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庞彦翔 《领导科学》2012,(23):27-29
一、追随力的概念探析 早期关于领导学的研究倾向于探讨"我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即关于领导特质的研究,以及"我应该如何领导",即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近年来,领导学研究出现新的方向——"我如何让人们追随我",即追随力的研究.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从追随者的角度来分析领导者.没有追随者就没有领导者,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人际关系,领导者在领导追随者的同时,也受到追随者的影响,追随者对未来的期盼是推动领导者变革的主要动力.在关于追随行为的研究中,存在"追随"、"追随力"、"追随者"三个相关概念,深入的研究必须对这三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清晰的界定. 1.追随(follow).《韦氏大词典》将追随定义为接受权威,与他人行为一致或成为与他人一样的人,或在某人或某物之后行动.许晟、曹元坤认为,追随是追随者在领导力导向下,以理性动机为出发点,以双向互动关系为支撑点,以能动选择为切入点,以领导者工作为中心,以实现组织目标为着力点,"五点一链"的行为方式和心理与行为过程(许晟、曹元坤:《"追随力"三概念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尽管许多学者认为,领导是由领导者和追随者共同形成的关系,然而,现存领导理论几乎全部"以领导者为中心",集中于领导者品质和行为对追随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很少有学者探索追随者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这种状况在魅力型领导理论中尤为突出.魅力型领导理论因主张"英雄领导"一直遭到一些学者的批判,在这个"英雄化"概念中,领导者无所不能,追随者只能服从领导者的意志和需要.虽然魅力型领导理论这个观点被过于简化和夸大,但事实上目前主流魅力型领导理论都是以领导者为中心,某种程度上都把魅力型领导的结果归结于领导者的个性或行为.本文认为,尽管在魅力型领导过程中领导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追随者并非完全处于消极、被动地依赖领导者的地位,而是在领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以前讨论领导"小圈子"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小圈子"的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上,研究的侧重点是"破圈",这种讨论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破圈"并不意味着领导就不要圈子。西方的领导—成员交换理  相似文献   

4.
<正>一、问题提出本尼斯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追随者就没有伟大的领导者。"组织内部追随者比例远超领导者,因此,学者Kellerman提出"追随者是组织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社会和组织环境中领导力文化受到普遍推崇,追随者被动、消极的固有思维仍未打破。领导风格与领导能力影响组织发展方向,但领导力发挥需要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互动行为。领导科学关于追随过程和追随力形成的研究,经历了领导者或追随者单一视角到领导者与追  相似文献   

5.
追随者一体化向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随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成为一个受领导者器重的追随者永远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追随者只有做到"一体化向上",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追随者。追随者做到一体化向上,应与领导者思想的同一并培养与领导者相同的属性。  相似文献   

6.
<正>领导活动是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是领导者和追随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科技帅才作为举足轻重的科技领导者,其科技领导活动必然会影响其科技追随者。科技帅才要想对追随者或被领导者施加有效影响,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科技影响力。一、科技影响力模型构建美国著名领导学家约翰·科特进行的深度研究表明,在组织领导者面临的诸多挑战中,大部分是如何建立对他人的影响力。通常而言,影响力是领导者通过各种手段、途径、方法、技能和艺术来积极主动地对追随者  相似文献   

7.
当把系统论的观点引入现代的组织活动中时,我们就会发现要素、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客观地发生着变化,领导者所依附的组织可以作为相对中观的"系统",它生存和发展的内外情境都在发生变化.无论是作为"环境"的领导情境,还是作为"要素"的追随者,任何领导活动都是领导者和追随者双方在一定领导情境中的相互影响,这种情境既包括静态上的组织内外环境,又包括动态上的组织环境的发展走向,这种走向通常被概括为"势"."势"就是组织的领导者和追随者活动于其中的领导情境,可分为相对微观而静态的情势和比较宏观而动态的趋势.从逻辑上看,领导者需要在"识势"的基础上,既顺应趋势——"顺势",又制造情势——"造势".  相似文献   

