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尔雅音训》是由民国著名训诂学家黄侃笺识、其侄黄焯教授编次出版的一部训诂《尔雅》的著作。是书多以声音贯穿训诂,在古汉语植物释名中多有创获。但需要指出的是,作者过于注重声音而轻视意义,更无视植物性征的描写,故植物释名每每出现讹说曲解之误。在以古音通训诂进行植物释名时存在曲解名称词义、滥用声转、失考或误考源义素等错误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心雕龙》枢纽论有五篇论文:《原道》、《宗经》、《征圣》、《正纬》、《辨骚》。《辨骚》是从文学的语言表现和写作方法上指导写作的总论。既然作为文学总论,《辨骚》就不可能和《诠赋》一起置于文体论中,让读者面对一体而二论莫知所以,所以刘勰自己把《辨骚》放在枢纽论中是没有错的,不管是从论文思想还是从行文条贯上都是毫不含糊的。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的核心观念是"宗经",宗经在全书的各种理论系统上具有贯通作用。在"宗经"观念之下,刘勰阐述了"五经"为各体文章源头的思想,揭示了"宗经"的"六义"之美,论证了经书具有文章范本的地位,同时还把"宗经"的思想融入到文学发展史论中,以"稽古通变"的方式考察历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形成了全书文学理论纲领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4.
鲍思陶 《文史哲》2006,12(6):45-54
东汉刘熙的《释名》一书试图运用声训的方式来推求语源,但是他和他的前辈们使用的方法是一样的,这种声训是在“一对一”的意义层面上进行的,缺乏词族内部语源意义的推求,也没有经过同族词的验证,所以往往是“射覆”式的。应该从人类文化、人类思维和名实关系的角度为之建立验证声训是非的标准,以便能够条分缕析地研究《释名》声训的个案,给其以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即有记载,自西晋以来,以“自然”论文艺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直到魏晋六朝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发生上的“自然感吟”,文章风格上的“自然之势”,文学创作上的“率直委和”、自然“情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体系化、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6.
“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历来对它的解释可谓莫衷一是。通过对关于风骨的一些重要的说法进行梳理,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风骨产生的哲学根基——气化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对"刘勰是个什么家"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代表了不同时代学者对刘勰接受的不同结果,而这种结果又往往代表了不同时代学者对刘勰之文化成就特别是其流传于后世的代表作品的接受状况。因此,考察不同时代学者对"刘勰是个什么家"问题的回答,对我们认识《文心雕龙》在不同时代的传播与接受状况是非常有意义的。基于此,本文对齐梁、隋唐、宋元和明清等不同时期学者接受刘勰的情况进行了考察,指出刘勰在齐梁之时被接受为一位"佛学家",在隋唐宋元时期被接受为一位"文学家",而在明清时期则被接受为一位"文评家",这与今天我们赋予刘勰的"文学思想家"或"文学理论家"身份已经比较接近了。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精神思维活动,道教"存思"法具有驰骋想象的特点,文学"神思论"的出现,与之密不可分.神思实际上就是把道教的存思方法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是文学中的存思.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化用存思方法进行创作的现象已很普遍,<文心雕龙·神思>篇的诞生,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与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比较,说明它们二者的体系建构都反映了人类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即作品、世界、作者、读者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因而具有共同性,可以相互印证;但由于双方在思维方式、术语使用以及表述方式上的不同,也产生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正是由于具有共同性与差异性,《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才有可能与必然对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的体大思精之作,然而正所谓白璧微瑕,书中也存在一些略显矛盾的内容.在<文心雕龙>的不同篇章中,刘勰关于文学史观、建安乐府诗、言意之辨等问题的看法隐含着若干不一致的表述.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有针砭当时文坛时弊之义.《章句》篇提出了“章明句局”说,对于其重要意义,黄侃认为“句必比叙,义必关联”;刘永济则有“自然之次序”的解释.安章宅句有五大原则,即:“振本末从”的整体有机原则;“舞容回环”的艺术性原则;“随时代变”的句中用字变化原则;“折之中和”转韵原则;“闲而有用”虚字运用原则.《章句》篇的核心是营造语境问题,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意识,几乎包含了文本语境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2.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多处提及古代民间歌谣,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刘勰对民间歌谣的功能、本质、文体形式、艺术特征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说明他对民间文学的重要性、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等问题也有所思考。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刘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界对《文心雕龙》的文体学内容关注不够。笔者通过简要分析,认为《文心雕龙》的文体学思想具有视野宏大、内容丰富、体系严密、方法科学的特点,有待于学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构建中,刘勰"擘肌分理,惟务折衷"的思想态度使他对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思想观点、创作倾向保持一种较为客观的态度,因而能够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视野中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其"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思想方法,使他的理论建构能立足于广泛而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这样,《文心雕龙》能够全面、客观、深入地反映了先秦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整体面貌,成为一部"深得文理"之作。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前无古人的巨著,<舞论>则是印度梵语诗学的经典之作.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国家,但两书在创作背景、相关问题的讨论及其体例上均存在一定的可比性.但是比较不是最终目的,通过对<文心雕龙>与<舞论>的比较,我们既要促进中印文论的互证、互释、互补,更要善于发掘本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以纠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在世界文坛失语之偏,并探索建设新的文论话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史记》随文注释中,运用了大量的声训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已相当熟练,可与刘熙《释名》这部声训专著相媲美。可是,至今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对《史记》与《释名》中声训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声训在《史记》中的特点和体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史记》的内容,并对声训的探源功能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释名》的理据类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通过把《释名》的理据类型分为摹声性理据、借贷性理据、同源性理据和合成性理据四类 ,并对其可信度作了量化分析 ,认为《释名》是一部可信的理据词典  相似文献   

19.
古雅是《文心雕龙》的理论核心 ,体现了刘勰虽“折衷”而有侧重的美学思想。他以“通变”取代“新变” ,在“通”的前提下求“变” ,体现了尚古倾向 ,试图凭借儒家传统 ,力挽文坛颓风 ;他并重“雅”“丽” ,在肯定“丽”的同时 ,强调以“雅”约束“丽”。刘勰确立的古今相通、雅丽共存而以古雅为重的基本理论观念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写作 ,他既肯定了文学作为艺术而应具有的个性特征 ,又强调文学不能脱离对现实的反映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唯美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古今学者从文学、哲学等角度对该书进行了广博的研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刘在撰写《文心雕龙》时,对文学的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语言也给予关注和研究,近年来,笔者从语言学角度对《文心雕龙》作了考察,将一得之见,呈献于学界,求教方家。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原道》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仰观吐…,依察含章,高插定位、放两仪既生吴;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c,‘c生而言丘,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德开宗明义,从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