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活跃,"网络问政"渐成趋势,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网络政治参与在给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应加强网络教育与管理,加强网络制度建设,积极规范和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民主环境。  相似文献   

2.
网络问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政治参与方式和政治过程的隐秘性和封闭性,能够有效地消除现实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地位鸿沟,实现官民之间的直接对话和平等交流,使双方都能通过网络及时获悉彼此动向,极大地彰显了对人民民主的尊重与肯定,对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学术界结合当前网络问政建设的实际情况,多维度、多视角地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从政府回应、公众参与、网络平台、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除此之外,学术界还应探索和构建具有理论说服力和实践可行性的网络社会治理模式,从而进一步完善网络问政的有效机制和渠道。  相似文献   

3.
张磊 《社科纵横》2013,(1):16-17
网络问政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发展的表现。舆论引导权、政府公信力、网络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应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提升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素质,加强政府网站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政府执政的重要补充方式,且作用日益显著。本文界定了网络问政的内涵,分析了网络问政的三种主要形式,并进而对政务微博的发展概况和运用中的关系把握做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5.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玲华 《社科纵横》2008,23(11):77-79
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受传统政治文化、渠道、制度以及自我意识的影响,我国政治参与有序性缺失,需要从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拓展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制度设计、培养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素质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6.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价值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海丽 《创新》2010,4(3):30-33
秩序是政治生活基本的价值,供给秩序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服务型政府是公民本位的政府,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础。但是,惟有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才能发挥正向功能,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对服务型政府构建具有多层价值。为了充分发挥这种价值和效用,就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努力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7.
近年在我国频发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作为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政府面临着严峻挑战.解决政府危机管理困境的办法之一,就是积极推动公民有序参与.但当前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还存在诸如法制欠缺、形式单一、参与无序等问题.本文以促进公民有序参与为宗旨,分析我国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指出政府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方式、内容及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阐释,试图为推进公民积极有效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与举措.  相似文献   

8.
微博问政的利弊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志飞 《学术交流》2012,(1):195-197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发布方式,微博对社会各领域的介入和渗透日益广泛。其中,微博问政在众多功能中日益突出,不断引爆社会舆论。作为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微博激发了网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热情,促进了话语多元化,为实现我国宪法所保障的言论自由提供了平台。但微博这个公共平台进入的低门槛性和匿名性使发布的信息内容、用途难以甄别和控制,尤其是对于公共事件负面信息的放大和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降低政府公信力,伤害官民之间的互信关系,不利于国家发展和民众自由的实现。因此,必须针对性地进行规避,在保证民众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对微博问政进行有序的理性引导,使其发展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轨道,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保障农民工的政治权利、促进中国政治发展、提升农民工的政治素质.当代公民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农民工若想进行有序政治参与,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制度化参与渠道.显然,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化规范需要政府来制定,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水平、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和民间组织等也需要政府来引导.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扩大,离不开积极的农民工主体,也离不开政府积极履行其管理和引导责任.在政府还权于民的政治环境下,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责任意识的提升和解决思路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政治参与的非均衡性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必然要求政治参与的均衡性,因为政治参与的非均衡性必然催生政治参与的无序性,比如政治冷漠、动员型政治参与以及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当前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和均衡性必须在政治发展上寻求突破.为此,我们要进行观念创新,使政府的治理思维得以现代化;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正式制度对社会政治参与的容载能力;要积极开展公民文化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1.
社会治理结构大致可划分为四类:统治型结构、授权型结构、管理型结构、共治型结构。共治型结构作为社会治理结构演进的最后和最高阶段,体现着共和主义的价值理念。公民争取公共治理权利的斗争,构成了社会治理结构变迁的根本动力,推动着社会治理结构从统治型向共治型发展。我国社会治理结构应该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治理结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结构是其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政府开展对外关系的基石,集中体现为坚定奉行不干涉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一方面,中国国家利益开始遍布海外,并与他国利益相互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也需要让渡部分主权性权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政府一味机械地固守不干涉政策似乎显得有点陈腐和过时。因此,在继续恪守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和尊重他国主权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中国政府需要适时和灵活地调整以往对外严格奉行的不干涉政策,积极而创造性地介入国际事务,这对于其在新时期担负起"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参与塑造新的世界秩序以及促进当代国际法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即风险社会之中。中国进入风险社会有四个主要标志:政府作为社会治理或公共治理的中心,其公信力在不断下降;中国出现了公共机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理论的不在状态"和"现实的不在场";主体意识或个体意识的崛起。中国进入风险社会表现为四个基本的、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紧张:利益结构的紧张、制度结构的紧张、文化结构的紧张、价值结构的紧张。风险社会只是一个表象,根本原因是四大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中国学术创新的关键就是要研究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或结构性紧张,找出其形成的规律,从根本上消除阻碍社会主义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层次根源。  相似文献   

