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笠 《江淮论坛》2008,(2):144-148
庄子崇尚虚静恬淡之美,高扬"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庄子"淡"的美学意蕴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朴素、恬静、基于个体生命的美;二是超然于物、超然于世、超然于有限时空的美;三是有无相生、虚实相济、以简驭繁之美.庄子崇"淡"的思想成为后世"平淡自然"审美趣尚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2.
"虚室生白"是透析庄子美学的一个切入口,"虚室生白"所体现出的道的虚与心的虚的契合是中国美学的大题目.虚静作为审美发生的心理前提,影响了陆机、宗炳、刘勰等一大批理论家,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概念.在庄子的文本中,"白"和"朴"相关联,"白"所彰显的质朴、素淡的美,其本质在于自然而然,这种美的理想对中国的艺术实践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对庄子"游"的人生开启独特视域加以阐释,认为庄子的纯艺术人生建立在坚实的心性论基础上,具有道家意义上的道德,是超道德的,是物物各安其性的大仁大德,通过人格修养工夫后形成大美、至乐、天乐、大情的超拔、永恒的审美.通过康德的审美判断的无功利性和无目的性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批判性地考察庄子的艺术精神,说明"游"是审美的,"游"的境界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艺术的人生,说明虚静之心能产生美的观照,最终将虚静之心作为艺术精神的主体加以确立.  相似文献   

4.
<庄子>中言和道的关系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并认为<庄子>存在一个"言不可言者"的言说悖论.本文认为,<庄子>在积极的意义上并不存在言说悖论.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庄子>蕴涵的方术之言与道言的区分,并且了解庄子对卮言的运用,就能在一定意义上消解这个悖论.  相似文献   

5.
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虽然涉及法律方面的内容不多,但是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法律思想."道法自然"是老子法律思想核心."道"即法自然.而无为而治则最符合自然之道.老子的思想是由"道"展开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老子开创了道家思想的先河,其后道家学者如庄子、列子、关伊等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从中国古代社会到当今老子思想不断传承发展到现代,其对社会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现在中国在发展中提倡和谐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荀子·解蔽》中"虚壹而静"的释读,是荀子道论、解蔽论等领域的研究中所无法避免的基础问题。前贤对此多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在"壹"字的义释上。考虑到"虚壹而静"为"求道"的方法,《解蔽》以"壹则尽"将其法与"道"普遍与整全的属性相衔接,以及篇文各处相关的例证与陈述,"壹"释为"统壹"或更为允当。于是"虚壹而静"的涵义,则可释为不以既有知识妨碍新知的汲取;面对所收集的诸多知识,能理清其间关系,使之成一体系;以及在此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保持思虑的清醒。立基于"虚壹而静"的涵义,即可进一步发现《荀子》道论、解蔽论等与认知相关的领域上诸多尚未受到足够关注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道家关于自然、全美、虚静、坐忘、虚实结合、得意忘言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道"、"心"、"悟",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意境的自然美、融合美、超越美的特征,造就了李白自然、奔放、淡远的诗风.  相似文献   

8.
徐复观对庄子美学的发明及其误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出版的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对庄子美学做了深度的发明,于奠定庄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开山地位厥功甚巨.徐氏把庄子美学诠解为中国艺术精神,企图在技的层面上与道会和,导致如下连续的困境:(1)把技外见道误读为技中见道,合乎常识然而却违异庄子本意;(2)引入现象学的纯粹意识以解读"心斋",将之定义为审美观照,成为技中见道说的反证;(3)把"天地精神"读作艺术精神,颠倒了庄子思想中自然对艺术的优先关系;以艺术取代审美,就无法在审美与自然的共通关系之中来为庄子美学作出定位.  相似文献   

9.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角度对庄子<逍遥游>的价值和意叉进行新的阐释可知,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具有根本的差别,老子之"道"是一个处于"无"、"有"之间的混沌整体,而庄子之"道"则是一个在想象中万物并呈的现象整体.庄子以其之"道"提出了人的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精神世界的心灵自由和物质世界的行为自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绝对自由及相对自由,提出了人的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庄子在<逍遥游>中还广泛地涉及了自由的人生价值观念与政治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的真实性与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事物的精神价值与实用价值等一系列哲学命题,构筑起内涵丰富的精神自由的观念,并成为其整个人生哲学体系的思想基点.  相似文献   

