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站在21世纪的起点上,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就高师音乐教育而言,对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审美地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和对待自己,它应该是健康的和富有创造力的.从方法上讲,首先应该调整高师音乐教育事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音乐文化的熏陶;其次要建立一支教学和科研双类型的师资队伍;最后,要十分注重和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从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2.
从民族审美谈平面设计的民族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众的民族审美趋向对平面设计中视觉符号的应用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在平面设计中采用受众喜好的图形、色彩、文字,才能迎合受众的民族审美趋向,引起他们的共鸣,欣然地接受所传播的信息。因此要在世界设计之林中树立自己的设计地位最重要就是要对受众和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而不是盲目的国际化。我们只有在平面设计中充分体现受众的民族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才能做出更为完美的广告大餐。 相似文献
3.
基于俳句是根植于日本本土的文学样式这一现象,仅在影响研究的视域下看待芭蕉的文学创作势必会忽视其自身的独创性和完整性.艺术品不仅仅是来源和影响的总和,应视其为一个整体,从别处将获得的原材料在整体中不再是外来的死东西,而已同化于一个新结构之中.1芭蕉的文学创作不仅是对中国文学的习得和模仿,还有他自身对文学美的理解.要在实证性文学关系案例分析中找到文学现象中的流传、变异和规律是曾顺庆先生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的意义所在:在客观事实为证的基础上,正视比较文学间的影响关系;与此同时,能够还原、再现被影响对象自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游戏是人类通达自由之境的路径,是审美实践的本真形态.游戏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在游戏中,人可以实现自我的突破和超越,从而进入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自由境界,使人的创造本质得以真正确认.游戏带来的不是肤浅的感性或理性愉悦,而是一种超越的情怀与审美的态度.游戏越有挑战性,其开显的文化意义就越深刻. 相似文献
5.
仇垛为民国时期金陵著名教育家与词人,五十之后始肆力为词,词学交游广泛,但作词能不为时风所囿。早期转益多师,出入南北宋诸家,于北宋词人所得尤多,且受相对闲适生活的限制,词作多呈现出清丽和婉、闲雅蕴藉的特征;后期由于世变时运及个人遭际的影响,词的情感内涵与审美风貌发生较大变化,显得更为清空、冷峻、峭拔,词境词心较接近宋末词人,诚不失为民国词坛一大作手。 相似文献
6.
试论李清照词的审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词“主情致”,重自我表现,情感在词的审美特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李词的情感是一种真实的、理性的和审美的情感;在审美生成中,情感是驱动力,发酵剂,滋润剂,具有主导作用;其具有丰富内涵的情感在流动过程中也形成了曲折美、递深美和深曲美三种独特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黑格尔的审美本质论进行了分析,指出黑格尔采取反证法的方式证明审美不是实践的欲望关系,不是情感活动,不是意志活动。审美的本质是认识。本文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由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性,决定了黑格尔这一美学命题的内在矛盾性,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辩证地理解这一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8.
在如何把握美学的知识形态这个问题上,主张其应当科学化的观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至今仍然很有影响。虽然这一立场有一定理由并具有诱惑性,但深入地来看这只能是美学家们的一厢情愿。美学的非科学化不仅不妨碍其价值,恰恰相反,美学只有在知识形态上坚守其与科学的差异,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审美现代性与理性现代性既依赖又对立,是现代性内部的自我协调、校正和补充。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中分化出来,它在批判理性现代性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审美方式发挥了超越性的救赎作用,但其局限也不容忽视。概括归结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概念、分期、特征、超越功能及其局限,有助于深入地认识西方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距离概念的提出源于对文本的纯审美关注,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的审美无功利命题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现代文学批评中,审美距离理论主要强调主体与文本的一种认知距离.当下文化研究的异军突起,使得对审美距离的阐释不再立足于审美心理与文本接受层面,而是体现为现代个体及其艺术对外在物化现实的审美超越上.在不同的阐释语境中,距离体现并表征着不同的审美文化形态和逻辑. 相似文献
11.
消费主义思潮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重新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品格与表征,同时也给学术界提出了新的审视和思考。面对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平面化、世俗化、快感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学术界在调整自己学术理念的同时,更要坚守传统美学精神和审美正义,发挥审美特别是文学艺术的超越性和批判性潜能,揭穿日常生活审美化光环遮掩下的消费欲望横行的现实,从而完善主体的审美趣味和心性良知,挽救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异化"。 相似文献
12.
