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国藩作为晚清一代大儒,理学大师,不仅对自身的修养十分重视,而且也十分重视对家庭以及家族其他成员的教育。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曾国藩家训这样厚重的书,以及记载丰富实践经验的曾国藩日记。曾国藩日记也可以说是一部东方的忏悔录,也就是他修身自省的经验总结。在当时纷乱的晚清时期,曾国藩仍不忘对家人和家族成员的指导,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入手,分析他教育家族成员的特点和内容,总结出他的成就,并且探析这种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书籍史、阅读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史学研究者们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晚清由于有众多的日记、书札等资料更成为研究者研究的主要时期。作为清末士人的孙宝瑄,由于其出生于官宦之家,又常年居住在京、沪,他的阅读实践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变迁,同时社会的变迁也形塑着他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组学生课堂上接受元认知策略培训,课后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练习学过的策略并撰写阅读日记来探讨元认知策略培训及阅读日记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在阅读自主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阅读自主性,元认知策略培训和阅读日记在提高实验组学生阅读自主性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终生喜好阅读,对儒学、老庄之学尤为深入,他既阅读《老子》、《庄子》等原始文献,亦阅读老庄之学的研究性文献如王船山的《庄子解》等,在其家书及其它书信中,更有诸多对老庄之学的论述,道家思想影响极其明显而重要。  相似文献   

5.
英语阅读日记不同于英语读书笔记和普通英语生活日记 ,它是阅读过程中所获信息和所习得语言形式的汇总。英语阅读日记的总集可编成数据库 ,因为它是日记型 ,所以自我督促力很强。从数据库的视角 ,阐述英语阅读日记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并提出具体运行模式 ,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一种便利、有效的学习语言和积累知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薛福成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政论家和外交家,他在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府中供职近二十年,协助处理了许多重大事件,后在中法战争中筹防浙东军务有功,被任命出使英、法、义、比四国钦差大臣,在国外五年,办理诸多事务。《薛福成日记》由此分为幕府二十年与国外五年前后两个时期,这二十五年(1869-1894)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薛氏日记对许多重大事件都有记录,其保留的资料中有极少见或失传的文字,有不少内容为已出的刻本所无。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与南京大学历史系协作,组织人员整理了薛氏日记,供学术界参考、利用。  相似文献   

