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数首苏轼词编年提出与曾枣庄、保佳昭的不同看法 ,用大量事实考证出《永遇乐·长忆别时》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 (1 0 75 )正月 ,《浣溪沙》二首 (“倾盖相逢胜白头”、“炙手无人傍屋头”)作于熙宁七年 (1 0 74)三月 ,《南歌子》三首 (“雨暗初疑夜”、“日出西山雨”、“带酒冲山雨”)作于宋仁宗嘉八年 (1 0 63 )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 ,《双荷叶》词题中“湖州贾耘老小妓名双荷叶”之“双荷叶”乃两妓均以荷叶名之而非一妓姓双名荷叶 ,贾耘老也不可能娶双荷叶为妻。  相似文献   

2.
周邦彦《清真集》中有几首寻常妓情词《少年游》(南都石黛)、《宴桃源》(尘满一骈文秀)、《蝶恋花》(美盼低迷情宛转)等,除《少年游》可能作于汴京之外,其余两词创作时地很难确考,但可以肯定不作于荆州。《清真集校注》对这几首词进行了精确编年,但编年依据及相关考证尚存可商之处,以这几首词来证明周邦彦少年时代曾游学荆州,亦难成立。  相似文献   

3.
狗尾革(小说) 注:这篇小说是吴组细同志自己买的版权而出版。不幸的小草(小说) 刊于一九二三年十月七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署名:吴组襄。鸳飞鱼跃(小说) 一l=iJ于一九二五年三月,《妇女杂志》十一卷三期,署名:吴组襄。我怎样做父亲— 和大家谈谈可能罢(杂文) 刊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妇女杂志》,十一卷十一期,署名:吴组襄。我要踏着云橄飞腾(散文) 刊千一九二力年十一月五日,《清华周刊》三十二卷五期,署名:吴组襄。歌,梦娜者—枫叶之三(散文) 写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刊于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七日,《清华周刊》三十二卷八期,署名:吴…  相似文献   

4.
词义拾零     
一、翳桑 《左传》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杜预解“翳桑”为“桑之多荫翳者。”新编《辞源》(2512页)和徐中舒的《左传选》(116页)主此说。清代的江永、王引之认为翳桑是地名,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29页)和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661页)主此说。今人陈其猷则认为“翳桑谓枯死之桑也。”(《吕氏春秋校释》897页)我赞同陈先生的解说,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苏金伞1906年出生于河南睢县董村一小地主家庭。从《出狱》于1934年在《现代》(6月号)发表算起,在诗坛耕耘的岁月已五十余年了。五十多年来,诗作可查者约300首,出版的诗集有《地层下》(1949年上海星群出版社)、《鹁鸪鸟》(1949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入伍》(1951年上海华东出版社)、《苏金伞诗选》(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四本。  相似文献   

6.
作《东行别仲兄》。这首七绝发表于1914年5月日本《民国》杂志第1期,后又刊于1915年上海《南社丛刻》第13集。另收入1917年广州《天荒画集》,题为《东行别仲父》(按:仲父即陈仲甫,“甫”古通“父”)。柳亚子在《曼殊诗年月考》中说“曼殊以1913年癸丑十一月(12月)东渡,《东行别仲兄》应是临行时在中国的作品。仲兄与《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的‘仲兄’为一人,即是陈仲甫”。查曼殊1913年10、11月间患肠疾,遵医嘱到日本调养。据他在12月中旬自上海分别致沈燕谋、陈陶怡信中,有“瑛  相似文献   

7.
“侠”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早在《史记》和《汉书》中就专门列出“游侠”的范畴关注这一现象。但由于所谓的“雅俗”之分,当前专门研究侠文化的专著并不多。陈平原在2002年为其《千古文人侠客梦》新版写后记时还说:被人看作武侠小说研究专家,不是一件很舒心的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如曹正文《中国侠文化史》、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等少数著作外,侠文化研究专著并不多见。韩云波教授由重庆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可以说是当代中国侠文化研究领域的一大收获。在侠文化一直并不被学术界怎样认同、…  相似文献   

8.
罗虬《比红儿诗》绝句百首,其本事旧传为虬杀营妓红儿后悔而为之,此说几成定论。而从文献考据角度辨识,虬杀妓一事,原本乌有,红儿当是死于他故。  相似文献   

9.
宋江,何许人也?自《水浒》问世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他是“造反英雄”.有说他是“投降派”,也有说他是“市民阶层理想人物”的,等等。我认为,从宋江的性格、行为、经历、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宋江是一个具有政治色彩的侠。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研究一下什么是侠,以及侠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侠?《辞海》:侠,旧称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的人。《辞源》:侠客,指急人之难,出言必信,见义勇为的人。……唐人及后来武侠小说专以指武艺高强,敢于打抱不平之武士。  相似文献   

