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新格律诗的探索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新格律诗近百年历史流变的丰富内涵可以概括为一面旗帜(格律)、两个诗派(新月诗派、雅园诗派)、三次浪潮(新月诗派开创格风气在先,何其芳倡导现代格律诗在中,雅园诗派重振新格律雄风在后)、四种新格律的基本形态(整齐体、简明体、参差体、长短句体)和五个阶段(① 1914-1933;② 1934-1949;③ 1950-1977;④ 1978-1993;⑤ 1994-2005).  相似文献   

2.
自由诗和新格律诗,是新诗史上并驾齐驱的两大诗体。艾青在读到诗歌形式时说过,写作自由诗和写作新格律诗,“是从两种美学观点出发,因而也只能达到两种不同的境界。”这是一个极其精警的论断,它从美感效果上揭示了新格律诗的特征,从审美意义上肯定了新格律诗作为一种新诗体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格律诗,或称现代格律诗,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在《晨报诗刊》倡导以来,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不断探索的曲折历程,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现在的诗坛,写作自由诗者多,尝试新格律诗者少。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它使不少坚持摸索格律新路的诗人感到旅途的寂寞。它还使不顾诗史实际的人,草率地断言新格律诗绝无前途。不久前,我看到有一位评论者对新诗将来的预测。他以现今诗坛的若干材料为依据进行推断,肯定将来最没有前途的是新格律诗。且不说这种推断是违反逻辑的:如果说现在写的人少即可推断将来写的人也少,至少是漠视了文学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4.
1983年,周仲器、钱仓水两位同志编了一本《中国新格律诗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并用长篇文字描述了中国新格律诗发展的历史进程。十年过去了,新格律诗的探索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现在回头来看,觉得周时他们的论文对创建新格律诗作问题的叙述尚嫌不足,今天结合新的实验,加以概括补充,或许可供有志创作新格律诗者的参考。认真检阅七十多年中国新格律诗诗体创建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两种明显的现象:一是有几种新格律诗体,经过众多诗人的共同实验和创造,已经逐步定型化;二是有几种新格律诗体,虽经大家努力构建,并也…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新格律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诗歌在世纪之交走到了几近危机的境地,其主要原因是形式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新的世纪期待诗坛出现许多具有诗美特质的自由体诗,更期待诗坛出现更多的真正成形(也就是要有诗型)的新格律诗。要努力总结新格律诗创造的历史经验,特别注意解决它在体式、节奏、发展道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预测,新格律诗要达到繁荣与成熟,尚须近百年的时间,经过好几代人的探索与创造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时期以后,自由诗几乎一统天下。但同时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一些有志于新格律诗创造与研究的人也开始大声疾呼了。其时,人们议论纷纷,对新格律诗的前景,有的乐观,有的悲观。卡之琳先生则很冷静,他在几篇文章中一再表露,要新格律诗在中国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恐怕时机尚未成熟。现在看来,时机的确还没有成熟。从朦胧诗到后起的各种现代派诗是越来越不讲究诗的语言,诗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经过不少新格律诗人的共同努力,在中国诗坛上逐步形成了又一个新格律诗派——雅园诗派。这个诗派在格律理论建设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雅园诗会”共识的基础上,诗派成员分别提出了泛格律诗观、严格律诗观与格律准格律相结合的诗观,显示了多元与包容的特点。它们相辅相成,和而不同,都为新格律诗理论的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新格律诗句式的理论的简要回顾关于新诗的格律,在理论上曾经有过不少的争论,而问题往往都集中在句式的建立上,因为诗的格律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而节奏正是体现在句式上的.关于建立新格律诗句式的理论,闻一多先生最早较有系统地提出过.他的理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大约有两点.第一是提倡句式要整齐.他说“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调和的音节,字句必定整齐.(但是反过来讲,字数整齐了,音节不一定就调和,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  相似文献   

9.
我国格律诗产生于南北朝,到唐代盛行起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不但继承了我国古代格律诗的优秀部分,而且对其有发展和创新。譬如他先后于一九三六年冬和一九六○年十二月所作的《梅岭三章》、《冬夜杂咏》等光辉诗篇,就有他的独到之处和独特风格。要把这些造诣很高的诗篇译成藏诗,介绍给广大的藏族读者,确不容易。现在就谈谈我对这些诗译法方面的浅见。  相似文献   

