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论“共鸣”的美学特征赵连元文艺欣赏中的“共鸣”现象,历来是文艺理论中争议较大,且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尤其是在“文革”中,“共鸣”曾被当作全民文艺的来源而倍受挞伐。这样,就使这一本来就十分复杂的问题更加讳莫如深了。其实,“共鸣”问题并不神秘,它是文艺欣...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诗歌艺术形态的转换与变形是从“朦胧诗”的出现开始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以及粉粹“四人帮”后出现的一大批以揭露和批判“四人帮”,缅怀和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内容的作品大抵都是遵循传统的艺术形态的。这时诗歌履行的仍然是“炸弹和旗帜”的使命,注重诗歌的倾向性、战斗性、群众性。这同“文革”时期的诗歌除了在内容上截然不同或完全对立之外,在艺术形态上似乎仍属于同一传统。即使有的学者认为“文革”文艺属于古典主义范畴,新时期文学属于现实主义,但古典王义与现实主义仍然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前者更强调绝对理性、“…  相似文献   

3.
近阵来,“怀旧”几乎成了一种时髦。前两年,语录歌重新在歌舞厅和街头轰响,《红灯记》、《沙家洪》、《智取威虎山》的折子戏或选段成为一些联欢晚会的重头节目。语录歌、样板戏的磁带、唱片重新畅销,据说是由于人们怀旧所致。更有人别出心裁,开起了“红卫兵酒店”,店内一切陈设均模仿“文革”时代,而服务员也是身穿绿军装,腰扎武装带。据老板说,在这样的酒店就餐,可以勾起人们怀旧的情绪。语录歌、样板戏之热渐渐变凉之后,老照片又成为一热,大报小报不惜篇幅,隆重刊登,且配以文字,说明照片上的人物生活的时代,以及关于老照…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新时期文艺的发展与种种论争表明,对“文革”古典主义的突破比较容易,而对更深层的“五四”以来所形成的新文艺观念模式的变革就复杂多了。因为它既是探索者做出更新选择的背景,又是制约人们走得太远的前提。作者从这一文艺观念模式的科学认识性(反映论)、艺术理想性(革命现实主义)和环境约定性(中华民族传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时期文艺变革的的优势与局限,并提出了对它应当采取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5.
曹雷  苏秀 《东西南北》2011,(5):63-63
现在人们提到“文革”期间的文化现象,常常会出现“内参片”这个词汇。“内参片”是“内部参考影片”的简称。其实它早在“文革”之前就有了。但是,“文革”前的“内参片”和“文革”中的“内参片”含义不完全一样。“文革”前的内参片,是指不能对外公映,仅供业界内部学习参考的影片。而“文革”中的“内参片”差不多就是为“四人帮”等少数人“唱堂会”,虽然有少数影片也给部分文艺界或一些特殊部门的人“内部参考”。  相似文献   

6.
《东西南北》2013,(10):58-60
商标是商品的标识,一般具有独特的产品信息。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时期的各类商标,在其艺术表现中,更多地注入了政治氛围。如果说商标从一个角度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经济形势,那么这时期的商标就是一种政治与经济的合一了。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的回顾和未来文学的展望,是难做的题目。“回顾”应该多少看出点儿门道来,“展望”应该经得起未来事实的考评。“理智”不要我写这种文章,因为对“新时期文学”说不上有研究,说话很可能不着边际,更怕被将来的实际打嘴巴。然而,有一种什么情绪使我提起笔来。这情绪的背后似乎也含一点儿“理智”,就是认为大家关于这题目的讨论,也许成为“文学”这个系统“自动控制”的一种因素,我说的即使错了,即使将来因此脸红,现在也可以使行家们在批评我的错误时思考一些问题,可以使将来的文艺思想家知道八十年代后期曾有我的这种胡涂观念,而引为教训。第一,我认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仍然与政治有很密切的关系,近十年来,仍然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的历史。如果没有结束所谓“文革”,就产生不出“伤痕文学”,“伤痕”只能在身上和心里,不会有人(或极少有人)把它变成文学。“反思文学”呢,也是随着对所谓“文革”政治总结、随着政治上对“十七年”的反思而出现的。“开放”政策的酝酿、确定和实行,更是文学“开放”,广泛容纳世界文学新艺,发生“中国的现代主义文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其中在指导文艺工作方面的贡献也是非常突出的。 一、毛泽东指导文艺工作的突出贡献 (一)高度重视文艺队伍建设。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多次谈到文艺队伍的建设问题。1936年11月,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演中指出:“过去我们是有很多同志爱好文艺,但是没有组织起来,没有专门计划的研究,现在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了,我们要文武双全。”(《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第3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肯定近年来新时期文艺冲破“文革”禁锢,张扬改革,宣扬思想解放,讴歌时代,创作繁荣的主流基础上,认为也存在着一股逆流,即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作者对它的四个方面的表现及其滋生的多种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一些值得反思、应当扭转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0.
载体的选择与样板戏的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京剧作为样板戏的载体,是江青发动"文艺革命"的艺术策略所在.中国戏剧属剧场性戏剧,文学性弱,以演员的歌舞表演见长,与西方戏剧以及小说、电影等相比,形式与内容相对分离的载道特性,使其回避了"理念显现"这一中间环节.于是江青在样板戏之戏剧性(dra-matic)层面进行政治化写作,在剧场性(theatric)层面进行矫饰美学建设.结果,既凭借"戏剧"阐释了意识形态话语,又依靠"剧场"解决了"道"所需的艺术胞衣.  相似文献   

