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贾合甫·米尔扎汗先生主编的《哈萨克族文化大观》由新疆人民出版社于 2 0 0 1年 10月出版 ,这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意义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有益我们深入发掘、全面认识、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 ,促进祖国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大发展。该书有如下特点 :1.名副其实 ,洋洋大观。《哈萨克族文化大观》是国家艺术学科“八五”规划的重点课题“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子课题的最终成果。全书 ,除“序言”、“前言”、“后记”外 ,有专题十八章 :“历史渊源”、“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天文历法”、“文…  相似文献   

2.
尼合迈德·蒙加尼与哈萨克族历史研究贾合甫·米尔扎汗著(哈萨克族)佟中明译尼合迈德·蒙加尼(1922-1993年)是我国哈萨克族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哈萨克历史、民族、世系、宗教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外都有影响,尤其是《哈萨克族简史》这一学术著作在国...  相似文献   

3.
哈萨克族先民的早期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萨克族先民的早期宗教信仰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重要的跨境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独特的、绚烂多彩的草原文化。研究一个民族的早期宗教信仰对认识该民族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以哈萨克族重要组成部分的乌孙、康居人的宗教信仰形式为考察对象,对哈萨克族先人早期宗教信仰形式进行粗浅的探析。一、自然崇拜原始宗教产生的时期,人们将大自然许许多多对象,如日、月、星、河流、土地、石头等加以神化,并对它们崇拜信奉,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乌孙…  相似文献   

4.
论哈萨克族生态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萨克族的生态文化是指哈萨克民族及其游牧先民们在新疆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的与这一环境相适应的、一整套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技能,体现于哈萨克族生态文化具有游移性、适应性、实用性、简约性及稳定性等特征,这一生态文化对今天而言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哈萨克族,因为生活习俗的原因,历史文献资料十分缺乏,但口传文化发达.如何传承这些丰富的口传文化,是当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的课题.贾合甫·米尔扎汗就是一位为此而耕耘不辍的哈萨克族学者.文章对贾合甫·米尔扎汗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成果做了较为翔实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族禁忌的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爱文 《西域研究》2002,(3):99-106
本文以新疆哈萨克族禁忌文化内容为例,分析其产生的独特原因,并从人类学角度阐析禁忌对哈萨克民族文化整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祆教曾是历史上流传时间较长、分布范围较广的宗教之一,它对哈萨克族的文化影响比较深刻。它与哈萨克族的自然崇拜有许多共同之处,经过长期的融合、吸收,哈萨克族形成了某些固有的风俗习惯,从这些风俗习惯中仍可见到祆教的遗存。  相似文献   

8.
新疆哈萨克族近代文化转型进程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现代化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近代文化转型进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养老文化特别是哈萨克族养老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族人长期以来形成了敬老爱老、社区互助、邻里帮助、家族保障、牲畜保障和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文化.但是这种传统养老文化对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符合新疆区情的现代养老文化是我们当前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彝族及东南亚各国倮倮族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各国倮倮的调查 ,与中国彝族在语言文字、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服饰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可以看出 ,中国彝族与东南亚各国倮倮族的历史渊源 ,中国彝族与越南、老挝等国倮倮族 ,是一个有着共同习俗、文化、信仰的同一族群群体。  相似文献   

11.
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源于古老的信仰,有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哈萨克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其演变形成一种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成为民间信仰的基础和基本内涵,对哈萨克族民间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包括信仰系统(神灵系统包括天神腾格尔和“迦萨甘”等,鬼系统包括精、阿勒巴斯特和撒旦,祖先系统包括祖先崇拜、巫师崇拜和麻扎崇拜)、仪式(包括巫术、墓祭、治疗等)和象征等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族作为一个长期随畜逐水草而居的民族,其物质文化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色,与其他从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如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又因为哈萨克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居住地域的民族,其物质文化亦相应地具有其独特而突出的民族特色。一、哈萨克族的居住史料表明,公元前7~1世纪,与哈萨克族起源有关的古代清部族就已经创造了与游牧社会生活相适应、易于搬迁、拆卸和安装的房屋——毡房。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历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古代塞人的“家宅随人迁移,而他们又是精于骑射之术的…  相似文献   