8.
任博 《领导科学》2007,(16):40-41
没有追随者,便没有领导者。因此,彼得·德鲁克教授认为:"领导者的唯一定义是拥有跟随者的人。"人们为什么要追随领导者?其根本原因在于领导者对追随者拥有影响力。领导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影响、改变追随者的心理和行为,赢得追随者的能力。因此,分析研究领导影响力无疑成为破解人们为什么追随领导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时期以来,有少数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爱搞"小圈子"。圈中人对内抱团结盟、相互帮忙、吹喇叭、抬轿子,对外以人画线、以邻为壑、排斥异己、掣肘使绊。领导干部搞"小圈子",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是以  相似文献   

10.
章凯  吴志豪  陈黎梅 《管理学报》2022,19(2):187-196
深入探讨了领导与权力二者在影响员工方面的本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揭示了威权领导的本质。研究结果表明:领导是通过构建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共同目标来激励追随者积极主动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它和运用权力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威权领导在本质上是充分运用正式权力影响下属的行为。因此,威权“领导”与领导的本质相背离,不应纳入领导行为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刘志伟 《领导科学》2012,(20):32-33
领导魅力(charisma)是领导学中一个古老而又永远年轻的话题。所谓领导魅力,是领导者施加影响(施魅)与追随者心理认同(赋魅)的一种领导现象,也是领导者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活动过程中,领导者追求最大限度的领导魅力,追随者自觉与不自觉地欣赏和回应富有魅力的领导者,这成为古今中外一切领导活动的客观现象。然而,在当代领导学视野下,我们不难看到人们对领导魅力还存在种种认识误区,主要有以下四种。一、领导魅力的"神化"现象人类曾历经漫长的蒙昧时代,宗教神学一直桎梏着人类思想,崇拜上帝、敬仰神灵曾经是人类普遍的精神现象。作为这一精神现象的社会反映,人们对  相似文献   

12.
<正>现在,有少数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爱搞"小圈子"。圈中人对内抱团结盟、互相帮忙,吹喇叭、抬轿子;对外以人画线、排斥异己、掣肘使绊。有句顺口溜"进班子没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圈子没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进班子又进圈子是班子中的班子",就是对这种"小圈子"现象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13.
童中贤 《领导科学》2007,(18):20-21
领导艺术是领导者获得追随者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技能.领导者要获得追随者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途径和方法很多,但能够体现最高境界和水平的是圆.圆是检验领导艺术的根本标准.领导职责的圆满体现,领导工作的圆满完成,领导活动的圆满结束,领导目标的圆满落实,都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所谓"圆而神",指的就是这种境界.圆既是一种领导结果,也是一种领导手段.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追随者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在领导者、追随者和领导情境之间共存互动的公共管理实践中,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尊需要都在增强,他们尊重自己的领导者,同时也希望得到领导者的相应尊重。面对素养急速提高、数量日趋庞大的追随者群体,毛泽东激情澎湃地歌颂道:"春风杨柳万  相似文献   

15.
<正>领导干部"小圈子"现象在当今社会虽然没有过去的朋党、宗派那样严重,但其客观存在,影响深远。搞"小圈子"的领导干部,只图小集团的利益,而不对党和国家的事业负责,不对人民的利益负责,不顾党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正>"点"思维通常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找到和掌握事物的各种关键"点",进而快速高效地认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理性思维方式。学会"点"思维,成功在"点"中。一个领导者要成功地进行领导,  相似文献   

17.
<正>何为"小圈子",一般的解释是"为个人利益而互相拉拢、互相利用的小集团",同时也被称为小帮派、裙带风、拉山头、近亲繁殖等。圈子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自然生态圈,不具备排他性,万物和谐共生;圈子既为"小",当然就有强烈的非我族类  相似文献   

18.
<正>领导干部既要远离"小兄弟"、不搞"小圈子",又要慎待"小爱好"。这既是领导干部履行好职责的需要,也是培养高尚情操、养成严谨作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实施领导的过程中具有多种"两重性",认识并把握好这些"两重性",有利于提高领导效力. 履职之初的角色定位,明确其领导与管理的"两重性".领导者的职责是决定做正确的事,管理者的职责是正确地做事.  相似文献   

20.
正"山头主义"的实质是以宗派为出发点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小团伙、小圈子,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产物,是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封建化的表现,并且具有共同的外在表现形式——拉帮结派。孔子曾说,"君子不党""朋比为奸""结党营私",表明了孔子对小圈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