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韩俊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预测及其转移前景分析(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供给预测由于生育率下降的滞后影响,与80年代相比,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在90年代会有很大缓解。按中国标准计算,1982—1998年农村劳...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产生,既是经济未得到应有发展的结果,也与人口因素的变化主要是劳动力过快增长及其内部构成不尽合理密切相关.本文依据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其它有关统计数据,对影响兰州地区劳动就业的人口因素作以下简要分析.一、人口增长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着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虽然人口出生和成长为劳动力有相隔16年的时间差,但如果总人口增长始终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那么劳动适龄人口也随之较快地增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兰州市的人口为357393人,到  相似文献   

3.
劳动适龄人口,是总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口经济活动的主体。劳动适龄人口的状况不仅关系到经济建设,而且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对我省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所反映的有关劳动力资源状况,初析如下: 一、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1990年人口普查全省劳动适龄人口为4193万人,比1982年人口普查时增加671万人,  相似文献   

4.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 ,劳动的自然价格的决定独立于劳动的供求关系之外 ,劳动的供给受劳动的需求的调节 ,否认在劳动供求均衡点之外还存在着劳动供给。马克思把劳动力的供给看作一个独立变量 ,否认了劳动力供给自发地受劳动力需求调节 ,将超出劳动力供求均衡点之外的劳动力人口称之为相对过剩人口。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均衡工资由劳动的供求关系决定 ,把劳动供求均衡点之外的劳动人口称之为自愿失业。凯恩斯在新古典模型中引入价格刚性和工资刚性的假定 ,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解析了周期性的非自愿失业。弗里德曼在新古典模型中 ,用市场机制的功能障碍所引起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刚性工资解析了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概括了周期性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和实际失业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浙江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不仅具有短期的影响,而且很可能成为长期的制约因素.就业压力一是源于总量上存在的供过于求的现状;二是源于新增劳动力的供给,适龄劳动人口供给的增长;三是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呈进一步增长的态势;四是源于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高素质劳动力不足,低素质劳动力过剩;五是源于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存量的动荡,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资本替代劳动而使制造业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趋于下降.本文用数量模型作为工具量化分析预测了"十一五"期间浙江就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并提出了就业发展和解决就业压力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劳动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物质承担者,是全体人口中最主要的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劳动人口怎样适应社会经济运行的需要,促其良性发展,是社会经济建设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此谈一些浅见。一、广西劳动适龄人口的状况和特点建国三十多年来,广西劳动适龄人口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快,基数大。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广西劳动适龄人口为  相似文献   

7.
未来10年内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与转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未来10年内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虽然成功地实现了1亿多人的转移,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随着改革的深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不容乐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根据对未来10年内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分析,我们仍将面临着1.5亿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巨大压力。1.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过剩。由于生育下降滞后的影响,与80年代相比,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在90年代有了很大缓解。按中国标准计算,1982~1988年农村劳动适…  相似文献   