10.
对屈原《九章·哀郢》的写作背景和内客主旨,治骚者至今仍有较大的争议。前几年,我曾先后撰写《王夫之、郭沫若的<哀郢>之说不能成立》(刊《江淮论坛》1981年1期)、《关于屈原自沉的原因及其年代》(刊《江汉论坛》1982年5期,对楚辞研究界占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以他独创一格的田园诗享誉后世 ,但他的《拟挽歌辞三首》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最近展读再三 ,觉得有几个问题 ,前人虽已涉及 ,实际上并未真正解决 ,有必要继续深入探究。(一 )关于《拟挽歌辞三首》的写作时间。这个问题 ,自宋人王质 (《栗里谱》)、吴仁杰 (《陶靖节先生年谱》)等人认定该诗与《自祭文》写于同时 ,即元嘉四年 (42 7)九月以来 ,至今几成定论。① 然而 ,这个结论是值得怀疑的。人们相信《拟挽歌辞三首》作于元嘉四年诗人临死之前 ,是因为该诗有“严霜九月中 ,送我出远郊”二句 ,与《自祭文》说的“律中无射”正相偶合。…  相似文献   

12.
古典长篇白话小说《水浒》,究竟成书于何时,这是研究此书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拙撰《<水浒>祖本探考》(刊于《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提出了如下的看法:郑藏嘉靖时郭勋刻本《忠义水浒传》(残本),即《水浒》的最早刻本,它其实就是郭勋的门客执笔的,成书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此文发表以来,引起了学术界对《水浒》成书时代的讨论。《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4辑发表的王根林同志的《<水浒祖本探考>质疑——与张国光先生商榷》一文针对拙作提出了不同意见。故特撰此文,续申鄙说。  相似文献   

13.
《鲁颂》共四篇,《駉》是《鲁颂》的首篇。为了便于探讨《駉》诗的本义,兹引原文如下: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藏。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嘉奁?思马斯才。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马单)有骆,有駵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思马斯作。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马因)有騢,有(?)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对这首《駉》诗,历代学者长期争论不休,至今尚无一致的意见。有关《駉》诗的不同看法,大体可分成以下四种: 一、颂美鲁僖公说。《毛诗序》:“《駉》,颂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法,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谷,牧于坰野。鲁人尊之,于是季孙行人请命于周,而史克作颂。”三家诗学派也认为《駉》是颂美鲁僖公之作,但肯定作者是奚斯。如班固《两都赋》:序说“昔  相似文献   

14.
叶嘉莹教授所撰《灵谿词说》中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诸家者,已刊载于《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四辑“古典文学论丛”中。最近,叶嘉莹教授又从加拿大温哥华城寄来新撰的《词说》论晏殊、欧阳修两家者,兹续刊于本期。  相似文献   

15.
《诗经》桧风中《隰有苌楚》一诗,本来是一首男女对唱、热情洋溢的恋歌,但长期以来却一直被误解,说它是一首情调低沉的政治疾刺诗。《毛诗序》说:“《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主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汉郑玄从诗序而笺释序义,未表异议。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更引申《诗序》谓:“作《隰有苌楚》诗者,主疾恣也。桧国之人疾其君之淫邪,恣极其情欲而不为君人之度,故思乐见无情欲者。”(《诗  相似文献   

16.
平生忧乐关天下,经略边疆赋壮词。别有深情流露处,眉间心上耐寻思。 (论范仲淹词)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并非专业词人。他出将入相,功业显著,偶尔填词,但所作甚少,传世者仅寥寥数首(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在范仲淹“传记”中说:“仲淹词传作甚少,《疆村丛书》所刻《范文正公诗余》,只得六首,而《忆王孙》一首为李重元作,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武侠小说”?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这就是“侠”。侠多凭武技主持公道,故《韩非子·五巍》云:“侠以武犯禁”。“小说”一词按《汉书·艺文志》所云,即“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合而言之:民间流传的,描写凭武艺行侠仗义的叙事文学作品,即为“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少年时期的诗文创作及其审美特性,我们所知不多。他的少年窗课,如骈、散文、古今体诗等,都没留下来。今天略可考见王氏少年时期审美观点的,只有他的《咏史》诗二十首。这二十首诗不载于《静安诗稿》(刊于1905年,均为“戊戌四月”以后的诗作),只在王氏逝世后,由《学衡》主编吴宓从罗  相似文献   

19.
1918年 4 月 5 日 生于天津,本名查良铮,祖籍为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 1924 年 3 月 16 日 《不是这样的讲》(文)刊于天津《妇女日报·儿童花园》,署"城隍庙小学第二年级生 查良铮(男)". 1930 年 6 月 7 日 《笑话》(故事)刊于天津版《大公报》,署"查良铮(十三岁)".  相似文献   

20.
<正>一、沿革、宗旨、影响和栏目《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前身为创刊于1913年7月1日的《学丛》月刊,中经《西北大学周刊》(1924年)、《西大学报》(1939年)、《西北学术》(1943年)、《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年)等刊的发展,延续至今。本刊以"守正创新,服务科研,传播学术,有补于世"为办刊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