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的一代名臣。由于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建国以来被说成是“守旧派”、“顽固派”。“四人帮”统治时期,司马光更被诬之为“复辟派”、“复辟狂”。近年来,史学界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现将1980年以来司马光研究中提出的新观点,简述如下。关于《资治通鉴》以前,史学界一致肯定《资治通鉴》是历史巨著,但对司马光的政治及史学思想,大多持否定甚或冠之以“反动”的态度。在1982年10月郑州举行的宋史讨论年会上,许多史学家仍然认为,《资治通鉴》是一部内容丰富、有很大价值的历史巨著。书中有很多值得肯定的东西。但是,《资治通鉴》这部书有强烈  相似文献   

2.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历来被论定为“守旧派”、“顽固派”和“天命论者”。这一定论是不客观、不科学的。具体分析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就不难看出,司马光既不是政治上的守旧派,更不是思想上的顽固派。一司马光与王安石生年相近,经历相仿。司马光二十岁中进士,历任地方及中央官职。王安石二十一岁中进士,历任知县及知州等地方官。1068年,王安石任翰林学士,  相似文献   

3.
司马光与王安石处于同一时代。然而,两人却由相知挚友,发展到不相住来。其原因,是由于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史学界的看法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司马光与王安石对当时形势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要分清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熙宁、元丰年间关于变法问题的是非争执,必须首先探究他俩对时局的估量。因为,对当时形势的不同看法,会导致不同的政治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司马光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由于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多被斥为“守旧派”、“顽固派”。对于司马光的思想,则既少有评述,又几乎是被全盘否定的。这不符合司马光的历史面貌和思想实际,是很不公允的。撇开政治见解不说,从学术思想方面来看,司马光议经驳传,独立思考,自成一家之言,非但不“保守”,且是学术上的改革派。司马光所撰《疑孟》等论著就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变法期间,一大批著名人物如司马光、韩琦、欧阳修、苏轼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如何评价这些反对派,历来存在争议,本文现拟就此问题试作评价。一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日益因循守旧弊病百端的历史条件下,由宋神宗支持与领导,王  相似文献   

6.
(一)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是被“四人帮”搞得十分混乱的一个问题。江青和姚文元都说什么“王安石变法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异族的侵略”。他们授意其喉舌炮制的反动文章,也鼓噪什么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抗战自卫”,是为改变“北宋大地主顽固派对  相似文献   

7.
程颢、程颐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对王安石新学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暴露了理学唯心主义的阶级实质。 一 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尤其在变法失败之后,反对派因反对新法,而涉及新学,竟将新法、新学捆在一起,进行批判。程氏兄弟尤其小程及其门人,则抓住王安石哲学唯物主义进行唯心主义的批判。 1.曲解王安石关于“理”与“物”本质关系的论点。  相似文献   

8.
评司马光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光因反对过王安石变法,而被扣上诸如“政治上反动保守”、“思想上顽固倒退”、“哲学上唯心主义”、“反对辩证法”种种帽子。颇少刊出有见地、有分析的探讨司马光哲学思想之研究论文,致使其历史学巨大成就,得不到科学的哲学解释。笔者拟就司马光哲学思想中的几个根本性问题,重新进行评议分析,拋砖引玉,就教于同仁。司马光对于哲学是熟悉而又有兴趣的。他不仅博览经、史、子、集,而且对颇多哲学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他系统地研究过周易哲学,并撰成《易说》六卷,系统地研究过道家哲学,并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在北宋神家时期以理财为中、主持变法。他在“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思想指导下,颁布了诸如免役法、青苗法等等‘’富国理财”之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此,王安石的反对派首领司马光曾与王安石有过一段争论:司马光以为,‘’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算放,以尽民财,如此则百姓穷困,流离为盗,岂国家之利耶!”王安石则说:’‘此非善理购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①又说:“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O王安石声然给人们一种激进的生产发股论者形象,与司马光的保守言论形成鲜…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一生无不可对人言者",从不做口是心非之事。司马光不是"保守派"、"守旧派"。他的改革主张曾开北宋中期变法之先河,他强烈要求变革赵宋立朝以来的"三冗"、"两积"、"滥赏奢用"积弊。在变法的切入点与如何改的问题上与王安石政见有异。对新法颁行后出现的弊害,力行罢废,操之过急,犯了与王安石同样的毛病,有得有失,应具体分析。不应以王安石划线,对其妄加诬罪。  相似文献   