14.
李鸣  张强 《阅江学刊》2010,(2):143-148
政治和谐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指向。培育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是实现政治和谐的重要手段。政治和谐的内在意蕴促生了政治参与意识的发展;和谐政治文化蕴含着政治参与意识培育的生成要素;政治参与意识的培育体现了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long history of urbanisation, including developments in four jurisdictions – three in Greater China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and Australia. While each has its own history, all now fac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continuing urbanisation and the growth of very large cities. There are broadly similar economic forces at work, but differences in scale and differences in the “growth machines” involved and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ithin which urban governance operates.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growing importance internationally of urban governance and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performance” of cities. The authors then set out two case studies describing developments in urban governance around Shanghai and around Sydney. In both cases, the scale of big city growth is demanding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ordination, and processes that facilitate citizens and civil society participation. While the very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 these jurisdictions have led to different urban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there are common challenges that have led to some common governance developments such as having a lead government with citywide and comprehensive 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ies, and also having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play an increasingly active role in support.  相似文献   

16.
赵剑 《社会工作》2011,(22):27-29
哈贝马斯意义上经典公共领域概念是国内外社会政治文明研究中的一个前沿性问题。新时期,由网络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中国社会公共领域范畴的重塑或超越。同时,在当前网络公共领域社会化的中国语境下,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与建构研究对我们探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及民主进程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力求以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具体恶搞事件为例,阐释网络公共领域的相关公共参与和社会功能问题,并进一步寻找出国家与社会相关实体对其积极构建路径的有利因素,促进公民公共参与和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17.
张晓峰 《阅江学刊》2014,(3):82-87,1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个体极端暴力事件呈高发态势,暴露出的是政府与社会关系长期疏离致使社会进入转型期后一些社会个体境遇问题愈益突出和复杂,而基于传统管制思维的公共危机管理应对乏力。治本之策是立足“以人为本”,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层面推动创新社会管理向创新社会治理转变,构建善治意义上的治理服务型政府,通过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解决公共安全问题,为民造福。  相似文献   

18.
非政府组织中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代西方公民参与面临着民主参与精神和公共领域衰落、公民身份和权利流失、公民共和主义和公民自由主义内在张力等困境,并通过非政府组织平台,实现了进入"生活政治"和"公民治理"的转向.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获得了蓬勃发展,其中的公民参与具有特殊的"中国"意义和取向,因此,积极促进非政府组织中的公民参与,推进"公民治理",就成为中国民主法治进程中重要而持续的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19.
齐海丽 《创新》2012,6(1):41-44,109,126,127
服务型政府是"公民本位型"的民主政府。一方面服务基调的奠定为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构建也具有提高制度供给能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动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现实价值。为此,要从参与氛围、组织载体、制度渠道、参与形式、公民素质等五方面来强化公民参与能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20.
The development of order in transitional China is not merely a matter of institutional supply, but also a matter of defining the state’s special roles and function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sought to realize the twin governance aims of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economy and maintenance of stability, which require that the state simultaneously undertake the dual roles of modern government and national capital. The consequent adjustments to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are expressed in the state’s devolution of power to the market while reserving government pricing power; devolution of power to local governments while reserving power over central tasks; and affirming social rights while reserving the power to approve social organizations.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the externalities produced by this “quasi-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structure” are marked by the shrinkage of arrangements for collective welfare, the absence of mechanisms for routine security in ordinary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sms that allow the government to profit from the market. This may result in the instrumentaliz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the capitalization of public power, producing imbala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rights, wealth and risk, or in other words, social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