11.
从重压之下冲杀出来的《天安门诗抄》,傲然挺立在“四人帮”专制主义统治下的文坛上。它不仅为社会主义文艺增添了奇异的光彩,而且为社会主义文艺园地的百花盛开,吹送了民主的春风,带来了自由的养料;它把窒息文艺、摧残百花的“三突出”绞索斩断,砸碎了毁灭民间文学的桎梏。它是社会主义时期民间文学的一大突破,一大飞跃。 民间孕育,人民运动中诞生 《天安门诗抄》不是奉命之作,无需谁来批准,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无视“四人帮”的淫威,在天安门广场上,满载着人民最真实的感情和最强烈的愿望,呐喊着“出版”问世。它的作者之多、篇目数量之大…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现代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同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潮不断斗争,从而逐步丰富和发展的文艺理论体系。毛泽东文艺思想包括新文化思想,文艺反映论,“双百”方针和“二为”方针,是系统的、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本质,就是文艺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在双向结构的运行过程中所达到的一致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破除了“左”的束缚,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代替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解放了文艺生产力。“二为”方针的提出,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是新时期文艺的历史要求,它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正确地反映生活,评价生活,从而创造出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因此,研究、探讨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对于“四清”运动的研究尚不深入,本刊这期推出翁笑冰的专题论文。文章认为,“四清”运动是“左”倾思想长期发展的结果,在理论、斗争内容、思想动员和干部准备几方面都是“文革”的预演。除了毛泽东,当时的领袖人物,相当一部分同样存在着阶级斗争的错误观念。如果说“四清”运动是解决干群关系紧张的不成功的尝试,那么,“文革”则是更激烈、更不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任何时期的文学艺术都具有歌颂与暴露两种社会功能。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也不例外。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文艺的两种社会功能存在片面理解,所以在创作实践中出现了两种倾向:或者只强调歌颂,反对暴露;或者只强调暴露,反对歌颂。这两种做法都给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带来危害。为了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我们的伟大时代,使文艺真正担负起“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使命,我们有必要对文艺的两种社会功能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明清时期的艺术审美思维金丹元本文认为,明清时期的艺术思维是承唐宋而来,但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影响,思想解放不仅迎来了文艺的浪漫洪流,而且在艺术思维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情”与“趣”的地位提高了,人性的自觉得到了高扬,同时意境的具体运用也更为深化。作...  相似文献   

16.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因浓重的知青情结、悲壮崇高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基调而一度备受关注和争议.然而,批评界对梁晓声知青小说的创作特质、价值取向的评判似乎不甚客观和全面.实际上,北大荒的地域文化品格、“文革”时期的“极左”思潮,以及知青群体的身份焦虑乃是形成梁晓声知青小说特质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一大致说来,新时期文艺有三股潮流:一是拨乱反正后恢复发展了的现实主义文艺,不少人认为这是新时期文艺发展的主潮,也有人用“传统”这个概念来概括它、称谓它;在“传统”之外,是两极,一是先锋派或称现代派,一是通俗文艺的大潮。这两极构成了新时期文  相似文献   

18.
公费旅游——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是某些人蚕食国家资财的一大发明。大规模的公费旅游始于“文革”时期,先是“红卫兵”南北东西大串连,继而是一大批“外调员”轮番倾巢而出。到了八十年代,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年复一年三令五申要“立即刹住”、“坚决制止”,但公费旅游之风不见减弱,还在一些地方狂刮不已。会翁之意不在会公费旅游往往与各种会议联在一起,每到旅游旺季,人们总会在风光旖旎的风景区看到出席各种会议的代表。湖北某县粮食局以去上海参加“粮油机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文化产品的趋众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性文化消费和通俗文艺日趋繁荣,中国文化进入第三次转型期(中国文化曾经历过两次转型:一次是汉唐时期,另一次是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目前正在经历第三次转型)。干预现实、追求艺术探索性的严肃文艺受到通俗文艺强有力的冲击,其影响力日渐萎缩,主导地位也逐步丧失。到了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开始全面登堂入室,确立自身的社会地位。文化生产与消费越来越走向市场化与大众化,中国文化呈现出鲜明的趋众性特征。研究这一特征,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的内在规…  相似文献   

20.
文艺创新的“尺度”,既是个理论探讨的课题,又是个创作实践问题。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从四个方面论述这个问题:(一)创新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艺创新同其他事物一样必须按照“物种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进行,所以创新要有一个“度”;(二)就新时期文艺发展来看,要在“多元”、“多向”中寻找“定位”,在“多变”、“速变”中寻找“定向”,创新的“尺度”往往难于把握而使人们感到困惑;(三)文艺创新的“尺度”要受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不但对物质生产有依附性,还要受时代、读者群和传统审美习惯的制约;(四)文艺的创新与“尺度”处于一个对立统一体中,是沿着“同化”与“顺化”机制向前运动的,二者必须融洽和谐,“尺度”对创新才能起到激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