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巴金与卢梭     
在深受法国文学熏陶和影响的中国现代作家中,巴金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并论述法国作家卢梭对巴金世界观及创作个性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巴金的作品,并对其作品作出更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作家的创作主体性是指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在创作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 ,在主题表现上 ,人物具有强烈的爱憎感情 ,敢于正视根据地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 ;在艺术处理上 ,深化心理分析与描写 ,淡化情节 ,抒情色彩浓厚 ,意境深邃 ,独具风格 ,是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在作品中的必然反映。全面、完整地把握作家的创作主体性对于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天赋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作家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人有鉴于文学创作的主体特性而提出来的理论,这种天才论以文气论为基础,强调文艺家的先天禀赋是决定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天赋论发展过程中,才与德、先天与后天修养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与冲突,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推崇后天修养而轻视先天才华,以一种唯道德的标准去论文,往往扼杀了作家的才华与作品的价值,不利于对作家的创作才华与作品作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当代的小说创作中,以知识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并不少,但相当一部分是男性作家写的。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往往把对女性的描写作为对整个现实世界反映的一个方面,通过这一内容,力求更全面、深入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真实面貌。后者却不同,她们在其中倾注了全部热忱和心血,把它作为世界的重心、现实的中心来描写和表现,倾诉了她们对人生、宇宙的全部感受、体验和思考。在这一类作品中,你也许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三年,二十一岁的端木蕻良创作了一部“实属难得”(茅盾语)的,“预计必可惊动一世耳目”(郑振铎语)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没有一个现代中国作家在这个年龄,写出象这样结构奇特、内容庞杂的作品,并且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难读懂的一部。 “我可以欣赏一部作品,但不了解作家而要对作品作出判断是很困难的”(圣·佩甫语)。因此,有必要回溯一下端木蕻良创作前的生活道路。 一九一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端木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此鸟)鹭树村一个姓曹的大地主家庭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流浪作家,艾芜以自己的流浪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南行记>.本文以作家创作为基点,围绕作品的分析解读,探讨作家流浪作品的主题旨趣与审美追求,在一个较为宏观的视野中解读艾芜的流浪作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艺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成为西方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媒介。在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过程中,留学生作出了特殊贡献:在五四时期,陈独秀、周作人、鲁迅等留学生最先介绍了欧洲的现实主义理论和作品;左联时期,周扬、萧三、胡风等介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和作品,并展开了争论。在此期间,茅盾、郑振铎等非留学生出身的作家、理论家也宣传现实主义理论并创作。但留学生理论家、作家与非留学生理论家、作家在传播现实主义理论方面有所区别:贡献大小不等,时间先后不一;理论宣传和创作的侧重点不同。由于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作家铁凝》是至今唯一一部以铁凝为传主的传记作品,贺绍俊采用以"评"带"传"、"传"中显"评"的创作方式;相对其荣耀的社会身份,选择从作家身份入手,全面介绍抛却社会光环之后的平凡铁凝,并从学术角度重新确立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地位。"评"与"传"的恰当处理使这部作品既真实全面地记录了铁凝的创作,又具备较高学术含量,这是一部典型的评论性传记作品。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后半叶俄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以他的天才创作震惊了整个人类社会,为俄罗斯文学跻身于世界优秀的文学之林作出不可抹灭的功绩。一个世纪以来,尽管陀氏的创作一度因其世界观的矛盾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然而其艺术才华则得到人们的一致称道。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虽曾指责陀氏的某些作品对俄国解放运动起到不良的影  相似文献   

10.
姚斯的接受美学将读者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起点。在接受的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作出选择,随着水平的提高,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被打破或拓展,从而形成新的“期待视野”,这种提高或扩展了的“期待视野”又对文学提出新的要求。反馈到作家的创作活动中,作家便会努力拉开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距离,不断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以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很多读者都把晴雯等的被撵归咎于袭人的告密。但在《红楼梦》中,袭人并不是唯一有条件告密的人,她也没有陷害晴雯等的主观动机。从原文中袭人作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名的位次和"贤"字的定评来看,作者也没有把她当作一个告密者。宝玉挨打后袭人与王夫人的单独谈话,完全是就宝玉的前途而言的,与告密无关。至于晴雯、芳官、四儿的被逐,真正的元凶应该是大观园中的婆子们,袭人是清白的。  相似文献   

12.
对花袭人的审美接受随着时代意识形态的变迁而产生歧异,也由于曹雪芹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而留下了艺术空白。多元的审美内涵体现在袭人的形象中,袭人姓花具有深远的象征意味,其实代表着薄命司三等"册子"中所有女儿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叙述文本具有多重视角,叙述者又往往故作反语,从而造成了《红楼梦》中的叙述迷雾现象。袭人形象的歧义性就是红楼叙述迷雾的一个反映。袭人并非传统中的奴性、柔顺,恰恰是个以仆束主之人,而爱是她的有力武器。以妾择妻现象则是她左右宝玉命运的又一反映。袭人不是大观园众女儿中的幸存者,而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首先分析《红楼梦》中袭人等8个女奴被改名的原因。进而阐述《红楼梦》对众多女奴被改名的描写的意义:反映了女奴的悲剧命运,表现了作家同情女性命运和关注女性问题的思想情感。最后阐明,曹雪芹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时代潮流的推波助澜,更有作家使命的强烈驱使。  相似文献   

15.
本篇是对<红楼梦>中人物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平儿、晴雯、紫鹃、袭人、尤二姐、尤三姐等的歌咏,同时加以详解,以显明诗意.  相似文献   

16.
刘召明 《南都学坛》2005,25(2):37-40
紫鹃的性格中散发着不同于袭人、平儿等人的人性魅力;而其悲剧命运则与林黛玉具有巧妙自然的同一性。从作品的整体构思来看,曹雪芹在对这一人物形象的设计与塑造中寄寓了深刻的思想用意。  相似文献   

17.
精明的小厮 宝玉的知音——略论茗烟的“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时阔 《南都学坛》2004,24(6):50-51
贾宝玉的贴身书童茗烟,处世机敏、聪明、伶俐,深得宝玉信赖。在大观园之外,茗烟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怡红院里的袭人和晴雯。他处处保护小主人不受欺负,同时又善解人意,深知宝玉的心思。在宝、黛叛逆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茗烟起着重要的支持和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对贾宝玉养育关系的混乱,造成他早年接受母爱的缺失和"恋母情结"的泛化。贾宝玉的"恋母"是"恋"着给予了自己母爱的一个群体;"仇父"是"仇"视代表父权体系的一个群体。贾宝玉"恋母情结"具体指向的错位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对秦可卿的依恋和"意淫",以及生活上对袭人的依恋和占有欲望。  相似文献   

19.
田野史学是历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探索新史学人才培养的突破口之一.2009年以来,贵州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运用田野史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专业实践教学的系列探索,效果很明显.文章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在田野史学视野下,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打通四年本科教学全过程,分阶段分步骤层层推进,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紧扣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宗旨,是史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20.
政府的安全监督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推动力,也是生产经营活动安全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中国中央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地方政府都具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能。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各级政府、各部门需要协调开展工作。根据《安全生产法》《立法法》等的规定,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和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各自享有独立的立法权,并根据职权建立了互相关联又相互独立的法规体系。安全生产法规、标准领域的不统一甚至冲突,给依法开展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安全生产法》修订及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近年来颁布的一系列规章为统一有关立法、执法提供了基础,对民用航空安全保卫立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