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刊有王炘同志写的《<卞昆岗>和<死城>是徐志摩的译作吗?》(后收入重庆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九月版《诗人徐志摩》一书。)文中写道:“经多方核实,徐志摩根本没有译过《死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贾植芳先生对于徐志摩有一定的研究,对其夫人陆小曼也比较了解,他就曾回忆说:《死城》不是徐志摩译的。” 其实,徐志摩确译过并译完了《死城》,时在一九二五年。  相似文献   

2.
学术动态     
今年四月,我校中文科副教授王骧同志,出席了江苏、浙江、上海二省一市在杭州召开的《〈白蛇传〉》学术讨论会,发表了论文《白蛇传故事三议》,译文《中国人信仰中的蛇》(与我校青年教师方柯合译)及资料《日本的〈白蛇传〉》.今年五月,王骧同志出席了中国民间文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一部蕴藏无穷智慧的宝典,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周易》的哲学思想为理论依据,复译原因可大致做如下阐释:(1)文无定诠:文本的开放性;(2)言人人殊:译者的主体性;(3)人以群分:读者的差异性;(4)言随时变:语言的时代性。这些阐释为进一步从大易的视角研究复译的相关问题做了一定的铺垫。  相似文献   

4.
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中提出了一套较为体系化的人物塑造理论。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男性主要人物及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叙事主线人物,其形象对整部作品的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新译〈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形象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叙事主线人物的个性特征,哈斯宝给我们解构了一个极其结构性的贾宝玉。因此,对哈斯宝《新译〈红楼梦〉》评点中的贾宝玉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见解。  相似文献   

5.
一、释义 八关斋,佛教在家信徒所持斋名,全称八关斋戒,又名八戒斋、八斋戒、八支斋,亦单名八斋。内容有八:(1)不杀生;(2)不贪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华?璎珞,香熏涂身,/不听不习歌舞戏乐;(7)不于高好床卧;(8)不非时食(过日中后不复食)。现存有四种八关斋经,依年代先后,分别是:《佛说斋经》(三国吴时支谦译)、《中阿含经持斋经》(东晋僧伽提婆译)、《优陂夷堕合迦经》(失译人名,《大正藏》附  相似文献   

6.
<正> 对价制度是英美合同法上一项独特而又十分重要的制度。说它独特,是因为它不同于罗马法中的Causa(原因)或现代民法上的Causa(原因);而它的重要性在于它对合同的成立、合同的内容和效力以及合同不履行的法律后果都有深刻的影响。研究和介绍英美合同法这一重要制度,对于我国合同制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借鉴意义。对价一词系由英文Consideration译来。该词国内主要有两种译法:一是译为“对价”。如高尔森著《英美合同法纲要》、毛华等译《香港的法律》、刘家辉等译《资本主义国家民商法》和《牛津法律大词典》(汉译本);二是译为“约因”。如《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译本)、江平等编《现代实用民法辞典》、程正康等译《合同法概论》和潘华仿等译《英国法和法国法》。此外还有译为“报酬”的,这一译法比较少见,如香港版《汉译简明英国法律辞典》。我认为第一种译法比较好,既能反映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7.
<正> 钟林斌在《中国古典戏曲名著简论》一书(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民间色彩浓郁的包公戏(陈卅粜米>》一文中,据南宋朱熹编的《五朝名臣言行录》引民间对包拯评论的一段话:“(包拯)知开封府,为人刚严,不可干以  相似文献   

8.
1.徐重庆同志的文章认为,徐志摩译《死城》是在1925年,这是按照译文发表的时间说的。其实,这个剧本是徐志摩1921~192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时所译。徐志摩在与沈性仁女士合译的小说《玛丽玛丽》的序言中说:“我在康桥(即剑桥)译了几部书,第一部是《涡堤孩》;第二部是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叫做《吴嘉让与倪珂兰》;第三部是丹农雪乌的《死城》。”这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9.
中国典籍英译应该采取“归化”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翻译策略,我们应该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此问题.《聊斋志异》英译历史告诉我们: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使用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变动;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处于一种静态的对立关系,而是保持着动态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外译典籍是中国文化复兴和“文化走出去”的一面旗帜,外译可以使中华典籍不朽生命在异邦文化中得以延伸和继续.《红楼梦》具有丰富充盈的文化包容量,从中几乎可以看到整个中国文化,特别是我们民族的人文意识和人文传统.然而,《红楼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译介和译文研究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诸如译道渐芜、外译传播范围有限等问题制约着《红楼梦》外译的成效.基于这一现状和问题的思考,《红楼梦》外译“走出去”的真正实现需要新设想予以支持,以期推动《红楼梦》对外译介、传播及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田村实造与小林行雄合著的《庆陵》,是一部内容丰富、门类繁多的综合性学术报告,涉及考古学、美术学、建筑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宗教学、文献学、语言学、动物学、植物学、化学等学科。我们在翻译和注释《庆陵》的过程中,为解决所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拟定了一些原则,兹简要说明如次:一、原著译名为《庆陵:位于东蒙古的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相关考古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庆陵》原著”),我们根据内蒙古大学出版社负责人的相关建议,将书名改为《庆陵:内蒙古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考古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庆陵》中文译注本”)。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又译《捕蝶者》)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处女作。通过从家庭、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导致《收藏家》中男主人公克莱格的悲剧根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家庭和社会是导致克莱格悲剧的外部根源;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克莱格性格的畸形发展,是其悲剧的内部根源。  相似文献   

