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6月20日,久负盛名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小提琴、大提琴、钢琴比赛第二轮参赛名单产生,中国大陆的参赛选手已经全部出局。消息传来,国内一片哗然。中国琴童怎么了?我们是否该好好反思一下?国内的音乐教育体系有没有什么弊端?中国琴童经历的教育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两年我们培养出来的选手技术过硬但音乐却缺乏灵魂?  相似文献   

2.
李沅 《金陵瞭望》2006,(5):9-11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其核心是全面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提高这三大能力的大前提下,南京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创新之路?或许,我们能从实例中发掘与总结南京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使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国内外人类增强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进行合作、共引和关键词共现,分析了人类增强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区分研究的主题与热点议题及近20年人类增强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演变和前沿趋势。结果表明:一是人类增强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集中在认知增强、道德增强、情感增强与汇聚技术下的人类增强四个主题。二是此方面研究出现过三次转向,即从疾病治疗研究转向普通人增强技术应用的社会考察;从认知增强的医学考察转向道德增强与情感增强的伦理研究;从人类增强的技术研究转向汇聚技术下的增强技术风险的人文评估。人类增强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涉及医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未来研究将聚焦多种技术、多个主题、多种领域的融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经历着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汉语"师傅"一词也不例外。结合词汇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师傅"一词多个含义引发了我们进一步思考:"师傅"一词的约定俗成经历了怎样一个语用认知过程?语言符号"师傅"如何从自身的任意性演变为被人们赋予一定的语义进而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在特定语境中表达特定含义的词语?文章通过讲述"师傅"一词的语义演变引发一词多义、语用扩充、语用收窄、宽式推论等概念的关系,探讨、解读"师傅"一词的语用成因,进而为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认知提供另一语言实例。  相似文献   

5.
电测法在材料力学实验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在我校基础力学实验独立设课的机遇下,材料力学实验课时得到扩充,在此背景下,为了让学生对电测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增强对应变片的认知及提升应变片的粘贴能力,我们新增了“电测原理与贴片综合训练”这一实验。通过该实验的学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电测法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掌握了应变片粘贴的操作流程和技巧。  相似文献   

6.
用脑成像技术认知脑、保护脑和创造脑已成为脑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对脑的扫描可用于预测并治疗疾病、读心、增强神经,这会给司法判定、商业、教育、管理以及军事等方面带来全新的革命。我们有必要就脑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带来的安全问题、信息的精确性问题、隐私保护以及非医学目的使用等认识论问题及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合成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起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然而。像任何其他理论一样,概念合成理论受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影响,这一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苓文基于对概念合成理论“四空间”模型的认知?通过对俏皮话这一幽默表达及其特殊的语言输出方式进行分析。说明了空间冲突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概念合成理论所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展的一项公众态度调查数据,细致探讨公众在该事件上的认知评价,尤其是对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态度。结果显示,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对基因治疗和基因增强技术均表示接受的比例占到近半数,对两种技术均表示反对的比例占到两成,仅支持基因治疗技术的占到近三成,几乎没有受访者只支持增强技术。公众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了解程度越高、风险/伦理意识越强,则越不支持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和增强方面的应用;对科学家越信任、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公众,则更支持单纯的基因治疗和治疗与增强的双重应用。科学家和临床医生要在基因编辑技术这类涉及人类安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风险与受益、伦理问题等)展开更为广泛的科普和伦理讨论,提升前沿技术应用的公众感知度及面向科学家的制度性信任,充分把握新技术认知接受上的群体异质性及保障实践应用上的群体公平性,让这项技术的应用在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轨道上安全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9.
综合性大学的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提高教育的学术水平,增强教育的‘“学术性”?如何组织好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教育,提高教育的“师范性”?这是综合性大学提高师范教育水平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师范教育“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是综合性大学面向对世纪,深化师范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师范教育,其任务是培养教师。支撑师范教育的,实际上是两个并列知识体系,一个是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一个是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是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在这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学批评的标准如果我们确认当代批评标准的重建十分重要,如果我们对文学本质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又该提出怎样的有针对性的批评标准呢?既如何在批判与理想性之上划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批评的横竿呢?而且,这一标准还应考虑到具体的可操作性与掌握性,不应只是过于抽象的...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在这世纪之交,回顾图书情报的走向,瞻望图书情报的前景,必将极大地增强图书情报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坚定深化图书情报改革的信心,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一、信息高速公路与图书情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的内容不断扩展,可供信息的数量不断增长,加上经济发展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引起了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广泛增长。为了解决信息需求与  相似文献   

