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散化的希腊化世界是希腊怀疑主义得以发轫的社会现实,希腊哲学考释中心从物理自然中经语言逻辑到社会伦理的层层递进,是希腊怀疑主义之风得以盛行的认识发展逻辑的必然,任意性和约定性这一“语言囚笼”以及语言发展的日益抽象化,则是希腊怀疑主义得以勃兴的语言发展的逻辑根由,而希腊怀疑主义对古典希腊各种形而上学的“反讽”性的抨击,颇具“反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2.
檀柯 《社会科学论坛》2012,(10):221-226
希腊福利制度的衍变历程中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分别是1950年代到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至债务危机爆发前夕。希腊战后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重建与欧洲的福利化浪潮产生了共振效果,在外部援助和内生动力的促进下,构建了现代化福利国家的初步架构。而真正推动希腊福利制度发展的,是在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党(PASOK)成为希腊新的执政党之后。泛希社运党大刀阔斧地推进福利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严重的财政隐患。从1990年代开始,希腊迫于各种压力,对效率低下的原有福利制度和相应的行政体系进行改革,力求避免被不堪重负的社会支出压垮。但直至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仍然未能解决好财政安全问题。探索希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对于中国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奴隶制内部矛盾的发展,对于罗马社会经济的影响奴隶制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必经阶段。恩格斯曾指出:“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有较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这样就为古代世界文化的昌盛,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也  相似文献   

4.
褚孝泉 《社会科学》2004,(12):116-120
语言学起源于古希腊的社会实践中。论辩在希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使希腊哲人们普遍关注语言问题。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关于语言的论述都是为了回应智者学派对语言和真理的相对主义论点而发展的。古希腊学术中的辩证法、修辞学和逻辑学都是为了解决语言问题而建立起来的。西方语言学的学术內涵和思想趋向与西方文明的社会实践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5.
理性、人性和美--希腊神话拟人特征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是其突出特色,首先表现在神人外貌的相似,其次是心理、性格和行为的相似.神的社会组织和生活起居实为人类社会的翻版.希腊神话中虽然残留着自然和兽形的遗迹,但社会属性较高的大神都实现了完全的拟人化.希腊人将兽形的、怪诞的、恐怖的形象留给了代表原始的、无序的、未开化的、非理性的、象征自然蛮力的自然界精怪和老一辈神祗,而将美好的人类形象留给了象征理性、文明、和谐和宇宙新秩序的奥林波斯天神以及象征自然界温和力量的自然神女们,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希腊神话明显排斥人格化的图腾动物.希腊神话的拟人特征可能有其近东渊源,但希腊人将之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希腊人的理性、人性和审美情趣决定的,是希腊宗教世俗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希腊化时代的妇女与东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化时代妇女的社会和家庭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它是东西文化汇合交融、妇女经济权力增长、城邦衰弱、古典价值观崩溃和新的哲学思想兴起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希腊化时代妇女地位的考察,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特征是双向的,在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的同时,东方文化也对希腊人发生了不可低估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批判地记载人类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古希腊史学的主要特征。以批判的方法为指导,古希腊的史学家不仅将神请出人的活动舞台,而且确保了记载的真实性。同时,这一方法也使得希腊史学的成就远远超过早于它形成的犹太史学。希腊史学的批判精神源于和外界,即波斯帝国文化圈的接触以及希腊人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8.
希印双语币是印度—希腊人国王及其后继政权的统治者在印度西北部发行的兼有希腊文和印度当地文字的钱币。这类钱币由早期印度—希腊人国王阿伽托克莱斯和潘塔莱昂初创,使用希腊文和婆罗米文双语铭文,采用方形,使用印度神祇图案。阿波罗多托斯一世在位时将其改为使用希腊文和佉卢文双语铭文,且创立印度—希腊重量标准,币图兼采希腊、印度元素。后为欧克拉提德、米南德及其他印度—希腊人国王继承并发展,又影响了此后进入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斯基泰人、印度—帕提亚人的钱币。希印双语币的起源和演变不仅是印度—希腊人的统治政策和族群认同的反映,也是希腊、印度、斯基泰以及帕提亚等多族群文化互动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罗马是宪政发源地,但希腊罗马的宪政之路却不是历史的常态,而是特定条件造就的一种历史特例.首先,很少受到暴力干涉的自下而上的部族联合式建国道路,使得大量原始民主遗风得以保留下来,从而奠定了希腊罗马宪政的第一历史基石.其次,在国家建立之后,希腊罗马所特有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完政得以维续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此间平民在反贵族斗争中采取的理性斗争方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最后,希腊罗马宪政的成功,还与较长时期内保持小国寡民式的国家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韩平   《理论界》2010,(3):73-74
城邦的建立,除了地理环境的分散性外,也与迈锡尼文明时期希腊世界特殊的政治形势有关,更重要的是希腊人进入文明方式的特殊性。城邦内部追求独立、自主,尤其把政治自由看作每个公民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为了保证自由权利的运用,城邦政治家们选择法律作为城邦一切政治活动的准绳,维持城邦社会的运转。希腊法治思想对早期西方思想存在一定的启蒙作用,奠定了它在系统性分析方面取得的成就。但早期法律内部也存在缺陷,并最终导致城邦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生态状况影响。古代中国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方面优于古代希腊,形成典型的农耕文化,但是相对封闭。相比之下,在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国际条件等方面古代希腊却明显比古代中国优越,这大大有利于其开放型文化的形成。双方各具特性,各有优劣,从而成就了东西两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相似文献   

