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廷堪是清代乾嘉学派礼学和乐学大家,他在戏曲理论和戏曲乐律学研究方面也成就卓著,而其戏曲思想和戏曲研究又深受其礼学和乐学思想的影响。凌廷堪的戏曲思想和戏曲理论集中体现在《论曲绝句三十二首》、乐律学著作《燕乐考原》和词集《梅边吹笛谱》中。他的戏曲观与他的学术观、文学观有着同构性,均表现出来崇古、崇雅、崇“礼”和重视格律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出现了“周易热”,这令人一(?)以喜,一则以忧。近几年来,“反传统”的喧聒猖獗一时,中国传统哲学受到冷遇,唯“易学”一枝独秀,特受旨睐,形成热潮,这是可喜的。同时,易学自古以来,流派纷繁,到今天,异说奇论更叠出不穷,更有人借《周易》宣传宗教迷信,这又是可忧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建方外之炉火,旨可援《易》  相似文献   

3.
卜辞中的“听”与“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华 《东岳论丛》2005,26(3):7-10
据卜辞,殷商时代能听候风八音的乐师被称之为“圣”者。“圣”、“声”假借,“听”、“圣”字形义相近同源,故卜辞假借。“听”指乐师,为商王室职官,称为“王听”。商代乐师“听”是一种神职,是能分辨四方风向、协调音律、制定律法的超自然的聪明圣人。“王听”占卜凶吉,对商王的政治决策有很大影响。商代对乐律知识的掌握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卜辞中的“律”有些并非“律令”之“律”,而是“音律”之“律”,如卜辞“师惟律用”之“律”即为“音律”之律。君王通过六律听音,规范行为道德,又被视作制定历律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乐律与文化“国於天地必有与立”这是我国相传的古训用现代语解释起来就是一国家一民族之生存发展必要有与之共同生存发展之原素才能建立起来原素是什么通常叫做民族精神精神是什么就是所谓文化要是失去了这种精神一定不能保持他固有的地位我们这个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有四千多年最优美的文化是任何人都要承认的  相似文献   

5.
商代的乐器     
张炜 《殷都学刊》2002,(2):29-33
从卜辞与出土实物资料来看 ,商代的乐器包含了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等三大类二十余种 ,可谓“八音”齐全 ,并有专职乐师在用场地举行演奏及专业的学校进行教学 ,而其乐器的制作也犹为精良 ,特别是音高标准器的出现 ,标志着古乐律体系的初步确立 ,可见当时的音乐发展已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6.
孙望《全唐诗补逸》卷八载沈亚之逸诗一首,冠以“传奇小说诗句”之题。原诗是: 命笑无人笑,(笔者案:《太平广记》二“笑”字作“啸”。)含娇何处娇。徘徊花上月,空(《广记》作“虚”。)度可怜宵。注明出于《艺林伐山》十七,又《诗人玉屑》卷十二引后二句。另载《观北藩谒庙》诗句“瑞气千重色,箫韶九奏声。”注云《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选句,又《诗话总龟》三十“道僧门”引《古今诗话》。  相似文献   

7.
在音乐史上 ,乐律的发展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当时的科技水平 ,明时朱载土育创制了十二平均律 ,说明在乐律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仍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但遗憾的是朱载土育的十二平均律被束之高阁 ,无人问津。这与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诸如雅音乐、民间音乐、音乐美学和音乐的功能密切关联 ,从而限制了其被应用、推广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这次会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周易》研究会、武汉荆楚书院、九江市社联、桂林市道家文化研究会,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经过近半年的筹备,现在顺利开幕了。 关于这次会议的宗旨,我们在会议的“预约通知”中曾指明:“《周易》这部古代的珍贵文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它对我国哲学、史学、文学、民俗、宗教以及天文、历法、数学、乐律、医学、气功等自然科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原璞 《学术研究》2001,(12):161-162
在世界上 ,“朴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学术 ,而且在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最近出版的李绪柏《清代广东朴学研究》 ,为我国第一本研究广东朴学的专著 ,是作者耗费十年心血的结晶。该书的优点很突出 ,首先是内容丰富。它以开阔的视野 ,叙述明清之际广东学术概况 ,然后转入正题 ,对清代广东朴学的兴起、发展、繁荣到衰落、结束 ,作了全面论述 ;对清代朴学家在经学、史学、校勘、辑佚、小学、音韵、天文、历算、地理、金石、方志编纂、丛书校刻、乐律等方面的贡献 ,一一详细评介。为此 ,除引用有关史…  相似文献   

10.
潘怀素先生是中国音乐研究所原特约通讯研究员。他从一九五二年开始研究隋唐燕乐和民族乐律。十年动乱中,潘先生在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困难情况下顽强地继续进行研究工作,终于从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中发掘和整理出中国式的纯正乐律。潘先生将它定名为——甘三不等分纯正律。  相似文献   

