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德格印经院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文化古城——德格,有一座著名的印经院.这座印经院在一幢高大的红墙、平顶的藏式楼房里,门口耸立着一根高达数丈的旗杆,上面垂挂着一幅印有许多经文的红布.远处看来,甚为壮丽.据印经院院长罗绒喜嘉说,这座印经院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它是德格第四十三代士司瞿加·巴登泽仁建造的.当时建造  相似文献   

2.
浅谈德格印经院及其印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系有以“藏区璀璨文化的明珠”,“雀尔山下的宝库”而著称的德相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由德格第十二代土司清代四川德格宣慰司登巴次仁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它座落在甘孜州德格县城。一建筑与制版德格印经院,(以下简称为印经院)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由第十二代德格上司却嘉。登巴次仁始建。印经院的创建有两种传说:一是相传每当太阳落山时登巴次仁走官寨,隐约听到官寨南面小山包后面仿佛有几个小孩诵经的声音。于是出现刻印经书的念头。二是金沙江西岸一个叫叶绒的地方有个被称为…  相似文献   

3.
雀儿山峻,色曲水清,白雪晶莹,古树青葱,久负盛名的四川甘孜州的文化古城——德格印经院,就在这雪山深谷之中。德格印经院,以珍藏着丰富多采的藏文典籍的书版而名驰中外。这座典型的藏式平顶楼房座落在德格城东一千五百平方米的土地上,其中设在正楼上的藏版库就占二分  相似文献   

4.
从严格的意义来讲,印经院不是寺院。或者说,因为印经院通常都在寺院里,不过是寺院的一部分。但甘孜最西边的德格的那座印经院,它自成一格;它的外观——颜色、结构、规模,一句话,它的样子,实在是与一座寺院无异。尤其是那大片的绛红色。——假如不是这种颜色,它可能更像一座城堡、一座宫殿,或仅仅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大房子。 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甚至更早,在这里,——隔着金沙江与西藏相守望的德格,仿佛除了绛红色,就没有别的颜色了。人们都把这里当作是又一个圣地,几乎是和拉萨、日喀则一样的圣地;而在圣地的中心,只有2…  相似文献   

5.
德格土司制定的十三条成文法与历代西藏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有着渊源关系,而历代西藏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又与藏传佛教戒律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因而德格土司制定的十三条成文法,无论在内在指导精神还是外在表现形式上,都受到了藏传佛教的影响,尤其是藏传佛教戒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祈愿大法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一年一度僧俗共同参与完成的重要佛事活动。自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之后,就在乾隆皇帝与三世章嘉活佛的推动与支持下,于1746年沿袭拉萨大昭寺,开创了庄重而神秘的祈愿大法会及其音乐,该法会一直传播至今。本文以藏传佛教祈愿大法会历史渊源为切入点,对雍和宫祈愿大法会的历史、传承、发展、法会音乐特征进行阐释,从而进一步论证其文化融汇性。  相似文献   

7.
金秋10月,驰名中外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雍和宫,举行了近百年来最为隆重的一次弥勒大佛开光庆典。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喇嘛庙,建于康熙33年(公元1694年)。原为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即位前的府邸,乾隆就是在这里降生的。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为行宫,改名雍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为缅怀雍正皇帝的业绩,维护西藏、蒙古  相似文献   

8.
马佳 《西藏研究》2006,(2):69-72
文章主要论述了清代北京城中所举行的“白塔燃灯”、“雍和宫舍粥”、“绕塔”、“喇嘛打鬼”等几项具有藏传佛教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说明藏传佛教对清代北京民俗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乾隆皇帝为了整顿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寻访、认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创立了金瓶掣签制度,在拉萨大昭寺与北京雍和宫各置一"金奔巴瓶",用于掣签认定蒙藏地区的大活佛,这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体制的创新之举。本文依据新近翻译披露的《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中的满文档案以及藏、汉文等材料,深入分析了学术界鲜有论及的关于设立两处金瓶的背景、次序、缘由以及乾隆皇帝处理此相关事件的态度与举措。  相似文献   

10.
刘军 《中国藏学》2012,(2):168-172
雍和宫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宫改庙260多年来,雍和宫历代僧众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坚决支持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大业,为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倾心尽力、勇于担当,做出了重要贡献。雍和宫爱国主义传统历史悠久、特点鲜明、代表性突出。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德格,地处川、青、藏三省交界处,历朝均为藏区政治、军事要塞。因历史原因“德格”一词素有广义、狭义之别,本文所称“德格地区”即历史上德格土司所辖近10万平方公里的全部区域的广义称谓,它包括了今四川省西北部的德格、白玉、石渠,已撤县的邓柯、西藏江达共5个县和青海玉树,西藏昌都的部分地区。历史上的德格地区藏族文化历史悠久,繁荣发达,在整个藏族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一席之地,该地区还因境内寺庙林立,藏传佛教五派具存,历朝历代名僧名家辈出而被人们冠以“雪山下的宝库”、“藏族文化古城”等美称。  相似文献   