12.
有关Being的讨论是近年来西方哲学尤其是希腊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遗憾的是学者们多只讨论古典希腊的Being问题 ,极少涉猎晚期希腊和早期基督教交错的重要历史时期。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晚期希腊哲学中Being与hypostasis关系的演变 ,论述了Being语义学走向及其与晚期希腊、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法若烟海的希腊文化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建在一个极为普通的小村落里的“特尔菲神托所”所产生的“特尔菲神谕”(Delphicoracle)。它总是在宏大而幽深的背景下,若隐若现,致使这个不足挂齿的小村落在希腊人的心灵中,竟象基督徒心目中的耶路撒冷一样神圣。人们对它顶礼膜拜,唯命是从,乃至超越城邦的界限,成为泛希腊的精神寄托之一。它从黑暗时代产生以来,直到公元391年被罗马皇帝秋奥多西时代铲除异教的狂浪所淹没,持续1400年左右。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介入社会生活,对希腊的政治、宗教事物及个人…  相似文献   

14.
有人把中国、印度、希腊的传统心气,作了比较,认为中国的精神心气是一种道德的灵魂,具有忧患的意识;印度是一种宗教的灵魂,具有超越的意识;希腊是一种科学的灵魂,具有“浮土德精神”。尽管这种比较有其失当的地方,但亦有一定的道理。一、家族精神的心理气质中国是以宗法的家庭扩大型为中心而建构的国家。家庭既是国家、社会的基础细胞,又  相似文献   

15.
黎海波 《北方论丛》2011,(1):98-101
古希腊城邦争霸战期间,曾被希腊打败的波斯,对希腊推行遏制政策,这制约了希腊历史的发展走向,使得曾经一度高度发达的希腊各邦,竟没有一个能完成统一希腊的大业。借助于现代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理论的视角来看,波斯遏制政策得以成功是与其灵活的外交战略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神灵观念的附着"实体"——希腊诸神,在古希腊的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中蕴含了深刻的内涵,产生了其特有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说:希腊艺术和史诗“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古代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戏剧虽然都产生在距今几千年前的“人类童年时代”,但是在当时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它们在内容和技巧上都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它们给后来欧洲的文学艺术,提供了武库和土壤。  相似文献   

18.
《希腊的僭主政治》的作者是英国的乔治·格罗脱(George Grote。原著为Histo—ry of Greece,可译为《希腊史》),《希腊的僭主政治》是《希腊史》中的一个章节。我这里读的是顾准的译文。  相似文献   

19.
以希腊哲学为背景,分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希腊哲学中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这对于把握浩繁纷杂的希腊哲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理解“存在”概念在希腊哲学中的内涵变化是问题的核心。从分析自然哲学、智者和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入手,剖析了希腊人对于“存在”从寻找万物本原,追问事物共相,创建理念世界,到个体事物即是实体的思维演变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理性思维从感性向抽象、从客体意识向主体意识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在古希腊哲学研究领域,晚期希腊哲学是一个重要环节,但中外学术界都曾存在轻视晚期希腊哲学的倾向。20世纪70年代以降,这种情况得到改变。西方学术界近30年来加强对晚期希腊哲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学术界近20年来也重视并着力研究晚期希腊哲学且取得了新的成果,但在哲学史分期、晚期希腊哲学的特征、史料整理、研究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有鉴于此,本刊编辑部组织了该组专题论文,以期引起学界更多关注,推进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化。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章雪富、杭州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石敏敏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希腊化哲学的范式转移》一文认为,希腊化哲学把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用治疗论证替代知识论证,以激情研究取代观念思辨,以意愿探讨代替理性反思,改变了古典希腊哲学的知识分布体系。希腊化哲学在研究对象、探讨内容和哲学观念上的独特取向,深刻影响了古代晚期和中世纪哲学。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王晓朝的《中国学术界的晚期希腊哲学研究》一文指出,在晚期希腊哲学的边界问题上,中国学者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有别于欧美学者的独立见解及解决方案;认为在对晚期希腊哲学特征的把握上,中国学者的判断优于欧美学者的判断,在晚期希腊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