13.
我在《中国翻译》1991年5、6期发表了《译诗六论》,后来又补充了两论,一共是八论,和《易经》的八卦有相通之处。古人说过:“译即易,谓换易语言使相解也。”(见《翻译论集》第1页)所以我想,翻译学也可以说是《易经》,“换易语言”之经;自然,译学的八论和《易经》的八卦是形同实异的,现在解释如下: 一论:译者一也(≡),译文应该在字句、篇章、文化的层次上和原文统一。二论:译者依也(≡),译文只能以原文字句为依据。三论:译者异也(≡),译文可以创新立异。一至三论是翻译的方法论。四论:译者易也(≡),翻译要换易语言形式。五论:译者意也(≡),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情,言外之意。六论:译者艺也(≡),文学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四至六论是翻译的认识论,也可  相似文献   

14.
斯坦纳《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是一部难得的译学力作。可是,《通天塔》之独到的"异化"论却被误解成"归化"观。实际上,《通天塔》"异化"译学之锋芒,很大程度上得之于对海德格尔异化译学的吸收,主要表现在对海氏的反语言交际观和词语溯源译法等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分类杜工部诗谚解》(简称《杜诗谚解》)凡二十五卷一四六七首(包括他入诗作十六首),是朝鲜翻译史上的头一部译诗(汉译朝)。这部译诗集,不仅在研究朝鲜语言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在朝鲜翻译史上占据着很高的地位。研究中世纪朝鲜翻译家们提出的翻译理论,汲取他们的翻译经验,对我们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翻译事业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人,原名振元,字慕庵,号摩西。据家谱记载,他于1866年阴历7月28日生于江苏常熟县,卒于1913年阴历9月16日。在短短四十七个春秋中,他给后人留下各种著作,除《中国文学史》外,尚有由国人编写的最早现代百科全书——《普通百科新大辞典》,以及《国朝文汇》、《尔尔集》、《膏兰集》、《摩西诗词集》等。译著有:《大复仇》(英国柯南道尔著,与奚若合译),《日本剑》(英国屈菜珊鲁意著,与沈伯甫合译),《哑旅行》(日本广末铁肠著,黄人译),《银山女王》(日本押川春浪著,摩西译补)。此外,他还主编了清末著名杂志《小说林》,发表了著名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强调创造力、认为译者可以适度“重写”的诗歌翻译类型,“仿译”自庞德以来在美国诗歌翻译史中就争论不休,但其许多成功的实例(如庞德本人的《华夏集》和后继者肯尼思·雷克思罗斯等人的一些译作)对美国诗歌却产生了预料不到的重大影响,“仿译”在美国已形成一种传统.从“仿译”的又一次实践,即广受争议的美国诗人罗伯特·洛厄尔的《模拟集》入手,可具体分析《模拟集》如何对欧洲经典诗歌进行“模拟”(“仿译”或“重写”),考察玛乔丽·G·佩罗夫、伯顿·拉弗尔、约翰·西蒙和本·贝利特等翻译批评家对《模拟集》的不同评价和态度.洛厄尔的“Imitations”不管效果如何,他把诗歌的音调、灵魂和活力放在首位的态度,是值得我们看重的.而“仿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更需译者的识见、才能和“运气”的翻译模式,有时可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文本——这也是我们应当承认的,应当对它采取开明而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文献的角度讨论了《旧杂譬喻经》的译者、版本和校勘等问题。笔者认为:(一)该经并非康僧会所译,应属于失译;(二)该经在梁代以前的版本已散佚,约在唐代形成一种带有"拾遗"性质、编辑较混乱的版本,今存本即是以唐本为"祖本"的;(三)据佛教类书校勘,今存各本《旧杂譬喻经》文字脱误情况颇为严重,应当重新整理。  相似文献   

19.
流传于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民间的《克孜尔》史诗和蒙古《格斯尔》同源异流之作,蒙古《格斯尔》是源,图瓦《克孜尔》中既有译自蒙古文《格斯尔》的部分,也有对蒙古文《格斯尔》编创的部分,还有自己独创的部分。基于“格斯尔”在图瓦语中的音变,格斯尔被当成了成吉思汗,从而自古流传的有关成吉思汗的传说故事作为图瓦《克孜尔》史诗新篇章广泛流传的有趣现象。  相似文献   

20.
“吹毛求疵”评《英汉翻译教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张培基等先生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所用译例存在的一些问题,如:(1)原文词汇的意思确定不当;(2)原文理解偏差;(3)忽略原文文体风格;(4)漏译、死译、硬译、乱增删;(5)汉语选词、译文表达与组织不当,等等,并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