8.
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失业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失业及其治理袁志刚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其他经济资源大大过剩的国家。同时,庞大的人口规模使得劳动人口供给的增长一直快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每年都会有无法安置的失业人口的出现。在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1982年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和1995年及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所获得的分性别、分年龄劳动参与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布拉斯相关劳动参与率模型。然后,对模型参数进行未来趋势预测判定,进而预测得到未来劳动供给趋势。预测显示,未来劳动供给必将持续减少,减少幅度将会在1亿左右;更为突出的是未来劳动力老化趋势明显,45岁及以上劳动力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到2050年将会接近50%。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收入差距的变动状况,认为城镇与乡村内部收入差距较合理上升,城乡收入差距却不合理扩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存在背离劳动的倾向;因而使劳动力价格出现了第二次扭曲。作者认为劳动与人力资本市场产出是决定工资收入最基本的因素,但是改革以来,劳动分配份额的下降,劳动力市场的“三重分割”,行业垄断及行政垄断和劳动力供给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工资收入第二次扭曲的原因。政府责任的缺失是更为根本的原因。要矫正扭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减少垄断,减轻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制度环境,同时提高劳动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要达到上述目标,加强政府责任,增强调控成本是调节工资收入分配合理化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并且把劳动力市场作为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这不仅是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突破,而且在实践上为深化劳动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一、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工作提出的中心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劳动力是最重要的资源,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劳动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据统计,截止1994年底我省城镇劳动力36…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受农地供给约束,农业劳动力需求会不断递减;现有农村人口增长一时间难以放慢,农村劳动力供给有无限增加趋势。这二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过剩性不断增强。如果不寻求到一条有效的转移道路,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以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代价换取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化的状况,提高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农业过剩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拓展农林牧渔就业容量;二是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彻底改变城市一工业,农村一农业传统的城乡经济格局,发展农村“二元经济”,扩展农村就…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及其战略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快速转变使得中国不得不提前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从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将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而从近期来看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主要体现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上。总的来看,中国的劳动供求形势将因人口不断老龄化而发生重大转变,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正在远离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成为城镇劳动供给的主要来源,中国是否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困扰将主要取决于城镇化速度和劳动力素质改善的步伐。而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关键就是要在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尽快建立起能够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分布及剩余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有4.4亿人。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分析预测,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3亿大关,其中农村人口约10亿,15—59岁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6.6亿,实际劳动供给人口约为5.9亿。从劳动力需求看,种植业劳动力需求量约为1.6亿,林、牧、副、渔约需0.8亿,共计2.4亿。也就是说到2000年农村将有3.5亿人的劳动力需要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即使按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转移量每年800万人估计,到2000年时农村中仍将有近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商品化是社会主义劳动力配置的必然选择李锋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劳动制度改革,要逐步建立劳动力市场,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这就意味着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将采取劳动力商品化即市场配置...  相似文献   

16.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现实就业水平由劳动力的供给总量和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决定。因此,缓解城镇就业矛盾的根本出路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控制劳动力供给总量;二是拓展劳动力需求总量。当前我国高比例递增的劳动力供给是形成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但这种供给更多地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而人口增长又恰恰具有连续惯性特征,根本改观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努力,因此当我们将理论分析的视角导向城镇就业对策分析的时候,关于如何拓展就业需求的分析就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民工的劳动供给与工资正反馈向下直至工资趋于民工的保留工资。考察这种现象,本文认为,主流经济学关于劳动供给的研究忽略了最低必需支出的约束。在考虑到劳动者存在最低必需支出约束的情形下,经典劳动供给曲线将出现一个拐点,延续拐点后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同时,就拐点后的这段劳动供给曲线而言,当劳动需求不足时,劳动供求将向右下方发散失衡。文章分析了这一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关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民工劳动供给现状进行了实证。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5,(9):35-42
印度是追赶中国制造业步伐最迅速的挑战者,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是中印两国的共同优势,本文比较研究两国劳动力市场特点发现:(1)未来10年中国仍然是劳动力供给最多的国家;(2)中印两国的就业结构特征决定了未来印度比中国有更多农业人口转向制造业;(3)中国大学生失业比重迅速攀升,但失业率仍低于印度;(4)中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成本已经高于印度;(5)印度工作贫困者比例高于中国。未来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印度对中国制造业形成挑战的不在于劳动力数量的多少,而是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为应对挑战,中印两国可根据劳动力市场特征制定差异化合作战略;中国应加强培养更高技能、更专业、更职业化,适应制造业工艺扩散的人才;中国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猎头的作用,吸引印度等各国制造业高端人才到中国来工作。  相似文献   

19.
新型劳动关系与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的途径崔光琳温之钦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劳动制度改革,按照市场规律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是我市劳动工作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  相似文献   

20.
农业与经济发展(笔谈)──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与行为特征李享章农业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判断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如何顺利完成,由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共同决定。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是指在农业稳定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