10.
庄子之水可分为喻"道"之水和非喻"道"之水。当水为喻"道"之水时,庄子突出了"道"之"虚静"本性。"生如静水"是人生存的完美状态,体现为内在境界和外在事功两方面;"法水而行"是人的生存之则,侧重去除外在世俗智巧和是非价值判断,归复"虚静"本性;"归"于水是对"道"的体悟,是人的生存境界,表现为人内心的"能化""清虚"和"洁净"。非喻"道"之水中,当水为"命"之象征时,庄子突出了人对"命"的安顺,人生存之应然为"安于水"和"忘水",前者是对"命"的主动安顺,后者是抛开对"命"的成见;当水作为清净环境的象征时,人能够在纷扰的生存境遇中"自藏于畔",即暂时性的选择隐遁,是合"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虚静"的含义及渊源问题,自古便颇多争议。很多人认为刘勰所讲"虚静"与《庄子》中的"虚静"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差异。事实上,刘勰中的"虚静"与《庄子》中的"虚静"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只有《庄子》中出现了"虚"和"静"连在一起"虚静"的情况。其次,用来说明刘勰"虚静"的"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来自《庄子》。第三,庄子中的"虚静"有两种状态: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之时"形同槁木,心若死灰"的状态及庖丁解牛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分别与刘勰"神思"的两个过程互相对应:搦翰之前"神思"的过程,搦翰时"神思"的过程。第四,《庄子》中达到"虚静"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顺物自然",这与刘勰对于为文时须遵循"自然之道"的要求是相合的。  相似文献   

12.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述了文学创作的"冲淡美"境界,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具有澹泊素洁、虚静专注的精神心态;心物关系具有物我融通、心物妙契、物淡我亦淡的特征;取象造境具有幽柔、淡远、恬静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对"卮"的歧解与对"卮言"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千多年以来,对<庄子>"卮言"的解释有三个系统,对"卮言"的不同解释来源于对"卮"的不同认识.其实,<庄子>之"卮"即漆酒卮,"卮言"即"中虚之言",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得道之言.  相似文献   

14.
从金圣叹评点其他才子诗文时间接提及<庄子>的散论中,不难见出其对<庄子>哲理和文学技法的基本阐释:<庄子>是文采英华的;<庄子>是"怨"的产物;发展化蝶论,使之走得更远,并最后流于佛家的空幻.金圣叹将<庄子>作为文学批评的理论依据之一:以传统的古文笔法见出<庄子>更为宏大的整部结构之法;所评点篇目多集中在<庄子>那些文采斐然或者对生命忧戚感喟的段落和篇目上,表现出对文采手段的特别看重;常用<<庄子>的事典解释诗文含义,欲以此提升文学作品的哲学意义.金圣叹将<庄子>置于看似毫不相通的<水浒传>、<西游记>当中,实欲打通它们之间的写作手法和内在精神.金圣叹对<庄子>的解读,反映了其别具一格的文学史观念和才子观念.他的努力,对<庄子>解说的通俗化走向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褚春元 《江淮论坛》2005,(5):167-171
<庄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美学著作.它虽然不是文艺理论专著,但却蕴涵着丰富的诗学思想.本文试图从诗学的角度对<庄子>思想中"虚静"心理的论述进行诗学阐释,探讨"虚静"心理在文艺创作中的特征、意义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康国章 《殷都学刊》2009,30(1):59-64
荀子融合了儒、法两大思想,强调道德礼义的作用,偏重于社会秩序的建立.荀子的<诗>学思想特征与其整体思想相一致,主要表现为:以<诗>循道,重视<诗>的教化作用;隆礼义而杀<诗>、<书>,强调学以致用;遍引<风><雅><颂>,以实践倡导<诗>之功用.荀子引<诗>具有浓重的政教色彩,大多属于断章取义,表现出通经致用的特点,客观上为汉代<诗>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洪兴 《船山学刊》2010,(1):102-104
《庄子》书中,有各类形象约300个,形成了五大人物形象体系,即道家人物形象体系、儒家人物形象体系、百工技人形象体系、君臣形象体系、动物植物等自然界形象体系。这些形象体系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概念化、"复沓"性等特征,并形成了以自然为美、以虚静为美、以大为美、以奇为美、以丑为美等审美原则,极大地张扬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18.
"道"是人类无数次生命体验和感性认识之后的理性发现.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庄子哲学的本根.在<庄子>的哲学世界里,"道"大体有三个基本象征:一是宇宙存在的象征,二是事物自身规律的象征,三是人的最高认识境界的象征.<庄子>的全篇都在言说"道".庄子对于"道"采取了一种诗意的象征表达,使得作为宇宙存在、一切事物的基本规律和人认识世界最高境界的抽象的"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示与确证.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中以形相禅的意象,即通常所说的变形.<庄子>中鲲鹏相变的意象,与<夏小正>的记载可相互印证.<庄子>中人变为鱼,变为鸟,变为蝴蝶的意象皆为虚拟的梦境,与原始宗教的转生神话存在明显差异.而以疾病为题材的变形意象,则在一定程度上向原始转生神话回归.<庄子>变形意象体现了万物相通、生命一体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寓言是<庄子>的重要言说方式,它是一种以隐喻为实质的寄言出意的手法.<庄子·齐物论>以"罔两问景"与"庄周梦蝶"两则寓言结束,可谓寓意深远."罔两问景"充满了庄周对自身真实存在的焦虑和质疑,"庄周梦堞"则通过"梦"的形式展示了一个逍遥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