13.
阿肯对唱会是哈萨克族特有的口头语言艺术,它在哈萨克文化历史的传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对阿肯对唱会的内容、形式及发展进行了介绍,并对保护和发展阿肯对唱这一民间艺术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民族族称的命名理据及其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符号.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传达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品格、气质特点和精神信仰.古汉语的民族族称纷繁而复杂,既有自称,也有他称,同族异名现象非常普遍.古汉语民族族称的命名方式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原居住地、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图腾崇拜等成为命名的理据.民族族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与民族意识,而且浓缩着该民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从十四世纪开始的西方文艺复兴并不仅仅是一次文学艺术的革新运动,而是由文学艺术的复兴集中体现着的一次全面的文化革新运动.就时代性质而言,它是西方近现代思想意识对中世纪传统思想意识的冲击和挑战;就思想性质而言,它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中世纪封建思想观念的冲击和挑战;就具体形式而言,它是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者对腐朽的宗教机关或宗教神职人员的冲击和挑战;就思想内涵而言,它是人的现世幸福追求对固有的虚幻天国追求的冲击和挑战;就范围而言,它几乎波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等,但文学艺术的复兴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变革.这是一场“人”与“神”的战争,是二者之间进行的一场长期的思想的战争和文化的战争.正是这场战争,孕育了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内在地规定了那个时期文学艺术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6.
每个民族的成婚模式,无不是在一定生存空间长期形成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是宗教信仰、民俗意愿、共同心理和思维方式等精神因素交融而成的一个民族内心世界的形态化和外化的文化体系.因而它集中地、多方位地反映出民族基于婚姻家庭与伦理道德观的价值追求.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说每个民族的成婚模式,是民族的一个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活的民俗资料库.达斡尔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成员.在历史上,以忠勇聪慧、自强多才、勤奋俭朴、团结和睦、重情义、好礼仪、尊老爱幼等品格著称而屹立于华夏民族之林.现有人口121 357人(1990)、主要聚居在内蒙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鄂温克自治旗、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以及新疆的塔城市、霍城县等地,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本文通过对其成婚民俗的描述性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都有其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地理和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人文历史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独特的"文化负载词".本文拟从这些涵义丰富的文化负载词入手,探讨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内容以及方法,以期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略论《周易》的文献价值和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又称《易》或《易经》,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文献之一,其本经部分的产生年代当与殷代甲骨卜辞和《尚书》中较早的文字相彼此,距今已约三千多年了.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周易》不仅以其玄奥难懂、聚讼难决著称,同时也以其丰富的涵蕴和无穷的意味而特别深广地影响着我国后世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学术,甚至在国外学术界也有相当的影响.的确.《周易》这部书不论从哲学、政治学、史学、法学、社会伦理、宗教、军事、思维逻辑、天文历法、数理、婚姻民俗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看都有其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在许多方面代表和显示着我国古代源远流长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我国上古先民遗留给我们的一份重要、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因为如此,《周易》这部书才吸引了历代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然而也唯其具有玄奥神秘的性质而最容易被人附会、曲解和利用,故自战国后期和秦汉以还,这部书的实际内容又被历史上一些各式各样的所谓《易》学家弄得面目全非,几乎很难使人认识它的起初面貌和实际价值了.尤可怪者,是《易》学研究中的这些弊端虽已经宋代欧阳修、郑樵、朱熹、李光、杨万里,明代黄宗羲、黄宗炎、胡渭,清代焦循、崔述和近人顾颉刚、冯友兰、钱穆、李静池、余永梁、高亨等多所批判指陈,可是仍有一些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