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科学中的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可以指明科学研究的方向。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必须包含有意义的陈述,必须满足自然语言的句法规则和逻辑句法。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对问题求解的过程。为了保证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并且能够找到一种科学的解释,必须分析问题的预设。  相似文献   

2.
引用是有关科学研究对象各种观点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对科学问题的不同观点的辩论来认识研究对象。如果我们能够弄懂各种引用成分和科学研究对象的认知过程作用的内在机制,就能够通过引文和论文来解释科学现象的认知过程,从而能通过引文和论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中,来评价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逻辑思维在任何科学研究中部是不可缺少的。它与科学研究、甚至科学发现总是互相渗透,交织在一起的,它是科学研究方法的核心,离开了逻辑思维,科学研究方法也就无从谈起。一、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思维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或作为一个认识过程,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哲学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库恩模式中常规科学研究有自身的特征与演变过程。常规科学时期,科学研究具有确定性、累积性、挑战性、保守性、保护性、重常数等特征。常规科学研究初期主要是扩展范式的应用范围,提高其精确度;中期则主要是解决各种反常问题;后期,常规科学研究活动面临范式危机,科学革命便开始了。  相似文献   

5.
教育改革的目的就在于要培养高智能的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学研究来加强高智能人才的培养,是教育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九条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并从大学生的智能结构和学习心理特点出发,分析研究了这九条措施在智能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数学建模竞赛对于大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作用日益展现,阐明大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内涵,通过分析数学建模培训的内容和体系论证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研究素养;接着从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过程、问题难度和竞赛形式等角度,分析数学建模竞赛对于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全面提升作用;最后提出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引导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  相似文献   

7.
科学研究活动社会评价系统和社会评价机制的产生可以说是科学研究活动发展内在要求和外在要求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科学研究活动社会评价机制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从内部评价到外部评价再到综合评价的演变过程.科学研究活动价值的内示,即科学研究活动内部规范化,以及科学研究活动价值的外示,即科学研究活动的外部监督与控制,是推动科学研究活动社会评价机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界定政治科学研究中概念的引入问题入手,分析了行为主义方法论解决方案的得失,并以亨廷顿在政治科学研究中引入经验的、描述的、程序性的民主概念为例,指出概念被引入政治科学之前需要得到政治哲学的双重磨砺——理论阐释和语言澄清。最后,论文试图把政治科学研究中概念引入问题的解决过程概括为包括起点、途径和扩展三个环节在内的从政治哲学到政治科学的连续过程,并以此揭示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内在勾连。  相似文献   

9.
科研伦理管理是指对科学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伦理问题所采取的管理行为.国外对于科研伦理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包括对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研伦理问题、科研伦理的内涵、科学研究的主体以及对科研伦理的培养和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许多国家和组织成立了科研伦理管理机构,采取了相关措施对科研伦理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科学研究中问题的含义 ,对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介绍了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一些来源 ,强调了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浅谈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必须坚持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的辩证统一。而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认真传授正确的科研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科研精神,这四个方面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科研漂移"是指科研活动从大学的教学单位和中心课程构架中分离出去的现象。在我国,"科研漂移"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量和人均值都低于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高校之间的科研资源分配向部属大学、重点大学和综合大学集中,很不均衡;大量的发明专利向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转移以及大学内部科研与教学的分离。导致"科研漂移"的主要原因是由前苏联传承而来的科学院与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高等教育的"金字塔"结构和高校内部科研与教学的职能分离。"科研漂移"对大学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智慧成就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下一代人,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体现不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消除"科研漂移"现象的基本对策是:改革现行科学院与普通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重新组合科学院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关系,科技资源应当依据大学的类别层次进行相对均衡的分配,坚持洪堡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科研漂移"是指科研活动从大学的教学单位和中心课程构架中分离出去的现象。在我国,"科研漂移"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量和人均值都低于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高校之间的科研资源分配向部属大学、重点大学和综合大学集中,很不均衡;大量发明专利向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转移以及大学内部科研与教学分离。导致"科研漂移"的主要原因是由前苏联传承而来的科学院与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高等教育的"金字塔"结构和高校内部科研与教学的职能分离。"科研漂移"对大学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智慧成就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下一代人,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体现不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消除"科研漂移"现象的基本对策是:改革现行科学院与普通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重新组合科学院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关系,科技资源应当依据大学的类别层次进行相对均衡的分配,坚持洪堡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科研漂移”是指科研活动从大学的教学单位和中心课程构架中分离出去的现象。在我国,“科研漂移”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量和人均值都低于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高校之间的科研资源分配向部属大学、重点大学和综合大学集中,很不均衡;大量的发明专利向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转移以及大学内部科研与教学的分离。导致“科研漂移”的主要原因是由前苏联传承而来的科学院与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高等教育的“金字塔”结构和高校内部科研与教学的职能分离。“科研漂移”对大学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智慧成就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下一代人,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体现不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消除“科研漂移”现象的基本对策是:改革现行科学院与普通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重新组合科学院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关系,科技资源应当依据大学的类别层次进行相对均衡的分配,坚持洪堡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高校科研团队的规模是影响科研团队绩效的关键变量,一定程度的团队规模是完成科研团队任务的基本保证。在改进的Shapley值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净Shapley值的科研团队规模测定方法,以动态的视角去分析高校科研团队规模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科研团队初始规模和团队成员科研效率是影响团队规模的关键因素;在科研团队的构建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团队成员,是促使科研团队达到最优规模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大职能,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是衡量一个高等学校的重要指标。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科发展、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要职能,作为大学教师两者都不能偏废。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延伸,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相长,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  相似文献   

18.
新晋本科院校存在科研人数相对较少、科研队伍素质相对较低、科研队伍结构不甚合理、科研团队建设相对滞后、科研人员科研意识相对不足、科研专职人员相对不足、科研管理及科研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各新晋本科院校应从培育科研意识、优化科研环境、明晰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建立学习型科研队伍、形成科研特色以及建立专职科研队伍等层面着手,全面加强自身的科研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一套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并对国内公益类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具有参考价值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理论建立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以重庆市22家公益类科研院所为研究样本,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重庆市公益类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就提高重庆市公益类院所创新能力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学研究是本科教育的重要支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学研究的基地。正确认识科学研究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科学研究真正引入到本科教育中,使二者紧密结合,以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同时又用教学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才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