10.
<正>听闻徐州诗词协会办班,大标题宣称"教你5分钟学会格律诗",我踊跃报名。回家后,我把两页讲义按新闻联播的语速诵读,用了6分钟未能卒读96个句型。比较多家《简明教程》甚至《格律诗速成法》,我发现,其套路与《5分钟》大同小异,难怪"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经久不衰,尽管一些人只能达到"吟"的层面。格律诗是国粹,国民当在成人之前普及基本常识,然而现实冷酷严峻,即便在高校,能作诗填词者也是凤毛麟角。格律诗被边缘化,成了"民间杂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诗坛的形势喜中有忧。诗歌如何走出低谷? 值得探讨。首先要克服诗歌中的大白话、大黑话与大黄话这三大弊端,还要继续在诗歌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努力进行探索。许多诗人、诗评家与诗社为探索新诗形式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努力使诗歌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与贴近群众这“三贴近”应是当务之急。倘若我们有坚定不移的探索精神,又能从传统与外国的诗歌中吸取营养,努力做到“三贴近”,新诗定会柳暗花明,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新诗的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的句式问题是从新诗写作的技艺层面来讨论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在新诗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过“散文句式”、“韵律句式”、“跨行句式”、“隐喻句式”等四种主导句式,其总体趋势表现为愈益疏离“文”的规范、追求“诗”的自立,这体现着新诗的进步,但我们又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面,防止过犹不及。新诗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于总结和提高,一方面要以宽阔的胸襟允许这四种不同的句式并存和争妍,一方面要促使其走向结合和交融,以期把新诗的写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形式是确定诗之为诗的重要艺术因素之一,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艺术元素之一,因此诗的形式建设(包括诗体建设)是诗歌艺术探索的重要方面.这当然不是说,诗歌与内容无关,而是说它们的关系比较特别,对于诗,没有形式,内容将无所依附,而形式主义的形式探索同样不具有诗学价值.优秀的诗是以形式为基础并与内容达成和谐整体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创造新格律是20世纪中前期中国诗歌理论的重要一脉。何其芳是中国新诗理论第二次“创格”的主要代表,他的格律诗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建新格律的动因,是基于中国新诗与中国优秀诗歌传统脱节;二是主张以“节奏的规律化”为核心,创建新格律。在那样的一个特殊年代里,何其芳的格律诗学只能是一个虚拟的诗学理想。  相似文献   

15.
朱彝尊散曲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彝尊现存散曲59首,可分为两类:咏地方风情与叹世叹归。地方风情组曲以[北仙吕.一半儿]为主,多采取冷静客观态度,以清新浅近的语言,重在介绍该地的人文历史与自然形胜,融地名、历史文化名人、出产、典故于一体,生动再现了江南水乡的风景物产、乡土民情。朱彝尊叹世叹归,一是因官场险恶、被同僚倾轧,二是故乡人的真情、故乡的美景与险恶的官场、同僚的暗算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在散曲中时时吟唱归去来兮。朱彝尊作曲力求醇雅,用词精工雅炼,音韵谐美婉转,词化倾向颇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创作于1896至1897年间的"新学诗",原称"新诗",又名"新学之诗".他们不仅首次提出了"新诗"这一诗歌史上具有变革语言和解放诗体内涵的诗学概念,而且还进行了迥异于古典诗歌的"新诗"创作实践,成为诗体探索、新诗尝试的肇始和走出传统、面向世界的起点,并由此构成了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的第一阶段."新学诗"不等同于"诗界革命",它是"诗界革命"的先声,同时也对20世纪初年南社青年诗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从概念、理念到创作,"新学诗"的出现,都意味着新诗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韩国的古典诗歌都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代之而起的是新诗的繁荣和发展.本文力图从中、韩诗歌的末路状况入手,分析中韩新诗产生的必然性,同时通过中韩新诗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的分析,指出中韩新诗在内容、主题、语言形式、诗论等方面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新诗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新诗与旧诗的高下优劣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的重要话题,其实质是怎样看待新诗的标准问题.近来有关新诗二次革命的呼声再次掀起有关新诗标准问题的论争,与胡适当年提出新诗革命的主张一脉相承.因此,重读胡适当年谈新诗的有关论述,结合中国现代新诗90年发展历程中的成败得失重新思考新诗的标准问题,可以给我们思考今日新诗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灵魂,也是中国自由诗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他突破"新月"派的格律主张,将重心转向探寻诗的内在情绪和内在节奏,变格律美为旋律美,注重日常语言的运用,创造出了一种既有情绪节奏又有回荡旋律的具有散文美特征的自由诗体。这种诗体,是对"五四"以来自由体形式探索的一种新的提升;而他的以情绪为核心的诗歌理论,则又是对新诗美学原则的一次科学性总结和本质性阐释,对现代汉诗的发展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文学社团“沉钟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一生的新诗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又有自己不同的审美风格 ,就其早期新诗创作而言 ,研究者所注重的往往是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幽婉缠绵的浪漫主义美学倾向 ,而忽略它“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实际上 ,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使他所营构的艺术世界贴近了时代生活 ,成为了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