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英 《探求》2001,(4):36-38
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对坚持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渊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初步实践也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在认同中继承,在继承中又作出了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9,(4):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理论指导,以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时空方位为基点的科学判断。从纵向的历史继承性与发展性、横向的时代共通性与民族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入解析"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是科学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前提与逻辑起点。"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系统化、塑型化发展的新阶段;"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质变阶段;"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格局的开拓阶段;"新时代"是全球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趋势阶段。  相似文献   

3.
1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七十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胜利的七十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两次大的飞跃。一次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次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实践的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实践,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贡献。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两个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比较了“两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伟大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之后提出: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一贯提倡“实事求是”,这正是他们创立“两论”的方法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创立,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指引中国人民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出现种种失误,都是因为背离了新民主主义路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发展了“新民主主义论”的光辉思想,他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共同富裕,规划和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标志着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成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两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国富民的伟大历史里程碑。文章最后在“跨世纪的新课题”中提出了有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需要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有待深入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两者之间既有着不可切断的继承关系和内在必然的逻辑联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两者在理论基础与本源、立场与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理论体系的基本政策上有着一致性;区别主要体现在理论形成的国际环境从相对封闭到全球化、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哲学思维从斗争到和谐发展的转变,国家形态从过渡性到长期性的转变,社会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为主向人民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矛盾的转变,社会性质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总体布局从探索到不断丰富的转变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试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被放弃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峰 《学术交流》2003,4(2):18-20
中国共产党酝酿已久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在建国仅三年后便被放弃 ,中国提前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其中的原因何在 ?第一 ,苏联政治形态的压力和世界两大阵营的格局是促使中国共产党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外部原因。第二 ,担心农村出现两极分化和对资本主义发展本能的恐惧 ,是中国共产党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直接动因。第三 ,中国工业化积累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 ,提早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第四 ,建国以后各项社会运动的开展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完成 ,为我党提前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2):5-9
党的群众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党的群众路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一致的,群众路线实质就是社会主义民主路线;党的群众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群众路线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7):35-40
公民身份理论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新的思考路径,并有助于形成一种政治发展理论的中国话语。它不仅能够从其权利发展维度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予以历史性的分析,也能够从其参与行动维度对政治发展动力予以逻辑性的分析,实现历史与逻辑研究的有机结合。在公民身份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体现为民主政治与民生政治的双向互动,选择的是市场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相互交叉选择性演进的发展次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动力机制体现为体制内外的双向作用:公民身份作为国家主导的制度安排形成政治发展的体制内动力;公民身份作为公民呈现的参与行动形成政治发展的体制外动力。  相似文献   

9.
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是科学杜会主义原理和我国国情的结合,是杜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体现它的适合我国情况的具体制度的统一。而改革的历史使命和作用就是要把原理同国情结合起来,创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最佳实现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地执行以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基本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找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动力作用,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  相似文献   

10.
一、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材以及有关资料或论著中,在论及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这段历史时,其中都有这样一句结论性的话:“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或为“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创新。在90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现代化而不断探索和全面创新。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创立了新民主主义这一崭新的革命模式,创造性地领导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带领中国逐步走上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2.
袁芃 《社科纵横》2010,25(10):151-155
时代精神是历史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在社会意识领域中的综合反映,它具有时代创造性、社会进步性、思潮引领性以及阶级性和民族性等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时代精神培育是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议题;在开放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错误思潮的影响对大学生时代精神培育提出了严重挑战,政治理论课必须引导学生从时代精神高度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功能,把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和时代精神培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赵东苹 《社科纵横》2009,24(10):38-39,42
1956年前后中共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占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来源;是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高潮;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是对近80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 、50 年新中国的建设实践和2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理 论总结。历史证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壮大的三条基本经验:“三个代表 ”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精辟总结,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指 出我们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带领和依靠广大人民,致力于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辛探索,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转变:一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大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二是开辟了一条能够使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6.
1949-1952年,经过三年的建设,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上,周恩来、刘少奇、毛泽东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过渡的方式上,周恩来、刘少奇主张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而毛泽东主张通过改造方式进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21,48(1):21-2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取得成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谓适逢其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包括一系列基本制度的构建,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其中,这是一个伟大创造。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选择,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逻辑演进的结果。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应性以及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性。其中,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寻找其根据和发现其逻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司武林 《社科纵横》2011,26(7):23-24
"世界视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品性。作为它的两个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具有这一品性,具体表现在世界维度、世界潮流和世界高度三个方面。这一独特的理论品性,形成了中国社会发展清晰的世界坐标。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7,(12):17-2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从历史分析的视角去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从新中国诞生之初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高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段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碧华 《探求》2000,(2):40-4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目标确定以后,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比较有效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对此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提炼,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立足点: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在人类历史上,政治发展的方式千姿百态,从来没有一成不变、适合于所有国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