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邓崧  申红梅 《领导科学》2023,(3):95-100
基于对TOE分析框架的改进建构TOE-D模型,分析数据解构、技术驱动、组织变革和环境优化对推动实现中国特色数字善治的作用机理。数字善治的中国本土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方式,具有技术性、组织性、环境性和数据性。数字善治本土化的数据逻辑在于从政府—市场二元维度配置数据资源,解决数据垄断问题;T-D模型赋能数字善治本土化的技术逻辑在于推动政府管理技术变革,催生数字公民参与公共治理全过程,推进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全新合作;O-D模型赋能数字善治本土化的组织逻辑在于驱动组织结构从科层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变,实现对内数据共享和对外数据开放;E-D模型赋能数字善治本土化的环境逻辑在于转变法律向度,向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共建共享的双重空间法治转型,同时优化制度环境,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相似文献   

2.
在善政与善治的国内研究中,由善政走向善治已然不证自明,治理相应退场。与国内学者构筑的这条明线不同的是,西方更倾向于视治理为最高价值诉求。围绕善政与善治的循环论证,呈现了两条发展路径:以善治为先推动政府改革,或者相反。以"善"作为破题的切入点,在对善政与善治概念的逻辑辨析中,强调"善"作为过程与目标的统一体具有同质性,进而解构两条路径的理论争议。同时,从政治性、系统性和社会性三个层面而言,善政之下的治理和善治之下的统治耦合的可能性,为新时期党的领导力建设提供了方向。二者耦合的第一个要点是:制度优势是核心竞争力,要求坚持党的领导。第二个要点是:由相同的认同感形成的治理合力是治理成效的关键,要求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力。第三个要点是:发挥主体的系统组织能力,要求深化领导体制改革。新时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增强党的领导力建设,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正>法治既是人类的共同生活方式,更是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主要管理者,承担着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重大责任。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善治目标的实现。一、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是由良法到善治的催化剂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所谓善治,从结果而言就是要实现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而要确保这种结果的出现,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准则的法律必须是"善良公正之术"。实际上,法理应反映自然理性和社会正义,否则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管理"到"治理"一词之变,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根本转变。治理取代管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期领导干部从政意识和领导方式的一次嬗变。管理与治理,虽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完全不一样。两者的具体区别在于:其一,行为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体还包括社会组织乃至个  相似文献   

5.
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理念转变的必然要求,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行政转变需要树立有限行政、有效行政和有责行政的法治理念,表现为良法善治、权利保障、权力制约和民主参与。依法行政背景下,单位内部治理也需要树立有限、有效和有责的法治理念,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治理主体作用,保障单位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良性运行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促使单位内部治理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积聚,稳定风险增大,迫切需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从依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是法治中国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因此,正确理解良法善治的内涵和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治是当今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良法是法治的根本属性,是衡量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社会治理体系的良法标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政府管理的过程。治理存在失效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寻求良好的治理。良好的治理即善治。当前,要实现中国乡村善治,有三大治理路径:一是优化乡村民主治理结构,营造乡村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二是推行新型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8.
正"为官有为"的核心是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的国家治理能力或治理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方针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新时期新阶段"为官有为"赋予了新的路径选择和基本的价值内涵,对推动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公务员的"公务品质"或公共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个基本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发生了很大改变,已逐渐完成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的转变。地方治理的发展脉络从集权行政时期、分层放权时期发展至多元治理时期和善治智治时期,其中的变迁逻辑主要体现在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实践和行为规则四个方面。地方治理的现代转向是:治理理念的善治导向,治理机制的协商民主,治理实践的多元主体培育,治理方式的智慧治理。  相似文献   