行役是《诗经》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诗经》“行役诗”是表现行役者非人生活,抒发行役者哀伤怨愤情感的作品。动乱的时代是产生此类诗歌的社会根源。浓郁的悲剧性和强烈的“奔进”表情法使《诗经》“行役诗”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质,给读者以沉重的美感,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由王季思先生、董每戡先生创立的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戏剧研究学科,以精研沉实的文献功力、兼收并蓄的艺术观念、纵贯中西的开放心态和严谨笃正的治学态度矗立于学界最前沿,汇聚培养了几代秉承中山学统、海内外颇具影响的知名学者,陆续推出大批研究理念先进、学术贡献卓著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的政治哲学包括技术政治学和审美政治学两方面的内容。他的技术政治学主要揭示的是,在当代西方社会,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控制人的意识形态。他的审美政治学则强调,艺术审美是实现当代西方自由和解放的可能途径,应该立足于西方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来分析马尔库塞政治哲学的理论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修辞论美学这一新视角出发,重读《哦,香雪》这一在80年代前期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作品。本文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铁凝小说本文中的具体修辞现象(包括人物塑造、叙述方式、乃至用词造句)同80年代前期中国以启蒙为主导的文化语境的复杂的互赖关系上。从今天的角度看来,香雪形象作为铁凝文化启蒙冲动的审美置换,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述方式作为小说本文的主导叙述方式,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80年代启蒙文化的危机症候,从而使小说本文在90年代凸显出新的意味。 相似文献
16.
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处干极为重要的地位.杜威发现,审美因素在元经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种指引作用,它使经验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发展成为具有开启性的艺术经验,这种经验已经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经验,而是涉及了人类生存实践的维度.杜威的审美经验论因此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案臼,使审美的超越性与日常经验、生活实践重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时代价值,现实和历史交融的情景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加强个体情感空间的主体构建和客体交融,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空间。因此,立足于《这边风景》中个体范式的情感转变,将个体情感和民族精神熔铸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贯彻落实到现实个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范式传承中,进而实现主客体间以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价值意蕴、逻辑关联、广阔平台和实践路向等认同基础上的个体情感、民族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空间的双向互动。在情感认知、价值判断、行为准则和精神传承等维度交织交融的基础上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空间的内在机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空间的坚定内燃力。 相似文献
18.
从聚落拓扑形态的演变谈城市聚居环境中可持续的聚落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聚居从诞生到现在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从原始无组织聚居到静态城市,从静态城市到动态城市,再从动态城市发展到了城市连绵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传统聚落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可持续的聚落领域建设才会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作为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基础愈来愈受到学界的重视,当代审美文化应当重视并拓展对地方审美文化的研究。作为对特定地方文化的审美观照和审美判断的地方审美文化研究,符合当下文化发展和文化研究的现实语境。地方审美文化在存在形态上有物质存在形态、实践行为状态和精神形态。地方审美文化具有鲜明的创造个性,分别表现为在价值批判中体现审美追求、与地方文化生态相生共存、在场情景的审美创造、审美创造体现地方文化精神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在哲学史上和美学史上的贡献不会诠释穷尽.由于后学在他那里各取所需并片面解释、发挥,遮蔽其思想本意.致使真正的康德已面目全非:主观--客观、形式--表现、存在--思维、审美--伦理.如此阐释也带来了积极作用,因为这体现了一个矛盾的康德,但如果对这些矛盾做理性层面的剖析,会发现康德美学中的辩证性.康德以后,美学的学术潮流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个方向走向相反的方向,或为主观,或为客观;或为本质,或为现象;或为生命本身,或为精神理性.然而,对于一种不可能有确定概念的美本身,这只能是一种貌似科学与真理的时代呼声,它的命运终究是非确定的,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矛盾充斥的<判断力批判>即是一个明证.尽管康德本人认为只有鉴赏力本身的幻象才能产生辩证法,也即审美的二律背反才是辩证法,但实质上他的矛盾体本身都具有对立统一的特质,从其中能很好的体现美本身的多样性.从一个多维的侧面能证明美的东西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