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通过搜集并排比罗列渗透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有关《西游记》的资料,从再生与重构、典型化和生活化、寓意化、民俗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这些资料的文化价值,认为这些资料不仅对研究《西游记》的传播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民俗和民族文化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其影响力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从十九世纪开始,它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在近五百年的时间里,《西游记》长盛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影响到全世界。《西游记》中除了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之外,还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包含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科学的渴望和追求。《西游记》中许多科学幻想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吴承恩是那个时代的科学和艺术巨人。  相似文献   

3.
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事件,通过两千多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和民间社会的塑造,昭君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多元多义的符号,王昭君故事也在各类昭君文化事象中形成了诸多情节单元。越南的昭君文艺作品在14世纪就已出现,此后随着中国王昭君故事的持续传入,在传播与接受中又不断产生新的文艺形式,且随着时代变迁、艺术形式变化等因素而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通过对中国清代小说《双凤奇缘》和越南喃诗传《昭君贡胡》、越南改良剧《昭君贡胡》中王昭君故事情节的比较分析,我们能管窥越南昭君文艺在历史演变中的情节选择、艺术特征、时代因素以及它与中国昭君文艺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虽然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但由于它人物特征鲜明,形象千奇百怪,情节妙趣横生,曲折离奇,语言明快活泼、幽默风趣,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童真世界,表现出了童真稚拙之美、谐趣欢愉之美、变幻神奇之美等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显露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也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自由:《西游记》主题新说竺洪波探求《西游记》的主题决非易事。自《西游记》问世以来约四百年间,历代研究者对其主题的探求可谓多矣!仅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举:“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文词甚繁。”①而后又有“阶级斗争”一说挟时代风气之力盛极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客观地评价晚唐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对它的“通俗”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认为,“通俗”作为胡曾《咏史诗》最突出的艺术特性,既成就了它在蒙学史、文学史上的地位,又使其成为后世恪守雅文化传统者围歼的口实,使其在后世的传播过程中影响渐趋微弱,以致于无。分析结果表明,“通俗”造成的诗歌本身不可克服的艺术缺陷是其影响力渐小的内部原因,而社会教育水平的发展、受众心理的变化、小说文体的发展等,则是其影响力萎缩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 《九歌》是屈原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独具一格和具有特殊内容的抒情歌集。它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祀神歌舞创作而成的。有人认为它代表了屈原期创作的艺术高峰,这不为妄评。由屈原加工创作的《九歌》几千年来能吸引历代者反复吟诵,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这是有共根本原因的。《九歌》不仅仅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以其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而取得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有其一定的贡献,犹如璀璨珍珠一样吸引着后世人们去欣赏它,探索它。我认为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8.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其影响于后世既深且远。本文从社会起源和社会发展两个角度分析了周易的社会思想。作者认为,它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全世界华人社区中通行的最具权威的《西游记》版本应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而由于人文本《西游记》中的讹误引发了不少消极文化误读和文化误译现象,客观上也影响了《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效果.随着连云港地方学者对人文本《西游记》的顺利勘误和《最新整理校注本西游记》的发行,《西游记》的重译就显得很有必要,同时也为更好地推进“西游文化走出去”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的“生态想象”,一方面,有着现实性、丰富性、层次性、整体性、超越性等鲜明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态世界的向往,体现了一定意义上的生态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它综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性、审美性和哲理性等多重特质,饱含着浓郁的文化意蕴。解读《西游记》中的“生态想象”,对当今社会生态文化的中国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吴承恩的长篇小说《西游记》问世之后,明清时代又有若干续书出现。今存者,尚有《续西游记》一百回、《后西游记》四十回、《西游补》十六回等几种。而在几种续书之中,《西游补》以十六回之短制而别开生面,于当世、对后世均有一定影响,“殊非同时作手所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最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扬佛抑道是《西游记》的一条线索,而《封神演义》却是崇道讽佛。虽然这两部小说正面倡导的都是佛道相容,但二者却折射出历代和民间常有的佛道之争。  相似文献   

13.
胡安莲 《南都学坛》2013,33(1):75-77
《诗经》文本从汉代以来成为儒家的经典,也是历代风化天下的法宝,而随着其音乐的消亡、演奏功能的丧失,其礼乐文化意义也随之淡出历史舞台。《诗经》中诗歌的产生和它的流传与周代礼乐文化息息相关,因为礼乐文化的需要,它催生了一大批服务于礼乐仪式的诗歌,这些诗歌或因各种祭祀需要而创作,或为歌功颂德而出现,或因政治功用而产生并纳入礼乐系统,又因为礼乐文化的需要,使周代的诗歌得以采集、保存和传唱。  相似文献   

14.
正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粒金子,就看校长有没有慧眼去发现其价值儿时读《西游记》,是追求它的故事情节;后来做教师,我看《西游记》,是欣赏它的文学审美;而今天作为副校长,我又在读《西游记》,更多的是在研究他的用人之道。孙悟空,本领高强,能七十二变,能  相似文献   

15.
书院自唐宋出现以来,就和中国新的学术、新的思潮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它于文化的创造性功能;而新的学术之所以能形成思潮,得为世人景从,则全赖其传播文化的功效。书院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教学、祭祀、刻书、藏书等。书院教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门徒、学生的,一类是对一般民众的,用现在的话讲,前者是专业教育,后者是社会教育。对学生施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术传人,壮大队伍,使学术文化发扬光大,传之后世。新的学术文化要生存、延续和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传人。如同王安石借州县学与中央官学推行其《三经新义》一样,新儒学的大师们也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一代有一代之诗,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学结晶和标格.总汇历代诗歌作品,已形成学术传统,取得了可观成果.到目前为止,断代性诗歌总集唯有《全清诗》编纂尚未进入议程.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朝的诗歌创作,清诗是诗史的大总结,不仅诗人众多、诗篇海量,其书写内容也有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全清诗》编纂,将使中国历代诗歌全集合璧无缺,使...  相似文献   

17.
武影 《南都学坛》2003,23(3):70-74
《西游记》中存在着大量的诗词 ,尽管这些诗词的艺术水平参差不齐 ,历来不为人所重视 ,但因为包孕着丰富的内涵 ,而成为《西游记》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其中的许多诗词就共同反映了作者热爱山水自然景象、向往渔樵恬淡自由生活的羡隐乐逸思想。隐逸思想贯穿于《西游记》全书 ,与作者主观上鄙薄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有关 ,也与《西游记》题材及题材的矛盾性有着潜在的关联 ,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以来交融渗透的产物 ,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的复杂性及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东方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大百科全书——《二十四史》,是一部综合性的以史为体裁的写古代中国人民在祖国疆土上和在亚洲及世界活动的真实记录。全书是从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到1739年(清乾隆四年)的整整一千八百三十年间,中国历代史学家将祖国的历史,一代一代编纂而成书的。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作者在深入研读《西游记》文本及《性命圭旨》一书的基础上,发现二者的主题和结构竟然完全吻合,后者是前者的文化原型,前者是后者的艺术体现。《西游记》的作者所要表现的是阴阳五行、金丹大道、三教合一、实现人生等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西游记》不是一部神魔小说,而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文化小说。《性命圭旨》与《西游记》如出一辙,可以推断这两部书的作者很可能同出于安徽歙县唐太史之手,而不是吴承恩所著。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遗范长存的古代历史人物中,其人格范式足为后世楷模的恐怕莫过于屈原了。在屈原怀沙自沉后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屈原的精神是一条永不断流的长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屈原式的忠臣义士。历代身处逆境而又清白自守的知识分子,无不以屈原为精神归宿。屈原的史魂超越时空,无时不存,无处不在。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