11.
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政治改革的高潮,革新与保守的斗争也特别激烈.当时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疯狂地阻挠王安石的变法,指斥王安石推行新法有四大罪状:新法名目繁多是为“生事”;不把财政工作交给三司,而另立三司条例司理财,是为“侵官”;广置使者,行新法于四方,是为“征利”;拒绝接受保守派意见,是为“拒谏”.王安石严正地给予回击:“议法度而修之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不  相似文献   

12.
<正> “四人帮”横行时,吕后红得发紫;“四人帮”垮台后,吕后臭不可闻。历史上的吕后到底是个什么人?今天到底应该如何评价?江青歪曲、吹捧、自比吕后是为了实现她的政治野心,需痛加批判。过去通行的做法是把相差两千二百多年的两个人捆起来一齐打,为批判江青就打倒吕后。这在表面上看来是很“旗帜鲜明”的,但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这种批判方法实际上还在影射史学的迷魂阵里翻筋斗,带着“四人帮”制造的枷锁造“四人帮”的反:江青是以吕后影射自己,而我们的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司马光均为北宋一代名臣,但从宋代一直到晚清,八百年间褒贬毁誉却大相径庭。究竟应当对司马光、王安石如何评价,笔者从一些同志的论著中深受启发,但亦有不尽相同之处。本文拟就王安石、司马光的“德行”和政治才能,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周梦江先生在《陈傅良先生文集》序言中认为“南宋学者都将北宋之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 ,提出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 ,陆九渊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有高度的评价 ,说陈亮把北宋之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也无不可。而叶适并没有把北宋之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 ,相反认为变法的失败是北宋之亡的原因之一 ;他对王安石变法基本上是肯定的 ,虽有批评 ,也是一个改革思想家对另一个改革思想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十一世纪王安石变法期间,曾巩与王安石由盟友转为敌对,这个问题引起史学界的极大争论。曾巩是否反对王安石变法?曾巩为什么反对变法?最后,对曾巩的政治生涯,究竟应作如何评价?弄清这些问题是解决他们之间关系变化之原因的关键。 一 变法之初,曾巩与王安石之间,在政策、方针、方法等问题上,似乎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结果是各执已见,不欢而散。所以曾巩忿而作诗:“结交谓无嫌,忠告期有补。直道讵非难,尽言竞多迕。知者尚复然,悠悠谁可语?曾巩对王安石推行变法由劝阻而哀怨,由哀怨而绝望。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史学工作者在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中,联系实际,批判某教授为“四人帮”推行的反革命政治纲领制造“历史根据”的罪恶活动。继广东省:浊联召开揭批“四人帮”大会之后,中山大学也召开批判大会,揭发和批判某教授在七四年之后,为“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服务的反动言行。发言的同志着重揭露某教授打着反孔的旗号,  相似文献   

17.
评王安石变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史学界对于王安石变法,大多全盘加以肯定,偶而出现过持否定态度的文章。然而南宋以至明清,对王安石变法大多全盘否定,仅有蔡上翔、梁启超等极少数人持肯定立场。究竟应该怎样评价王安石变法,不仅涉及到史实考证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问题。本文不想在史料上多加引述与考证,而是提出这样几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朱熹这位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政坛上保守派的代表。有人以朱熹“激烈地攻击王安石变法”,作为他是保守派的重要根据之一。事实上,从朱熹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来看,朱熹却是一位关心现实、有志治国、力主改革的代表人物。北宋中期,王安石之所以变法,是想改变宋王朝冗官、冗兵、冗费的贫弱状况。生长在南宋的朱熹,与王安石一样,同样深刻地目睹了当时社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腐朽状况,认为“今天下大势,如人之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盖无一毛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民族关系思想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兼制夷狄”与“华夷两安”、“先治其内后立功于外”与“欲胜夷狄,先强中国”以及德力观与礼信论三个方面。其思想分歧产生的主要原因和他们的政治理念、个人经历息息相关。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民族关系思想是对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宋高宗朝初年的王安石批判与洛学之兴高纪春(河北大学历史所)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北宋政权在新、旧两党的激烈斗争中几经反复,最终落入蔡京等一批投机官僚的手中。蔡京集团在“绍述”旗帜下的一系列倒行逆施,正如当时一般正直士大夫所指出的那样,是“假绍述之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