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儒学热"的反思和批判,指出儒学在实现现代转化的道路上应该注意以下五点:第一,既要立足于现实需要发展自身又要避免媚俗,尤其要避免以功利目的为导向;第二,既要面向大众普及儒学,又要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走世俗化与学术化并行的道路;第三,既要借用政治支持发展自身又要有自知之明,与政治保持适当的疏离;第四,儒学要增强自我批判意识,不断进行融合创新。第五,儒学传播者和研究者要增强道德修养,以避免因个人品行问题使儒学蒙羞。  相似文献   

2.
儒学教育是指根据中央王朝政府政策法令办理的、以统治王朝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教条为内容的各级教育。明代土司地区儒学教育在官学、书院、社学等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其缘由有三:一是中央王朝极力推行,二是地方官吏积极配合,三是各地土司主动创办。明代土司地区儒学教育的发展,对当地社会稳定、教育发展、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接受儒学教育对我国古代游牧族群融入中华民族具有深远影响.契丹耶律氏家族世代习儒,是少数民族中较为独特的现象.辽初,儒家经籍及思想已为契丹统治者所熟知和接受,其后,皇家将儒家经典颁赐学校,儒学教育渐渐普及.金元时期,耶律楚材家族成员或翻译、传播儒家经籍,或提高儒学地位、保护儒生、撰写儒学著作,或继承儒道、教授儒学,或在高丽倡导儒学,进行跨国传播,都对儒学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自孔子以后,儒学的发展除强调个人心性修养的内圣之学外,还十分重视经世致用的外王思想,有着强烈的政治诉求。西汉前期,经过几代儒生的不懈努力,儒学的政治效用逐渐增强,经世色彩日益鲜明,最终在汉武帝时期走到政治前台,成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通过对儒学独尊过程的清晰论述,回答了儒学如何走向政治,以及何以能走到政治的前台等问题,考察了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2个深层原因:西汉儒生对儒学内容的自觉改造;最高统治者对儒学的自觉选择和政治支持。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实施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效果明显,学前教育机构总数、在园幼儿数、学前三年毛入学率显著增加。与经济发达省份对比,湖南省学前教育普及水平还比较落后,城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县域之间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差距明显。湖南省普及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水平落后、学前教育基础建设不足、普及学前教育路径不畅。推进湖南学前教育持续普及,需要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学前教育的保障体系,优化学前教育普及模式。  相似文献   

6.
就近期学者广泛探讨的儒学的定位、儒学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文章追溯儒学的思想历程和历史定位,认为探讨"何谓儒学",必须回到儒学之生活向度本身。儒学还原到本质就是生活。儒学的生活向度是儒家思想发生方式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7.
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统一战争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根据孟子提倡的"不嗜杀人"主张,探讨儒学思想对元朝统一战争的积极作用。蒙古族统治者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由"嗜杀"到"不嗜杀",认真贯彻儒学的人本主义思想,争取了被征服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加速了统一全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东方的儒学和巴哈伊教,在当今都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新兴的巴哈伊教承传儒学的人文精神及社会理想,取得了传统宗教向现代化转换的成功;儒学应向其汲取改革不合时宜教义、重义又重利、保护环境、改善教育和妇女状况的成功经验,完成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法乃世界一绝,应该普及到全社会、全民族,成为寻常百姓共同欣赏的艺术。这种普及工作,要靠书法家、政府、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展包括教育、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使之大发展、大繁荣,方可奏效。  相似文献   

