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直接反映说”(意识形态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必然导致理论的混乱。当前国内外在意识形态及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问题上各种不正确观点,都是以“直接反映说”为主要依据。二、文艺通过社会心理间接反映经济基础与其他现实,意识形态学说上的直接反映与间接反映的含义。三、文艺直接反映现实(以个人心理为中介)的弊端。社会生活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因素。“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本身就包含文艺的直接源泉与文艺的间接(最终)源泉。  相似文献   

2.
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是我国文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从三十年代对“为艺术而艺术”论的批判,四十年代”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个口号的提出,一直到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文艺界一直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是资产阶级的文艺观点;“文艺从属于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其实这两个口号都是形而上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因为这两个口号不仅在理论上违背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学说,而且长期的实践证明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  相似文献   

3.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新的历史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我认为除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两个规律之外,还有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这一规律。本文可以说是我写的《对经济基础“中介”论的探讨》的续篇。  相似文献   

4.
“中介论”文艺观认为 ,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介建立联系、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 ,这是一个双向、能动、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其中 ,文艺自身审美特性和艺术规律的中介作用尤为重要和直接。在文艺的生产创作—作品传播—接受与消费行为流程中 ,审美情感、艺术符号、艺术欣赏力等中介是准确把握文艺本质的关键。“中介论”超越传统“反映论”之处正在于建构了一个更系统、更科学的理论框架 ,并打破了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 ,增强了现代辩证思维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文化视角文艺观与意识形态视角文艺观的三大差别谭好哲文艺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是产生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反作用于一定经济基础的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文艺本性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因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文艺现象,便构成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仅仅”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与生产力发生间接联系;上层建筑反映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通过经济基础变化中的“折光”来进行的。这种观点不仅直接地支配着哲学界,并且严重影响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的社会实践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则表明上述观点是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又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兹就管见所及,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7.
经济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确立其内涵的。重温马、恩对这一范畴的论述,对于准确把握它的涵义,从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是颇有益处的。我国理论界的传统观点,把经济基础定义为“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并且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话“……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作为理论依据。本文想指出,这种传统观点只承袭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的中期理论。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有全面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论述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在对文艺社会学方法论加以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在认识反映论值得肯定的方面以及不足之处的同时,确定中介论这一方法论的重要性,尤其对庸俗社会学所认为的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是直线式的因果关系这一观点进行批判,从而认识到文艺社会学方法论的根本中介即创作主体和社会两个方面,所有的中介论都要由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之上论述文艺与社会学二者的相关性,具体联系到创作主体的精神生活和审美心理与社会心理、社会环境等中介来实现文艺与社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一定社会的文艺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但这种决定作用主要限于要求相应社会的文艺与经济基础在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相适应,即具有主流意识形态性,但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并不能决定该时代多种多样文艺的性质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文艺发展中的恒久性因素审美性首先不是亦主要不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科学技术居"统治"地位的时代,科技对文艺发展的决定作用模糊和掩盖了经济基础的作用。在发达社会、富裕社会、消费社会和在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经济基础对文艺发展的决定作用呈现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文艺与道德     
<正> 文艺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部分,都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同时,它们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有极其密切的姻缘关系。历史上各个阶级都要求文艺宣传本阶级的道德观念,各个阶级的文艺又总是把宣传本阶级的道德观念作为自已的一项重要使命。文艺对于政治和整个社会生活都具有强大的反作用。这种作用,固然可以通过直接反映“政治的得失”来实现,但主要的是要通过宣传一定的道德观念来实现。文艺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显然是文艺理论应该着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有人断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内核”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坚执文艺从属于政治,亦即片面强调文艺的政治实用功能,偏偏忘了文艺的本性是审美”,其中的种种观点,包括文艺家要改变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观点,“无一不是从坚执文艺的政治实用功能这一内核引伸出来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诚然,毛泽东同志说过文艺从属于政治之类的话,也曾着力论述过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这一被某些人称为“外部规律”的问题。对于这些理论问题的是非功过,理论家们早已作过许多认真  相似文献   

