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一种历史叙事,"后革命"主要指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新时期,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动力,大量超阶级、跨民族的个人和全人类问题成为社会生活领域的主体,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关系成为这一时期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基于承认政治的理论视角,"后革命"时期的国家治理应建立主体间的相互承认范式,依托基于承认基础上的现代民主,深化基于承认基础上的现代政治认同,构建并维护多元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体现出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关注,而在以后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活动中,马克思则将"主奴关系"的扬弃贯彻到他的宏大的解放叙事中,以此来重建黑格尔发明的承认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把握承认问题的深刻性和彻底性,因而在本质上实现了对黑格尔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4.
承认作为一种观念被人们所认知和接受开始于近代,真正的承认应当是平等的相互承认.相互承认有助于消解主客二元的思维模式,有利于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对日益强大的政府进行权力的规范和制约,因而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范式.基于这一理论范式,现代国家治理应努力构建承认的共同体,建立起基于承认基础上的现代政治认同和现代民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前,是美国对中国西藏政策实施的初期阶段.此间,美国把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逐步扩大到中国的西藏地区.美国对中国西藏门户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是:反对列强瓜分西藏,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统辖;与此同时,美国又"模糊承认"英国提出的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理论.美国对中国西藏地位这种"双重承认"的政策,使美国既没有得罪英国,又讨好了中国,从而使美国在中国西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20世纪初期美国的西藏政策,反映了美国这一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和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2017年6月5日,以沙特为首的中东多国以卡塔尔支持恐怖主义、干涉他国内部事务、破坏地区稳定等为由,切断了与卡塔尔的外交关系,卡塔尔一时之间陷入地区孤立。用承认理论来分析该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为理解卡塔尔与沙特之间冲突的深层原因提供一种有益的视角。从卡塔尔一方来看,其出于身份转变的需要而展开的对于"薄的承认"与"厚的承认"的追求行为,破坏了与沙特之间原本稳定的"例行公事"的承认关系,导致卡、沙之间出现承认危机。而从沙特的角度来看,为了恢复此前其与卡塔尔之间的承认关系,遂针对后者开展了承认斗争,卡塔尔断交事件由此爆发。卡塔尔断交事件只是卡塔尔与沙特之间承认斗争互动的一部分,将其置于卡、沙之间承认斗争的整个互动链条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产生根源及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7.
承认理论通常认为意志是人们获得社会承认的必要条件,在此意义上,意志既区别于禀赋,亦区别于运气,其根本原因在于意志不同于后两者而直接相关于行为主体的能动性;这是承认理论以及正义理论的共识。在此基础上,论文区分了两种意志中心承认观,其一是以达沃尔(Stephen Darwall)为代表的强意志中心承认观—认为社会只需区分行为结果是否包含意志即能妥善分配承认,其二是弱意志中心承认观,认为承认的分配仍需考量其背后的社会条件,意志并非承认的充分条件。论文继而论证了在现代社会公私领域分离的背景下,承认的分配既有赖于意志参与,又受制于独立于意志选择的社会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经历了一个由消极观望 ,到与国联合作 ,再到“不承认主义”的过程 ,总的趋势是朝着逐渐强硬的方向发展。但由于美国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实质性行动 ,美国的反应对日本的遏制是软弱无力的  相似文献   

9.
间接管辖权原本是外国判决承认与执行的一项基本条件,但是欧盟基于"布鲁塞尔公约体系"特殊的立法体例和判决相互信任原则,刻意省略了间接管辖权审查.即便外国法院违反一般管辖规则、未决诉讼规则、不方便法院原则、协议管辖规则或误用其他管辖规则,被请求国也不得审查判决来源国法院的管辖权.虽然欧盟"禁止间接管辖权审查"规则体现了对判决来源国法院管辖权的尊重和信任,但可能导致外国判决承认与执行侵犯当事人的公正审判权.中国2017年《民事诉讼法》第282条与欧盟的做法存在耦合,也未将间接管辖权作为中国承认与执行外国判决的条件.第282条间接管辖权审查的缺失宜理解为因疏忽导致的规范漏洞,而非欧盟"布鲁塞尔公约体系"对间接管辖权审查的蓄意省略,中国仍然有必要保留间接管辖权审查.  相似文献   