10.
香港70年代初普及了小学教育,70年代末普及了初中教育。澳门于1995年实行了7年制免费教育,究其原因有四点:政府重视,法律保障,经费充足,充分利用私立学校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有着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从陈嘉庚平生熟读<三国演义>及所受影响为视角,可以窥见儒家大一统观念、民本思想、道德规范及理想人格等对陈嘉庚的影响,从一个侧面考察陈嘉庚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揭示陈嘉庚人格精神的文化渊源.这对于我们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光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12.
儒学至少从取得独尊地位而成为官方哲学始,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哲学和思想文化中就有了明显传播和影响。云南纳西族的阴阳观念渗透着《周易》阴阳观念的文化基因,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白族僧侣被称为"儒释"或"释儒"。阳明学对贵州少数民族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在壮、黎、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岭南,儒学的传播影响和发展,更有广泛深刻而长足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儒学在战国时期就已传到岭南,直到汉武帝在全国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学才开始在岭南普及开来。随后,儒学的不同发展形态也先后在岭南风行起来。进入明代中叶,陈献章在岭南开创了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鼎足为三的江门学派,同时也奠定了岭学在全国的地位。儒学在岭南的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巨变主要表现为:岭南文化结构上的从远儒尚朴到崇儒容外,儒家经典关注上的从《春秋》兴文到《大学》治世,儒学重构思路上的从以道释儒到以儒释新,社会价值观上的从士民二元到士民一致。  相似文献   

14.
郭店儒简主要是孔门七十子及其后学的作品 ,其思想内容和学术倾向与孔门后学的分化有密切关系。本文试析了儒简儒法融通的主要内容 :礼乐与刑法并举 ,劝赏与刑杀并用 ,德治为主和刑罚为辅。儒简的儒法融通对于我们认识先秦思想史上早期儒法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光地是程朱理学在清代前期的代表人物,其理学思想同样受到当时学术思潮的很大影响。他批评了理学和心学的后学们以及主张气论者的理论,提出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汲取诸家之长,构筑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体系的主张,即存实心,明实理,行实事。具体而言就是:将"天"人格化,将"理","性"经验化,将"欲"合理化。他以"天理之生意"、"心性之博爱"、"人欲之非恶"等三个层次的思想结构把程朱理学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这种新的诠释方向既不违背程朱理学的思想脉络,又能容纳博爱、人欲善等观念,由此构成新的理学思想,则为儒学生命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李光地的理学思想对博爱、人欲善等观念的肯定颇具启发意义。也就是说,传统儒家思想并不必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截然对立,那种以儒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对其大加挞伐的言论是十分片面的。进而言之,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不存在理论上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学术界在儒墨对比问题方面的研究仍集中在爱人、尊贤、修身、仁义、义利、忠孝、节俭、天命鬼神、礼乐制度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上,涉及两家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文学思想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并出现了用出土简帛等新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的新方法,研究领域也有所扩展。总体上比较两家区别的论述多,而探讨二者之间联系及应用的论述较少。  相似文献   

17.
论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特征,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基于对儒家“和谐”思想的产生和主要内容的分析指出,科学地借鉴儒家和谐思想资源,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扮演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罪魁祸首角色。董仲舒哲学中含有"大一统"的思想内容,但汉武帝实施罢尊政治韬略绝不可能仅起因于一介儒生的建议。从高祖到武帝时代,一批批既酷好儒术、又通达事变并富有远见卓识的儒学政治家,对儒学的意识形态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且这种作用一定远远超出了任何醇儒学者的能力范围。"天人三策"的影响在学术而不在政治,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如后世学者所虚构的那么深远。武帝之后,儒学未获独尊,百家也没遭致罢黜。整个汉时乃至历代所有帝王君主,其治国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贯都是王霸兼用、儒法并采的,在具体的政治操作过程中,几乎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独尊儒术"。  相似文献   

19.
台湾儒学兴起于明末清初,上个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台湾儒学的发展和影响也相应得以迅速提升。大陆方面的学者大规模对台湾儒学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研究台湾儒学的论著和期刊文献的出现,表明了学者们开始重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传统文化作用。大陆出版发表的研究台湾儒学方面的资料(包括台湾学者的作品),既涉及对台湾儒学历史发展的研究,也包括对台湾儒学现状的研究和对台湾儒学前景的研究等,对于加深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相互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一向把<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来看,这只能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事实上,<论语>中不少语录蕴含墨、道、法各家的思想因子,<论语>思想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具体深入地分析这一层意义,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孔子及其弟子对先秦学术思想乃至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