10.
"政府—公民"互动共治模式是更为契合当前中国治理现状的治理模式,也是通往善治的必要阶段。构建"政府—公民"互动共治模式有三个主要对策:第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共治能力;第二,培育公民社会,建立合作机制;第三,发挥媒体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朱萌 《领导科学》2021,(2):8-12
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对网格化管理存在的"泛行政化""服务供给有限性""社区治理主体协调困境"等局限的全面超越,从"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转型是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从天津市X区L街道的社区网络化治理实践来看,其在纵向组织的构建上,实现了行政—党建复合网络架构和治理资源整合;在横向机制上,通过民主恳谈会实现了交流机制的设立,实现了社区多元治理主体动员与组织参与。该个案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社区网络化治理必须坚持整体性治理思维,把社区网络化治理看成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把人放在系统环境中,不断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政府应在维护基层社会秩序并实现社区善治的框架内,致力于寻求各类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平衡点;要充分重视社区精英在社会合作和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精英吸纳工作。  相似文献   

12.
罗尔斯认为正义问题不应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思辨,而应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正义理论的现实化就是国家善治的实现。国家实现善治的意义在于对正义价值的践行。正义国家善治的核心命题在罗尔斯看来就是:善治即正义。善治就是要在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之间作一个合理的平衡。罗尔斯没有对善治作专门的论述,但从他的正义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善治思想主要是从国家治理的微观领域考察善治的可能、善治的核心、善治的延伸、善治文化的传承等,进而在宏观上回归到作为国家伦理范畴的正义。  相似文献   

13.
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定位是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其意义在于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在现实中,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党建引领不足、互联互动难、发挥作用难、党组织管理难等困境。福建省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探索出以载体建构实现互联互通、以完善组织机制解决群众问题、以技术牵引实现智慧党建三种典型党建创新模式。由此可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应完善党建引领的多维路径:制度升级,实现从"整体推进"向"整体提升"的转变;文化升级,实现从"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服务升级,实现从"服务链"向"服务环"的转变;技术升级,实现从"平台引领"向"行动引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新视野     
<正>完善社会治理理念,实现良法与善治相结合。善治是法治的目标,法治是实现善治的保障。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制定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要求、反映整个社会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良法,坚持依法治国、依规办事,打破潜规则,营造新风尚。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如何理解"共建"与"共享"?如何进一步发挥社会机制的作用?又如何通过基层社会治理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社会治理?目前社区治理创新分有哪几种类型?作为其中一种类型的清河实验又有哪些经验和创新?为此,我们采访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李强教授。  相似文献   

16.
新视野     
<正>从公众参与走向政府善治善治就是政府依据人民的意志和生活方式作出决策和实施治理。善治有可能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政府是人民选择决定的,它必须尊重人民的意志;二是政府是开明君主,主张以民为本,以善政待民。但是,开明君主的善治是没有制度保障的,可能会滑向恶政。公众参与是提高政治合法性和实现政府善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风险治理能力提升包含着个人价值、组织价值和社会价值三重价值意蕴,亦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实现有效风险治理的关键。在新时代风险治理语境下,领导干部风险治理能力具有时代性、全面性和主动性特征,其目标为风险"善治"的本领和技能的增进。提升领导干部风险治理能力的可行进路包括:苦练内功,从综合素质锤炼中夯实风险治理的本领基础;真抓实干,从实操技能演练中强化驾驭风险的能力内核;机制先行,从相关机制完善中加强防范风险的能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对炎黄子孙是极大的鼓舞。"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是什么?应当怎样科学地解读"中国梦"?中国人应当怎样实现"中国梦"?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正确认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领导文萃:近期以来,媒体对"中国梦"的解读热情高涨,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好文章,很多学者和领导干部以及社会各界  相似文献   

19.
黄河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复杂、最难以治理的河流,而如何做好黄河治理工作则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黄河近期重点治理规划》《"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模型黄河"工程规划》的批复与实施,标志着新时期的治黄方略已经形成,黄河治理开发进入改革、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如何全面推进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宏伟目标,治黄科研队伍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善治是国家权力向社会公共权力的让渡,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过程。其实质内在决定了以公众、公民社会组织及社会舆论为主体的社会问责方式对政府行为的监督问责。以善治理念为指导,从社会问责机制的要素出发,探讨我国政府的社会问责机制。以期实现地方政府官员有效问责,推动地方政府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