7.
晚清曾国藩汲取理学家读书功程和修身日谱的经验,有意识地将各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塑造为一门修身日课,对近代读书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日记详记阅读时间、节奏以及看、温、诵、校、批等具体"读法",实为一宗特殊的阅读史材料.按照每日读书时段、书籍类型、阅读方式三个维度,分类统计现存曾氏日记所载6529次读书活动,可以发现"看读""校读"等一次性或研究性阅读与"温读""诵读"等反复进行的出声涵泳显著分化为两极.多层次的读法对应于不同类型的书籍,体现出曾国藩在经世视野下维持学问完整性和各门类平衡的努力.从历时变化看,以把握知识整体为目标的"自讼"功程逐渐让位于追求内在体验的"自适"调剂,诗文声调的意义于兹凸显.作为诵读材料的古文选本兼包"经史百家",诵读声调既安顿了义理、考核、词章、经济在内的知识统一体,又渐有从这个整体中超脱出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英语阅读研究十年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年来国内的英语阅读研究发展迅速,成果丰硕。在英语阅读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对国外阅读理论的介绍和总结;英语阅读过程研究大多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阅读过程的本质、认知模式和母语的影响;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研究多为实证研究,涉及词汇、句法、篇章等语言因素和阅读策略、元认知与认知策略、图式知识等非语言因素。局限性在于:英语阅读能力研究很不充分,研究材料和方法多为对国外研究的模仿。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以培植、宏奖人才自诩,他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一乐〈见己未九月《曾文正公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对于曾国藩的知人善用,封建阵营普遍评价较高。曾氏的故旧门生尤多赞语。何璟在奏疏中说:“曾国藩昔官京朝,即已留心人物;出事戎轩,尤勤访察,虽一艺之才。罔不甄录,而又多方造就,以成其材”(见《曾文正公全集》附录,《苏抚奏疏》)。郭嵩焘为曾国藩作的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才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见曾集附录〕。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一)云:“湘乡……尤善相士,其所识拨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即如刚直自负的左宗棠,后期与曾国藩交恶,“彼此不通书问”(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二),在曾国藩死后,仍书寄联挽曰:“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同上)。今天,在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研究中,必须注意到,拥有雄厚的人才阵营是曾国藩战胜太平天国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前期日记常或多有中断,从与之交往密切的王庆云日记,可以考见曾、王订交因由与过程,理清其学术交往与仕途分合:订交始于丁未科武会试主考,由实学交流而往来密切,因“议礼之争”而成为同党,曾国藩力荐王庆云出任要职,其后曾国藩募勇征战,王庆云协饷由盛转衰,导致曾国藩疏远直至终止往来。理学诗文之外,曾国藩一度沉潜实学,精熟舆...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难以回避的课题。曾氏的文学理论与诗文创作之间、艺术成就与历史影响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他的家书、奏稿、批牍、日记,也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研究曾国藩其人其文,应先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这样在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时才有切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袁跃兴 《社区》2013,(23):58-59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这些写给他的父母、夫人、兄弟、儿子等人的家书,涉及了修身、教子、持家、处世、为政、治军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养生,也是曾国藩颇加详论的。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日常人事物事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是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以曾国藩著述等大量原始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之其他相关著作,对曾国藩的读写学习观进行整理归纳和剖析解读发现,其读写学习观不仅全面而深刻,而且对端正当下学习态度、纠正应试作文风气、提高国民阅读与写作素养、构建学习型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解玺璋 《社区》2011,(32):14-14
中国书店出版的《曾文正公全集》,煌煌十二册,其中最有价值而不可不读,甚至要反复阅读,终身受用的,我以为有书札、家书、家训、日记、读书笔记这样一些内容。曾国藩的这些文字.“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值得品读。  相似文献   

15.
英语阅读理论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阅读是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前虽曾有人涉足阅读理论研究领域,但并无太大的发展,更无描述阅读全过程的阅读模式。60年代以后,对阅读本质的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先后诞生了信息加工、心理语言、交互、图式理论等阅读模式。本文主要介绍了近五十年来国外在这一领域内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清末重臣曾国藩的家训思想对当今家庭教育颇具借鉴价值。但由于曾国藩的家训是以家书而非专著的形式出现,思想相当零散,这直接导致了当今学界对其研究的欠深入。曾国藩家书从读书、做人、理家三大方面体现了曾氏家训思想。首先,曾国藩注意教导子弟读书,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习圣贤做人的道理,而不是为了应举,必须讲究方法。其次,他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贤,一个人对家人要孝悌,对世人要谦逊。最后,曾国藩注重理家,认为一个家庭要兴旺,家人必须勤劳、节俭、和睦。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权倾朝野,留下了显赫的丰功伟业。时人对曾国藩研究专著多达六百余部,但都偏重史学,而无人对其文学特色作系统研究。研究其非凡的文学成就,赋予他明清八大家之一的光荣称号。曾国藩开创了湘乡派,中兴并拓大了桐城文派。  相似文献   

18.
儿童阅读的深度往往决定着一个民族精神的高度,随着全民阅读的不断发展,我国儿童阅读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其研究热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利用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以1950-201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11237篇国内儿童阅读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在趋势分析基础上,追踪了1950-2017这68年间我国儿童阅读研究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从2007到2017,十年间我国儿童阅读研究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研究内容的关键词明显,未来该领域前沿热点集中在“绘本阅读游戏化”、“阅读活动多样化”、以及“分级阅读标准化”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自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入京以后,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即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嗣后虽政务繁冗,军事激烈,官场险恶,亦未放弃。他于诗文及书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与建树。《曾文正公全集》,洋洋128卷,在双峰乃至湖南,恐无人与之比肩。笔者从他的《书札》、《日记》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年轻时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30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