12.
如何进行高校、尤其是英语专业语法课的语法教学?传统的翻译法已经过时;交际法似乎也不妥,我们的教材、课时数、组织形式等也不适合。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实施了一种认知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即,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能力出发进行语法教学,从整体、概念、意象、组块、意义、兴趣、推理等认知因素思考语法教学。本文拟提出这种方法,谈谈实施它的原则和方法,并简要阐述它可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零售企业对创新技术的认知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零售企业对先进技术的认知程度,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的绩效。本文通过对中国部分零售企业的问卷访问,发现企业对先进零售技术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异,并且可以看出,企业对渐变技术的认知性较高,而对突变性技术的认知性较低。相信这一研究,对零售企业改善对技术的创新和吸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一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与知觉相似的认知能力。从此出发,虽然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进路,但二者在关于直觉的价值问题上总体保持一致:直觉是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随着当代哲学自然主义的兴起,从能力视角出发的两种理解进路在对直觉认知价值问题上的内在紧张关系逐渐公开化。我们认为,这根本上源于一种价值预设:直觉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认知能力。借助"理智德性"这一概念,我们重新对直觉进行定位,进而尝试解决这种矛盾。直觉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品格的结合体,是一种提供认知规范的理智德性。从此出发,我们不认同当前实验哲学对直觉的认知价值的否定性态度,它的实质在于哲学的科学化,最终只能使得哲学远离现实的人与生活。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理智德性的直觉,它的认知价值重点不在于获得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体现为获得关于经验世界的合理信念以及道理,为理解经验世界提供开放的空间。如果如此,直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认知能力和方法的认知价值就能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15.
道德增强技术以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手段,降低传统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成本来调节人类的道德动机,实现人对“善”的目标追求。技术增强的效果促使人类行为无一例外地趋向“善”,这是否是屏蔽人类自由意志对恶的判断能力,是否是对自由意志的反叛?趋于“善”实现人类的进步,预示超人的降临,但是技术加持的超人如同“赛博格”,这是否又是对人性的反叛?两次反叛的重心显示出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技术要以“自然”的道家伦理去实现人,而不是把人作为手段,才能消解两次反叛带来的伦理沉思。  相似文献   

16.
作为汉语别具特色的一种语言现象,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具有特殊的修辞功能和语用功能,这一语言现象的生成体现了人类的隐喻认知机制,其特殊的修辞功能是量词的语义特征投射到名词认知域中产生的结果。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的认知隐喻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一语言现象的幕后认知过程,为解释语言结构与人的认知方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亚当·图恩从延展心灵理论出发,提出了延展知觉论证,主张人类已是“原生的赛博格”,并在特定的观察情境下,与外部环境构成一个认知耦合系统,观察仪器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而是观察者知觉的延展。从科学实在论的立场来看,该论证为观察仪器提供了一个新的辩护,即在赛博格时代,随着认知增强技术的广泛使用,人体的生物性正逐渐减弱,机械性和计算性则不断增强,身体逐渐转变为一种信息处理载体。进而,包括“认知”在内的诸多概念的涵义和指称势必有所改变,建构经验论的主张自然会被削弱。相较于麦克斯韦尔的“变种人”和丘奇兰德的“类人生物”的思想实验,延展知觉论证的辩护效力更强。然而,由于亚当·图恩过分侧重于“知觉可以延展到外部环境”这一观念,未对知觉的延展机制进行详细的阐释,也未对观察者在不同场景下与观察仪器所构成的认知耦合系统进行差异化考察,导致了延展边界模糊的问题。因而,只有对不同情境下观察者与观察仪器所构成的认知耦合系统进行考察,厘清其内在机制和适用情境,才能确定该论证的适用范围。延展知觉论证虽然仅能为直接成像的观察仪器提供实在论辩护,但仍有助于人们审视赛博格时代的观察者与观察仪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董波  张岩 《金陵瞭望》2009,(2):41-42
老南京是有很多习俗和规矩的。这些习俗规矩或朴实、或严谨、或细腻、或温馨……无一不体现着南京城历史之厚重、文化之悠远。21世纪的一些年轻人也许已经失去了很多关于祖先的记忆,但只要我们还生活在这座城市,我们举手投足间就不能不露出城市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这就是城市性格吧?这就是民俗民风吧?这就是历史的沉淀吧?  相似文献   

19.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主流学派之一,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它对于语言动态在线意义构建过程的解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概念整合是指在已经建立的心理空间网络的基础之上,各空间之间相互映射并以不同的方式合成新的空间。影视作品的创作包含着概念整合这一认知过程,概念整合理论框架可以应用到影视文学中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亦可促进人们更好地鉴赏影视文学作品。在此试从认知角度出发,运用概念整合模型对动画片《花木兰》的认知建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主观幸福感概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这是东方和西方、古人和今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生活,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人们从哲学、语言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问题,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我们只有对幸福的本质了解之后,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