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也说花袭人     
花袭人做为贾府的奴隶,的确是一个称职的忠于主子的出色奴才。但作为具有丰富复杂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的人来看,在她身上,既有“温柔和顺”的一面,又有巧言令色的一面,对宝玉即有真切深情的一面,又有自觉按主子旨意,拿封建礼法有意无意地束缚宝玉的一面;既有对同类佼佼者的不露声色的妒忌的一面;又有对同气相投的同类者不幸和失误的同情的一面;既有对主了放债纳妾等行径的不满与轻责,更有讨好“上头”巴结“上头”的诸种媚态,这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很多读者都把晴雯等的被撵归咎于袭人的告密。但在《红楼梦》中,袭人并不是唯一有条件告密的人,她也没有陷害晴雯等的主观动机。从原文中袭人作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名的位次和"贤"字的定评来看,作者也没有把她当作一个告密者。宝玉挨打后袭人与王夫人的单独谈话,完全是就宝玉的前途而言的,与告密无关。至于晴雯、芳官、四儿的被逐,真正的元凶应该是大观园中的婆子们,袭人是清白的。  相似文献   

3.
在1949年后神化鲁迅的主流话语构建中,茅盾的贡献和地位不可低估.茅盾对鲁迅的误读与曲解,包括思想阐释、作品解读、断章取义等多方面,其用意无非就是脸谱化、阶级化、革命化鲁迅,以达到为主流政治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生境界、立身行事、作者态度等方面分析了袭人与宝钗所代表的“假道学”与“真理 学”的区别。文章意在否定袭人是宝钗的影子说。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的丫头群中,袭人向来是颇具争议的一位,褒扬极少,贬斥居多。以为身处奴隶阶层的袭人自有她的“痴处”,不可仅凭“叛逆与否”这样的暴力符号将其一棒打死,否定她人性的优点与存在的个体价值。应从人性本真的角度出发,客观地看待这一人物,观照她的生存处境,尊重她的爱情,发现她纯良、宽厚的美德,使其形象分析更趋合理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6.
对花袭人的审美接受随着时代意识形态的变迁而产生歧异,也由于曹雪芹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而留下了艺术空白。多元的审美内涵体现在袭人的形象中,袭人姓花具有深远的象征意味,其实代表着薄命司三等"册子"中所有女儿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电影<色戒>和小说<色戒>的详细解读,揭示了李安的电影版<色戒>除了对小说<色戒>做了背景和情节的铺垫和补充外,由于添加了很多张爱玲的个人背景因素,导致了大众对小说的误读.作者认为,小说<色戒>继承了张爱玲一贯的主题,即,在战争和时代转型时期人性的扭曲.虽然易先生也有对爱的渴望,但是,当权势和自身安危受到威胁,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冷酷.张爱玲和李安都深刻地解构了"革命加爱情"的神话,但是李安在强调汉奸的"公生活和私生活可以分离"的同时中曲解了原著的本意"戏假情也假".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刻画人物时,总是能抓住人物的灵魂,使他们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即使性格相近也决不重复。同作为贾府备受瞩目的大丫鬟袭人和平儿,她们同样是美丽、温顺的女子,身上都带有一层奴隶以至奴才的色彩,但她们在社会地位、智谋、品行、情感等方面却又是不尽相同的。从人物的灵魂深处看,袭人的灵魂是丑陋的,而平儿的灵魂是善良美好的。  相似文献   

9.
1853年前后,在"东方问题"的大背景中,俄国与西方列强以及土耳其的矛盾呈现激烈复杂的态势。马克思此间对"东方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并研究了许多相关的事件和人物。在马克思的研究中,乌尔卡尔特是一个他很注意的重要人物。有论者根据马克思的一句涉及乌尔卡尔特的话,诬称马克思批判了乌尔卡尔特借霍乱"打病毒政治牌",并进而推论马克思认为乌尔卡尔特以霍乱病毒"抹黑对手","借这个机会泼污水给俄国,达到反俄的政治目的"是"可能的",还由此引申出所谓马克思对乌尔卡尔特的批判在今天"对我们思考政治与瘟疫的关系有一定的"警醒作用"云云。所谓马克思批判"打病毒政治牌"论者严重曲解、误读和杜撰了马克思文本的语义。  相似文献   

10.
心说     
李汉荣 《社区》2014,(17):27-27
人安静下来,就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在一间空屋里,唯一陪伴你的,是你的心。这时候,你比什么时候都更加明白:你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颗心。不错,还有手。但手是用来抚摸心跳的,疼痛的时候,就用手捂住心口。有时候,我们恨不能把心掏出来,捧给那也向我们敞开胸怀的人。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叙述文本具有多重视角,叙述者又往往故作反语,从而造成了《红楼梦》中的叙述迷雾现象。袭人形象的歧义性就是红楼叙述迷雾的一个反映。袭人并非传统中的奴性、柔顺,恰恰是个以仆束主之人,而爱是她的有力武器。以妾择妻现象则是她左右宝玉命运的又一反映。袭人不是大观园众女儿中的幸存者,而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2.
诱惑与奴役——丁玲小说话语转变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小说话语的两次大的转变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丁玲的评价。从哲学层面讲,革命的诱惑与奴役是导致丁玲话语转变的重要原因。因为革命的这种双重形象与来具有,因此丁玲的话语转变只能是悲剧。  相似文献   

13.
先锋作家余华在上个世纪 90年代创作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重要的小说。通过这两部作品 ,作家完成了个人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从以“重的方式”写作转变为用“轻的方式”表达。试图从这两部小说的社会和自然背景、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模式、语言等方面对这种“轻的方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4.
围绕着奴隶制的起源、奴隶的社会地位、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等问题,著名的古代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作了较多的论述,他的奴隶制观在西方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立足于对其拉丁文本的分析,分个人态度、社会秩序观与基督教伦理三方面,系统地探讨了奥古斯丁对奴隶和奴隶制的认识,指出其奴隶制观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精神,又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理念是有关刑事诉讼的指导性的观念形态。笔者主要论述了刑事诉讼实体正义理念和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念,并指出二种理念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存在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相信测字可以预知未来,就是迷信。但古代学人非职业性的测字,只是趣味性文字游戏。测字的手段拆字不是迷信,与抽签算卦等不完全相同,有一定的客观性、知识性。古书测字名例,都是文人编造的,不是真实的。迷信的测字,实际是以迷信的"心法"为据,用"字法"来附会。  相似文献   

17.
余华论     
余华以其富有创造性、超越性的写作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这一个”。他对文学意义的回避与探询构成了写作理想和文本实践的矛盾,从叙事法则和策略上进行“精神真实的奇想”以及以“寓言式写作”建构文体形式都使得余华的小说世界在文学的“变”与“不变”之关系参照中获得价值。  相似文献   

18.
技术也审美     
针对当代建筑造型的生成机制,从技术参与审美的根源入手,提出技术参与审美的关键是设计者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新观念引发了建筑造型语言的更新与发展;建筑造型新语言促进了设计者创造出个性鲜明的建筑。进一步揭示了技术造型通常遵循形式上美化、手段上净化、位置上外化等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技术也审美     
针对当代建筑造型的生成机制,从技术参与审美的根源入手,提出技术参与审美的关键是设计者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新观念引发了建筑造型语言的更新与发展;建筑造型新语言促进了设计者创造出个性鲜明的建筑。进一步揭示了技术造型通常遵循形式上美化、手段上净化、位置上外化等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