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商品中"文化"的价值随之增长。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在于人们对"文化"价值诉求的增强。乡村旅游开发的实质是为游客提供"文化产品",即"卖的是文化",因此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同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旅游目的地居民才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来保护传统文化。文化、旅游、经济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探索。近年来,乡村旅游"商业化"、"庸俗化"、"城市化"等乡村文化弱化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借鉴厄里"旅游凝视"理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问题机理所在,并提出乡村文化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旅游对乡村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地区的各类旅游活动具有明显的文化特性,其发展给乡间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 的冲击。在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探讨乡村文化的保护问题是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 题。与此同时,文化传承的概念被引入进来。传承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强调文化在代际之 间的发展 变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因此,从传承角度来研究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人们 更客观 、更全面地看待乡村地区旅游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文化变迁现象,从而为乡村传统文化的 保护与开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向。本文搜集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文献,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关于推进海南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乡村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些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文化资本是发展海南乡村旅游的关键。本文将从海南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推进海南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一些对策,以期对海南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发展乡村休闲文化旅游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有利于乡村特色的合理塑造和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的营造策略,对做好旅游项目如何规划、创建、鼓励、监管,营销和宣传工作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进行研究,认为今后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只有使得文化属性更显独特性,定制内容更加人性化,旅游服务更加智能化,才能适应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旅游融合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史的重要承载物,凝集着一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印迹与智慧,是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教育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软实力;乡村旅游是乡村教育文化得以发掘、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形式,是教育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功能得以发挥的有效载体。清水江流域是我国苗、侗等族聚居的核心区域和民族文化"富矿区",有着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育文化遗产。在贵州建设山地公园大省,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当下,流域各地应高度重视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整理、打造,积极推进其与乡村旅游的深度结合,并以此促进流域乡村旅游"树形象、提品质、增效益"目标的实现和多种教育天然课堂功能的充分发挥,达到文化传承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人和文化是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因素。调查云南省景洪市江头曼咪村旅游发展"停滞"现象,既是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文化主体性缺失的理论回应,也是结合文化主体性思想,从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展开学理分析,尝试突破我国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局限。从根本上做到文化主体性回归,提升在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创新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基本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通过发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提出大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发展大同乡村文化旅游的策略,从而达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江西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和问题,指出发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向高层次发展的出路,接着列举了江西乡村旅游的文化资源,最后提出了发展江西乡村文化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欠发达乡村地区发展问题逐渐被受到世界的关注,如今该问题已成为各国研究的主要课题。在中国,乡村发展问题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引入"内生式发展"理论,从乡村性、社区主体的视角,深入研究了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中的乡村旅游生态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总结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关于"内生式发展"理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旅游发展全球化、现代化的潮流下,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究竟是对文化的保护,还是对文化的破坏?对此各方争论不一.借助西方文化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的舞台真实理论,从民族文化旅游主客双方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看什么"和"给看什么"进行剖析,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中文化表演的舞台真实性问题,以期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所谓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的和谐互动,是指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论述了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二者和谐互动的途径,分析了西藏地区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西藏地区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和谐互动的对策,即:切实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全方位展现西藏乡村传统文化;动静结合,开发乡村传统文化;借助节庆,集中展示乡村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带动乡村振兴综合性极强的产业,也是未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依托.乡村旅游只有与独具特色的地方乡土文化资源高质量融合,才能提升魅力,真正助力乡村振兴.文章在总结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对法国、美国与日本等典型国家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做法与经验剖析,提出深度挖掘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内涵与价值,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为设计具有文化底蕴的高质量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提供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灵魂,是提升乡村旅游层次的必要条件。旅游对中国乡村文化产生了影响,应化弊为利。文章对旅游与乡村文化变迁、旅游对乡村文化产生的效应作出述评,呼吁更多的人为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时间,但发展层次大多处于低水平的“农家乐”阶段,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将是破解之道.乡村旅游是城乡文化接触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城市文化以其鲜明的现代化、市场化等特征,强势地冲击着乡村文化.城乡文化涵化的结果,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振兴;另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同化、商品化.从涵化理论出发,加强中国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应确立乡村文化的地位,建立“农民主体、政府扶持”的文化创新体制,在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中倡导负责任旅游.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至高境界,是社会整体繁荣和发展的最高目标。新疆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一是立足区域实际、突出多民族特色,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二是解放和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三是以现代文化为导向、以旅游为平台,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四是新疆地域多元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相交融,促使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成为可以永续利用的"聚宝盆"。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世界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纵观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综合归纳日本、法国、美国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借鉴与启示,包括完善旅游支撑体系、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实施多元旅游营销。  相似文献   

18.
生态博物馆和乡村旅游是当前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两种模式,二者均奉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对可持续的理解却"和而不同".生态博物馆奉行"严格的可持续",侧重于保护,并顺应发展;乡村旅游奉行"温和的可持续".侧重于开发,但也承认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对于两种模式理念与实践的比较分析,透视在实现文化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上,梭嘎生态博物馆表现出的阶段性"失败"和巴拉河乡村旅游表现出的阶段性"成功",实质上有着不同于此种表象之下的、更深层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只有健康有序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这就迫切需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并丰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浙江省乡村旅游升级存在本土文化挖掘不深、缺乏品牌文化,产品雷同、开发程度不深,乡村旅游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浙江省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应该做到:突出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做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立足乡土,打造精品活动项目;拓宽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模式;升级乡村旅游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更注重对休闲娱悦的体验和历史文化的熏陶。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城市旅游者,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碰撞中,乡村文化不可避免地被或多或少的同化,因此,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地价值的挖掘,提高当地居民对所在地方文化的认识,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