11.
宋代范景仁和司馬光,都上書給当时的仁宗皇帝,議論“乐律”,兩人私底下更不断辯論,文字多至数万言,爭持到沒法解决时,无可奈何地以弈棋来作決定,結果司馬光輸了。隔了二十年,司馬光又去候范,手里不持它書,單带过去討論的“乐論”八篇,又爭論了几晝夜,仍不能决,再以“投壺”,决定胜負。(投壺是用壺形之器,有兩口,以小杆向它投擲,中口者胜,古代游艺之一)結果,这次司馬光才算赢了。但这些办法并不能真正解决什么問題,只是在相持不下的僵局中,用开玩笑的方式,平一平双方的好胜心,免伤和气罢了。  相似文献   

12.
万英敏  龙婷婷 《殷都学刊》2011,32(1):141-144
《管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广泛流传,并受到社会上的普遍关注。全书有十多篇文章论及音乐,内容涉及乐律学、美学等各个方面。研究《管子》音乐思想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一) 《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可见《易》道引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域后起了巨大作用。首先将《易》道引入古代科学领域的,是汉代魏伯阳著的丹经《周易参同契》。《参同契》借《易》道以论内丹外丹,开一说之先河,是一本研究延年益寿、长生久视之道的学术专著。它不仅被我国古代神仙家奉为经典,而且以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文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它比欧洲保存在威尼斯的希腊文抄本《圣·马克书稿》至少要早五百年。现代实验化学起源于炼丹术,而炼丹术则起源于中国。据考证,西方语言中的“化学”一词(法语、德语、英语、俄语、阿拉伯语)都是由中国金丹术中“金液”的读音衍生出来的。这使得《参同契》在化学史上的地位更为突出。1932年广州中山大学化学教授吴鲁  相似文献   

14.
婺源茶院朱氏第九世孙朱熹(1130-1200),不仅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理学之集大成者,而且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彼所完成之理学,操纵我国哲学、教育、礼制等凡七百年;支配日、朝之文化,亦数百载。”对于朱熹,毛泽东早在长沙求学时,就认真研读过朱子书籍,对朱熹主张抗金图存、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甚为赞扬推崇,对他的理学思想也相当钦服。  相似文献   

15.
《太平经》是东汉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从音乐养生这一角度入手,解读和阐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早期医学知识,很有必要。《太平经》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最早的道教音乐理论,而且对乐律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这些论述不仅反映了汉代医学的理论水平,而且对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祇婆与龟兹音乐的东传王嵘苏婆是我国北周时期人,出生于龟兹(今库车)一个音乐世家,其祖辈是龟兹艺坛的琵琶高手。苏婆自幼随父亲学习乐律,精攻琵琶,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琵琶演奏家和音乐理论家。公元568年周武帝时,苏婆随突厥皇后阿史那入长安,开始了他传播琵...  相似文献   

17.
对于《易》"师出以律"之律,历代注家有不同的说法。而事实上古代乐官在战争中曾扮演重要角色,而"师"在上古时代,具有军事、教育、掌乐等多种职能。因此,《易》所谓"师出以律,解作乐律是最为准确的。  相似文献   

18.
刘士义 《船山学刊》2012,(1):158-161
明代之钟鼓司、教坊、乐户与青楼是联系中国雅俗文化的重要枢纽。钟鼓司、教坊是明宫廷演乐系统的中杻,承担着宫廷音乐、演剧、舞蹈等乐舞的组织、编排等任务。两京乐户隶于教坊司,应礼部调配以承应宫廷宴乐、庙堂礼祭等活动。明代乐户因其精于乐律歌舞,上达于禁廷宫闱,下通于下里烟花,故为明代之"钟鼓司、教坊、乐户与青楼"这一文化动脉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9.
两宋时期,翰林学士对礼乐文化多有贡献。雅乐方面,他们撰写、审定郊庙、明堂乐章,对乐律也多有发明。就祭典而言,他们充任郊祀礼仪使职,参与封禅大典,又详定配享之制与郊祀仪注。至于帝王后妃丧葬之礼,翰林学士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担任礼仪使职,撰写谥议、谥号以及葬礼所用之乐章、挽词、导引歌词、哀册文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 对王守仁哲学的评价至今争讼不已。贬之者认为,它“把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唯我论”,“他的‘理论’具有健全常识的人是难于接受的”。褒之者认为,它“从唯我论走上了泛神论”,“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用人文主义反对僧侣主义的斗争创设了理论前提”。“高扬了主体性原则”,“蕴含了当代哲学主题”。这些论点是可以商榷的。1 王守仁哲学方法论“主一”,“一”,是“完完全全”的、无限的本原,是“与物无对”(《传习录》下)的、绝对的本体。“多”,是派生物、现象、功能、部分、特殊性。一派生多的过程,是“一分为二”(《传习录》中)和“理一分殊”“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