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周列国时期,焦作地区农业经济发达,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同时,由于其特殊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又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成为诸侯争夺的焦点,总之,焦作地区在东周列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时期,作为新兴媒体的报刊为中国近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文化空间。女性小说创作也不例外,其作品大多首先载于报刊,从数量观之,则以女报为最。本文以晚清重要报刊《女子世界》为“集散地”,考察晚清女报的编者对于女性报刊体例、编辑方针和栏目设置等方面的构想为中国女性小说创作发生提供的制度上的铺垫。  相似文献   

3.
古体小说在民初呈繁荣之势。笔记体小说大多沿随笔杂录与讲求实录的固有轨辙前行,部分作品出现与传奇体合流的趋向;稗官故事类和野史笔记类作品居于主流,具有消遣与补史功能。尊体意识下的传奇体小说以婚恋、侠义、神怪题材为主,讲求辞章结构,追求诗意美;破体意识下的作品拓展了新内涵,形成了新的叙事模式和诗化、心理化特征。话本体小说以说话虚拟情境演述社会万象,充满世俗性、娱乐性和民间性;体式上变异很大,其抒情、评判的个人化与新体白话短篇小说日渐趋同,“说话人”隐形成为必然。白话章回体小说面向市民写作,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在语言、题材、适应报刊及类型化等方面呈现新变;文言章回体分诗骈化与古文化两类,其文体风格与主题题材相得益彰,变白话章回体的情节中心为写人中心。在遭到“五四”新文学家批判后,诸种古体小说或黯然退场,或顶风坚守。历史证明,民初古体小说的守正出新为避免与阻挡中国小说文体的“全盘西化”起到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小说苑地中,历史题材小说是一种常开不败的花.代表着十七年小说创作成就的“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竞有六部是历史题材的.在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多次评奖中,她每每都有佳作金榜题名。近年来小说创作走进低谷,出现“疲软”,而历史题材小说却受到先锋作家、新写实作家以及不少被公认为有才华的作家的青崃,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文坛,甚至初露称雄文坛之势.本文仅就近年来发表的部分作品,对历史题材小说的新貌作以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冷佛原名王绮、王咏湘,出生于没落的满族贵族。清末民初著名的北京报刊小说作家,曾在多家报刊作过编辑,辛亥革命后流落东北,任《盛京时报》主笔。他被誉为是与穆儒丐齐名的东北现代文坛长篇小说创作能手。他的作品,不论是小说、戏剧、诗歌还是杂文、时评,都能够直面现实与人生、敢于直率和尖锐地揭示社会矛盾。可以说他在东北现代文学的开拓与发展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白话道人主持的《中国白话报》不仅在清末白话文运动和白话报刊发展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而且在20世纪初的白话文写作、小说与戏曲革新乃至诗歌发展史上,均有不可轻视的历史意义。白话道人的白话报活动、白话文写作及白话小说创作既印证了清末白话文运动与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又显示了清末革命派作家的白话文学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土文学以描写现实、揭露黑暗、促进社会改造为目的,对现代中国农村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现实主义表现,具有高度的现实认识价值和历史认识价值。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他的作品,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乡土文学”做出卓越的示范。鲁迅用自己的作品证明,农民的乡土题材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给现代小说开辟了新领域,提高了新小说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采取章回形式的历史题材的小说,《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比较著名。这种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受了《二十四史》一类史书的影响,往往从某一朝代的开始为开始,某一朝代的结束而结束,很有点断代史的味道。 但在《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之后,类似的佳作却极少,原因之一是写作极为不易,既要有生花之笔去塑造人物描绘情节,同时又要对史实相当熟悉使主要事件和历史能基本相符合,所以有的小说作者就视为畏途了。  相似文献   