12.
如何解释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对文艺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文艺学体系建构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文艺理论界在什么是意识形态、文艺是不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文艺的本质、文艺如何反映现实、文艺的真实性等重要问题上都一直存在着误区,例如在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上,有人认为意识形态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文艺是意识形态之一,必然也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有人认为文艺直接反映政治,从属于政治,直接为政治服务;在文艺与现实关系上,有人认为文艺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再现;在文艺真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认为,文艺应该是“浑然的人生的艺术”。这种文艺观,既反对“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点,也不赞成“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作改造生活的工具”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点,而主张将艺术与人生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强调“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本是人生的”,“既不必使它脱离人生,又不必使它服侍人生,只任它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周作人解释他的上述文艺观点时说:文艺“本来是我们感情生活的表现,叫它怎能与人生分离?”所以文艺“当然是人生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艺既然称为文艺,自有其独自的特点,这就是其“独立的艺术美”,即艺术的审美价值。因此他说,“为人生——于人生有实利”,固然“也是艺术本身的一种作用”,却“并非它唯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理论著作中所阐明的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是我们认识、观察、理解、评价各种文艺现象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在研究和解决文艺的性质、发展及其社会作用时所必须坚持的基本观点。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对于我们来说,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要对文艺现象作出正确的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从目前国内文艺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情况看,一方面,西方当代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格式塔理论等“新”的观点和方法,已渗透到我们的文艺心理学领域中来;另一方面,在此领域,旧的方法论和旧的理论范型,如经验主义、元素主义、联想主义等观点,仍被很多人当成唯一的“心理学”的东西加以介绍和运用。对此,笔者提出应以整体分析的方法,以“人格”为中介,重建我们的文艺心理学理论。并指出要特别注意文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本文还对人格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新的文艺心理学的特点以及认识论、方法论的意义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并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此篇写于刘宋永初年间.自唐代以来就引起人们的重视,解放以后,人们对它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过不少的评论文章,但众说纷纭,其中有个令人注目的观点是:陶渊明在此篇中反映了“复古倒退”的政治倾向,甚至“是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翻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此篇崇高的思想成就与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影响了对陶渊明世界观及其整个文学创作的正确评价,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笔者对上述观点不敢苟同.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它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性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各个时代,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其文学内容也不同.经济基础对文学是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年六月五日的《广西日报》上,刊载刘亮盈同志一篇题为《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的文章。该文认为“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口号是错误的。其主要观点是:一、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这样讲过;二、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都不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三、文艺工作中“左”的错误,根源出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今对刘亮盈同志的这几个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文艺为政治服务,这是文艺发展史上存在的客观现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科学地总结  相似文献   

18.
从目前文艺学的研究态势看,静态的个案分析已向动态的系统与整体研究倾斜。特别是对文艺与其他相近学科的渗透研究,成为一种学术时尚。继文艺心理学异军突起之后,文艺社会学、文艺人类学、文学语言学、文艺民俗学纷纷崛起,各领风骚。而这些新学科的共同特点,就是牢牢抓住了文艺与相近学科相互影响与转换的中介。实际上,对文艺系统中各种关系的研究,说到底就是中介研究。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与中介”辨证思维的一个特点,就是反对把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相互关系,看成是非此即彼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要充分认识对立双方进行转化的中介。“一切矛盾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的东西都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本文所以提出对文艺民俗中介的分析与界定,一方面想从文艺发生学的角度,讨论文艺与社会生活关系中,民俗的中介作用;另一方面则想在文艺的整个运行机制中,讨论民俗作为客观的制约因素所具有的中介质。当然,除了民俗外,构成文艺系统的客观中介还应包括,作为文艺的外在物化形态与表现形式的语言(材料)中介。而本文主要讨论前者。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点”看文艺和从“美学观点”看文艺是互补的。文艺的社会本质和审美本质、社会本体和审美本体是有机的统一。脱离“美学观点”孤立地强调“历史观点”,或排斥“历史观点”而单纯地推崇“美学观点”都是失之偏颇的。近年来文坛出现的“文学向内转”的文学本体论思潮,失误也正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的新向度--"传播论"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 90年代 ,曾有论者提出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要走出古典形态 ,开拓现代形态 ,建立“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但从文艺学理论构架出发 ,结合当代艺术文化状态进行反思 ,“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存在局限性 ,而建构“传播论”向度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 ,即可在本体论结构上实现批评理论向度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