国际法律体系出现了一定规范的等级秩序,前者在于维护所确立的法律关系之排他性,后者在于确保宪章义务之优先性.  相似文献   

17.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这组概念在2013年6月22日至2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再次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是实施“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又是实施“依法行政”的关键和重点,更是社会和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可以消除对“法治”的模棱两可的意识,便于在全社会形成“法治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法治的实质: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福胜 《求是学刊》2004,31(5):75-80
人是自由的存在物 ,也是遵循规则的存在物。自由和秩序的需求源于人类本性 ,人的个体性彰显为自由 ,人的社会性体现为秩序。法治是法律运行良好的“法大于权”的生活方式 ,法治的核心价值是自由 ,法治的基础价值是秩序。法治的自由与秩序价值难以在静态中达到平衡 ,法治的实质是寻求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