12.
在全民信教的藏族地区,藏传佛教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以斗争的方式求得了一定程度的“佛苯融合”,派生、演化出较为复杂的大派小系,从清初开始形成格鲁派独占鳌头,在整个藏区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其它教派则势单力孤,以零星分布的形式显示其存在于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区域,即原德格土司所辖德格、邓柯、石渠、白玉、同普(西藏江达县)五县地和西藏贡觉县,青海玛多县、称多县、达日县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不是格鲁派“一枝独秀”,而是出现了一个藏传佛教五大派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普遍认为,活佛转世理论实质上就是藏传佛教的化身理论。去年,笔者再次阅读了《仙界遗使》(藏文,四川民族出版社根据德格林葱木刻本整理出版)和《诞生》(藏文,甘肃人民出版社根据德格版整理出版)。我的目的是想从这两部藏文原著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因为近两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部如此巨大的《格萨(?)》史诗,为什么要在一开头安排这两个故事呢?我感觉到这里面一定存在着某种深奥的道理。1993年初,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详细研究了藏传佛教的化身理论后才明白,我要找的答案恰恰与这种化身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德格印经院系为数不多的藏族文化遗产宝库之一,从清朝中期创建至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它作为藏区最主要的文化传播中心之一,为这一时期的藏文文献收集、图书编辑、出版发行等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对藏族古代文献的标准化、出版图书的规范化、继承和传播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对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做了较为客观的评析。  相似文献   

15.
从盛传到淡忘杨进铨突然,不远处一个老太太摔倒了。我急忙过去扶起她来、她用惊异的眼光瞅了我半天,说:“中国”?我听懂了,她的意思是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自豪地点点头。她马上话多了,叽哩咕噜地说了一大串,我在莫斯科呆了一年,半听半猜她的意思,是说我是干什么...  相似文献   

16.
胡超 《中国藏学》2023,(3):150-159+217-218
既有研究认为,关公信仰正式进入藏传佛教体系始于乾隆时期,并和雍和宫改建有关。文章指出,康熙年间敕建的辽宁省朝阳市佑顺寺,始建时即有关公殿并保存至今,表明关公崇拜正式进入藏传佛教体系不晚于佑顺寺落成的1707年。文章梳理佑顺寺藏传佛教石雕、朝阳市地方志和清末海外汉学家在佑顺寺的研究记录,表明佑顺寺从规划到传承,始终是藏传佛教在东北地区重要的传经和藏经寺庙。朝阳市位于东北、漠南和京畿地区交界,地处清朝统治北方地区的核心位置,北京白塔寺的主持喇嘛卓尔济负责筹建佑顺寺并担任首任主持,在此前后,朝阳也成为藏传佛教经文译为蒙古文的重要地区,后世乾隆等历代清朝皇帝往返盛京(沈阳)途中也都在佑顺寺驻留,这些都反映了佑顺寺在清朝敕建藏传佛教寺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清朝通过佑顺寺等敕建藏传佛教寺庙的布局,在蒙古、东北地区和京畿地区建立起藏传佛教体系的多个节点,正反映了清朝将藏传佛教“国教化”和“王朝化”的思路。而佑顺寺中专门建成的关公殿,体现着清朝借助藏传佛教来管理国家,吸收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特点,也反映了藏传佛教的开放和包容。  相似文献   

17.
于超 《中国藏学》2023,(4):72-81+213
以金瓶掣签的形式进行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和章嘉等重要呼图克图转世灵童的认定,是清中央政府管理藏传佛教事务的一项历史定制。为配合金瓶掣签制度的实施,乾隆皇帝特命造办处制作两只金奔巴瓶,分别存放于西藏大昭寺和北京雍和宫。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在寻访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额尔德尼班第达呼图克图转世灵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为舞弊事件,致使清中央政府以“国家意志”查证舞弊事件,并力促金瓶掣签制度在北京雍和宫完成初次实践。文章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通过梳理乾隆皇帝对舞弊事件的回应,分析了初掣实践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圆圈现象”及其在藏传佛教中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藏族传统文化,离不开研究藏传佛教,因为它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精神文化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藏传佛教可以说是打开藏族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藏传佛教是一个大题目,区区拙文难以尽述。在此,笔者仅将  相似文献   

19.
王艳 《中国藏学》2015,(2):136-141
乾隆四十三年(1778),六世班禅大师自西藏起程进京为乾隆皇帝庆祝70寿辰。为迎接大师的到来,乾隆皇帝颁旨雍和宫改扩建班禅楼和戒台楼两座殿堂,供大师讲经传法和休息之用。本文根据《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国朝宫史续编》等史料,研究考证了两座展堂改扩建时间、施工主持人,以及内部装饰等诸多细节,探讨了这两座殿堂敕建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义:既彰显了乾隆皇帝在处理西藏问题上的高瞻远瞩、对藏传佛教及其领袖人物的重视与厚爱,也凸显了六世班禅爱国爱教的高尚情操与崇高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玛吉拉珍生活在公元11世纪,她是一位继西藏著名女宗教大师意西措杰之后,在西藏佛教史上享有崇高威望而且颇有影响的女密宗师。她依止参拜当时印度著名的瑜伽行者帕当巴桑杰,研习参修般若经,对般若性空获得不同寻常的内证与体验,首创了在藏传佛教中独具一格的能断教派的先河,成为能断派的开创人。能断教派是以般若性空义为显密特法的哲学思想基础的。旨在断除人生苦恼与生死总根源——我执。藏传佛教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