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家尼采“上帝死了”的呼喊,曾引发了整个西方世界价值重估的运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沿习已久的生存模式。驻足于现代社会,考察尼采的人生哲学,尤其是将其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进行比较探讨,似可获得诸多启迪:在健康人生的崭新模式方面,尼采提出的“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与中国魏晋时“竹林七贤”人生模式的异同;在人格问题上,尼采推崇的悲剧人格与中国传统儒家向往的圣人人格的比较;在为人生价值重新定位方面,尼采的看法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品中深刻的自我人格内涵,是鲁迅作品的文化价值的精髓所在。鲁迅用自己行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觉醒了的先驱者形象。它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最高水准的人格内涵及其力量。鲁迅作品中渗透了他自身的人生价值与感情的体验,鲁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契合在它的作品中,鲁迅的人生和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光芒便是那带着悲剧色彩的“鲁迅精神”——鲁迅人格。鲁迅人格是传统人格美的更完善的体现,鲁迅人格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生哲学的内涵。鲁迅形象,鲁迅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格美的追求。鲁迅的人格是崇高的,伟大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价了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人生哲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即“合理的人生生活”的思想内涵。在分析他的一些理论缺陷和思想局限的同时,指出他对生活问题的哲学思考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的“合理”的思想成份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相似文献   

4.
“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新理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其关于人生境界、理想人格的总概括,因而它构成了其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文章揭示了“极高明与道中庸”和新理学的最高人生境界──天地境界的内在一致性,论证了“极高明与道中庸”的统一过程即超越的过程,分析了作为其理想人格──内圣外工人格的特质及内在矛盾,并简明地指出了冯友兰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5.
在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中,一个永恒而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为之苦苦思索。在中国哲学史上,宋明理学的开创人之一周敦颐,就是这样一位思考人生问题的思想家。周敦颐一生的著述不多,但他的两篇简短论文《太极图说》和《通书》,却几乎包容了他全部的人生哲学。其中,关于“圣人”人格的论述,蕴含着极为丰富和精深的人格心理学见解。  相似文献   

6.
试析墨子的理想人格设计崔永东中国传统哲学的重心是在人生哲学这方面,而人生哲学的重心则是理想人格论。什么样的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怎样成就理想的人格?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了历代哲学家热心关注的焦点所在。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也提出了他的理想人格设计,...  相似文献   

7.
"仁智双彰"构成了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此,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儒学作为现代中国人价值之源的根本地位,另一方面又力图开显出知性主体以补以往儒学之不足,以为无根无向的现代人"重立大本,重开大用".其人生哲学是对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的继承和弘扬,包含了对西方现代人生哲学以及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所面临的人生困境的儒家式的回应,体现了寻求"德性"与"理性"之统一的理论追求,对于为工具理性独大的"现代性"纠偏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因人生的理想性陈义更高而脱离实际、自身倡导儒家人生哲学却并未真正践行儒家的基本行为规范等不足.  相似文献   

8.
苏轼把原始儒学的独立精神人格与道家庄子的超然物外思想以及释家宁静淡泊的生活心态密切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以外部客观条件具备与否为辅助性前提的可隐可仕、无适而不可的自然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使他更理智更自如地超越世俗的功名利禄,以一种超然的审美态度对待人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影响的主要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哲学。道家所祈慕的绝对自由以及崇尚的安命无为的生活态度使现代中国具有浪漫倾向的作家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及其作品中两种不同的人生主题  相似文献   

10.
与近现代心理学人格概念突出个体抽象的人格特征不同,儒者人格以人生哲学的人格意识所包含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为基本内容,是仁的生命体认和礼的理性自觉二者的有机统一,并通过个体人格成长过程的展开完成对普遍性的生命存在体认,以支持人生的理想追求和转化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在儒家境遇中,宇宙浑然一体,必然由主体自我重新建构,才会形成道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不仅十分重视人生哲学的建构 ,而且特别注重人生哲学的付诸实施。他不仅把“志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要求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道” ,而且为规范全社会成员立身处世提出了一个人们能共同认可的理想人格以作为人们修养的标准 ,同时提出了因时制宜的处世原则 ,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孔子的人生哲学既目标远大 ,志趣高尚 ,又注意通权达变 ,切实可行 ,因而对中华民族的立身处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亦有其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2.
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在我们今人读来,依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人生充满了有益的教诲与启发。结合个人的人生体会,我们从齐物我、无用之用、相忘于江湖、逍遥四个方面,对庄子人生哲学的现代意味进行了阐发,以期对现代人的人生有所裨益。而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审美趣味,对艺术创造也不啻一种很好的精神启迪。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奇的人生哲学思想,表现在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人生哲学的基本特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概括了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指出无产阶级的最高人生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从而对人生本质、人生与自然、人生与社会,以及人生主体与人生客体的相互关系都作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贾宝玉的诗词既有具体的美感,又具意味幽深的哲理。在贾宝玉的诗词及与诗词相关的情节中,凝聚着他的审美意趣和哲理。贾宝玉的审美观包括如下内容:对自然的审美体验,闲适放达的审美心态,对人生超脱的审美认识及爱憎分明的审美情怀。贾宝玉的审美观体现了他的诗性人格、生命经验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5.
熊十力人生哲学是在对古道继承中进行的现代转向,这种转向是通过高扬智识主义的大旗,把知识溶于生命之中,释科学为“日益之学”而进行的。通过对科学精神的诠释,熊氏从“道”的层面把科学思想引入中国的人生哲学之中,承认其人生的积极意义,并通过对传统日益之学和日损之学的发微,构建了立足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上,又吸收现代西方科学精神、具有时代特征的“返本”之学。  相似文献   

16.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特别是“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使邓小平形成了既富有特色又多姿多彩的人生哲学。他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人生理想;具有刚直不阿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形成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乐观豁达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以及光明磊落、公道正派、顾全大局、谦虚质朴的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7.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人生哲学思想是张岱年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西方哲学,是张岱年人生哲学思想的三大理论渊源。在人生哲学理论建构方面,张岱年提出了"理生合一"、"与群为一"、"义命合一"、"动的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论,"生之圆满"即"个人生活之圆满"与"人群生活之圆满"的辩证统一的人生目的论,"改变自然、变革社会及改善现实"的创造价值论。张岱年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兼综中西人生哲学的优良传统而建构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人生哲学建构和青少年"三观"教育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叔本华的忧伤——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作为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导,基于他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提出了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并指出了艺术创作与欣赏和禁欲两种解脱方式。他的痛苦论自有它特殊的社会根源,虽然它道出了某个层面上的人生真相,但他所指出的解脱方式未免过于狭窄,也太过于消极,我们的生活原本可以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现代重建的由来和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后 ,中国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与古代相适应的传统人生哲学 ,已不足以作为中国人走向现代的精神支柱。为了解救当时出现的信仰危机 ,“五四”思想家依据现代价值理念 ,在对传统人生哲学重新阐释、扬弃和创造性转换的基础上 ,开始重建现代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