9.
清末南方白话报刊小说,大体以开民智、振民气为旨归,带有鲜明的政治启蒙色彩,与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形成了呼应之势。以白话道人、胡适、黑心等为代表的白话报刊小说作家的积极探索精神,使得此期的部分短篇小说体现出某种先锋意味,在小说创作观念、小说体式乃至主题模式等方面,对五四之后的现代短篇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初小说颇为繁盛,无论就小说刊物的种类之多,小说的数量或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都足以与清末相比而毫不逊色。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了民初小说观念的折衷调和及其合理内核。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民初小说题材的转换,主要考察了其两种主要形态———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第三部分简要考察了民初小说在叙事技巧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报刊是社会的窗口 ,老报刊更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从 1898年创办《蜀报》至 1911年底 ,在成都先后共出现过 4 8份报刊。本文概述了清末成都报刊的发展 ,分析了清末报刊呈现出的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报刊开始成为中国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小说报刊是中国新闻事业发达的直接产物,近代新闻事业成为小说报刊孕育的温床,并由此有力推动了中国小说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台湾学者陈益源先生的新著《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研究》是一部着人先鞭、开拓创新之作,扩展了我国古代小说研究之领域;但在古代小说的研究中,如能在注重文本研究的同时,强调推究作者和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对于把握小说的总体成就,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年十月,汪曾祺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受戒》,这是一篇无论题材或风格都与近年来常见作品迥异的引人瞩目之作。小说以作者的家乡高邮县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刚步入空门的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少女小英子之间的纯真爱情,逼真地反映了解放前的高邮社会生活,诗意地展示了秀丽俊美的里下河风光。值得注意的是,自《受戒》开始,汪曾祺的以家乡人民解放前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竟一连写了八篇(已发表六篇),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这些作品,不仅引起国内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而且引起了国外读者、学者的注意。虽然汪曾祺早在四十年代初就发表小说  相似文献   

15.
周玉华 《东方论坛》2014,(5):115-120
《申报》在1877年至1904年间就先后开展了三次小说征文广告活动。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清末报刊转型对小说征文广告效应的影响,表现在清末报刊由开启民智和政治宣传的受众引导,转向满足和迎合受众阅读消费心理,引起小说认识度不断提高,参与小说创作的作者群不断扩大,使得报刊小说征文广告的效应不断强化——小说征文作者队伍扩大,小说创作数量剧增,小说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子夜》之后,形成了一个创作方法、美学原则以及风格等与之相近的小说流派——“社会剖析小说”。作者从小说的内部要素及其联系出发,对这个流派作品的表层模拟、因果认识和价值判断三个层次,分别作了具体阐释和分析,然后从这个流派的整体总论它的文学意义,肯定它是中国现代文学诸流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个,预言在呼唤表现社会历史的史诗性作品的今天,有理由期待“社会剖析小说”所确立的美学原则的复兴。  相似文献   

17.
历史题材小说的道德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时期以来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与道德的艺术性思考中,许多历史小说作家采用历史判断与道德判断的双重视角,从文化的高度观照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历史画卷,塑造出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人物形象。在近20年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还出现了所谓“零度情感”的叙述姿态和对大量丑恶社会现象的描写。这类文学现象的出现,既有其合理性,但也必须注意到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即使全面进入市场社会,作家仍应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作家的社会良心是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必须时时顾及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研究多对民初小说持一种否定态度,而事实上民初小说在叙事模式方面,如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叙事结构等较以前都有所突破。民初小说是对清末功利小说观和集中于政治题材创作格局的纠偏,为“五四”新文学尤其是现代小说的兴起作了有力的铺垫。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文学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早期作品多为历史题材,情节离奇新颖、构思奇特,常以语言精炼、冷峻讽刺的文笔和出奇制胜、简洁幽默的语言揭露人性的丑陋、利己主义的罪恶以及社会的丑恶现象。试图以《罗生门》的人物场景、社会历史为背景,探讨人的无奈与绝望、无可回避的生死抉择,剖析芥川龙之介对生命本身的哲理性思考和对人性的高度审视。从而窥视当时的社会缩影、赏析小说内容的深度、表现技巧、描写风格和借古讽今的高度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索尔·贝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公认为战后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一向以描写男性犹太知识分子而闻名。《院长的十二月》是其在写作生涯中期创作的一部作品,此小说被很多批评家认为是一部失败之作。贝娄的这部作品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仍有许多题材值得挖掘。比如作品的"荒诞"主题,就颇有研究价值。贝娄通过小说的"荒诞"主题,形象地揭露了当代美国社会文明与道德的虚幻和荒谬,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自觉的反思精神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