10.
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承认和执行有积极承认和消极承认的区分,我国刑法第10条关于外国刑事判决的承认和执行的规定有值得商榷之处,通过规范分析、价值分析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现有法律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参照国外立法经验,顺应世界的大趋势,对外国判决和采行执行积极承认,以加强国际司法协助。  相似文献   

11.
以户籍制度为标志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社会形成了“农民-工人”相分离的主导的身份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双重转型,农民与工人两种不同的身份实现了过去人们难以想象的奇异结合,“农民工”这一特殊身份的建构是错误承认的结果,因而农民工身份的转变需要合理的承认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霍耐特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其承认理论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用承认与蔑视的矛盾运动来解释社会伦理领域中的道德发展逻辑,提出一种承认与蔑视的社会道德冲突模式,明确指出了爱、法律、团结是主体间的三种承认模式,并对应地指出个体认同所遭遇的三种蔑视形式,即强暴、剥夺权利和侮辱,指出主体的蔑视体验是社会反抗的道德动机。  相似文献   

13.
列奥·施特劳斯在《论僭政》一书中与科耶夫有一涉及政治哲学许多重要问题的深入论辩。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一论辩,尤其是其中有关“承认”的历史之维与道德之维的讨论,而反省其中的问题意识及其与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霍耐特以"实现人的完整性"为目的,在对社会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社会理论。在规范社会理论中,他以"家庭"、"社会"、"共同体"作为理论的构架,以"承认"为主线,以"斗争"为动力,把人类主体的自我实现与成功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阐明了人类主体成功生活的结构,促进了人的自我实现。霍耐特规范社会理论特别关注了人类主体的特殊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给我们当前社会建设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国法律对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有不同的规定,我国对事实婚姻的态度也在建国至今的近六十年间有较明显的改变。在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有条件承认事实婚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等人对康德的道德哲学做出了建构论的解读,从此将建构论带入到规范性研究中。因为不满康德哲学自身的理论困境,以布兰顿、皮平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开始了对黑格尔的规范性研究,将之视为对康德哲学的社会化,把以相互承认为基础的社会视为规范的来源,这一解读方式被称之为“标准解读”。在社会建构论的影响下,斯特恩、莱蒂宁等人分别提出了对黑格尔哲学的规范性解读。一时间,对黑格尔规范性的研究产生了众多丰富的理论成果。考察这一时段理论得失,有助于我们推动黑格尔的规范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的相互承认理论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认为相互承认概念在道德、历史和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早在青年时期,黑格尔就致力于对人类统一性的研究,认为相互承认概念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在于创造。并认为任何社会规范的形成,必须以社会成员的"相互承认"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1949-1950年间美国卷入对越干涉的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美国以直接援助在印度支那的法国殖民军和其所认可的民族主义力量的方式卷入在越南的干涉虽然直到1950年才成为现实,但至少早在1949年美国就有这方面的意向,而其根源则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美国卷人在越南的干涉固然与它对苏联的威胁的担心进一步发展有关,但在越南遏制当地的共产主义运动和排挤法国势力的双重目标才是其卷入在越干涉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从自我意识出发,将其早期阶段看作是一种欲望的自我意识。通过阐发不同自我意识之间的承认理论,黑格尔解决了由个人的欲望行动转变为按照社会规范行事的道德行动的理论难题,个人的私利行动也进入到社会交往的"理由空间"之内。儒家不同意把承认作为规范性本质和基础的观点,认为这种理论不足以为理性主体的行动带来规范性的保障。荀子以"礼义"为核心,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承认理论进路的替代方案,认为在规范性的思考中必须考虑"情"这一因素,只有这样,个人内心的欲望才能得以规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