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知有之"反映了对道的尊重,老子将其视为政治统治的最高境界,从现代行政伦理考量,其也是行政伦理建设的更高境界。从"亲而誉之"到"不知有之"要注重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从权力本位回归到权利本位,从管理走向善治,从注重显性政绩到更加注重隐性政绩,从追求道德感性到追求制度理性。  相似文献   

2.
灵魂     
<正>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说的"道"是自然法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的"道"。所谓"以道御术,内圣外  相似文献   

3.
好名     
正要把时间概括得长一点你就会发现,侮辱总是追在荣誉的后面,要求平均与抵消。名有多大,谤就有多大。不实的虚荣后面,跟随着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就像索债的冤魂,步步紧逼。所以,古人认为"负天下之名者,而天下之谤恒随"。热衷于追求名声,原本是所有伟人的本性,所谓"烈士殉名"嘛!问题就在于,你想成伟人,  相似文献   

4.
道,不可须臾离君子之道广而精,男女老少皆可知,但要进入其最高境界,就是圣人也求之不得。天地之大,上下分明;君子之道,始于普通人,最高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因而,要将道既广大又精微、既有普及性又有提高性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重道,认为举凡一切包括个人的发展,均离不开"道",讲话亦有讲话之"道"。讲话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是讲话之"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是讲话之"道"。离开了"道",就不可能有讲话水平的真正提高。讲话者只有内在的品行修养、文化水平、见解视野等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讲话时才可随意取术、如理应对,达到预期的现场效果。正所谓持大经应万变,随心所欲不逾轨。  相似文献   

6.
做人说     
朱辉 《领导文萃》2012,(1):70-72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千百年来,无数家长、老师这样教育孩子。可是怎样学做人?又免不了搞"二元制"。大凡书本都是教人君子之道,强调为人要正直;而私底下,家长们又觉得社会复杂,怕孩子单纯会吃亏,难免又要传授一些圆滑应变之术。于是成年之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在君子之道、小人之术间徘徊,  相似文献   

7.
正人生两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做人就两个要求:上,能知道;下,能知足。上,能知道。"知道"最初真正的意思是:"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所以,《礼记》说:"人不学,不知道。"那么,人应该知道哪些"道"呢?第一,道不离日常生活。庄子说:"道在屎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的反腐风暴中,多数既富且贵的政治明星破家毁誉。在"为官不易"的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应当修炼怎样的人生境界,才能走稳从政之路?"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追求职位的晋升、事业的进步乃是人之常情,一定的岗位是做事  相似文献   

9.
痴中滋味     
正痴,常被人视为迂,视为傻,视为癫。实则不然。痴中有执着的追求,有忘我的至情。如果某人沉溺于某事不能自拔而达到痴的地步,对名利地位、荣辱得失全然不顾,他的人格常常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所谓"无求品自高"。痴,大都有醉翁之意。王子猷之爱竹,和陶渊明之爱菊、周敦颐之爱莲是一样的。其意并不在竹、菊、莲,而在借以抒情抒怀。有人愤世嫉俗,放浪形骸;有人孤芳自赏,独善其身。所以,  相似文献   

10.
<正>什么是大学之道?首先我们必须分辨清楚,古时的"大学"与近现代教育上所使用的"大学"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古时的"大学"是"大人之学也",而"小学"是15岁以下少儿学习的内容。另外,大学也泛指大学问,或者博学之意。古时《大学》一书中所讲的大学之道,是对于做人的要求,以达到德才完美无缺的最高境界。而近现代的大学是指区别于初级教育(小学)和中等教育(中学)的最高教育机构。在近现代教育中所谓的大学之道,是指办大学的理念、大学精神、校园精神文化、校训和办学方针等。有时候,也把大学之道泛指为研究和掌握高深学问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人生孔子对人生的论述深刻而广泛。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人生说到本质上,靠的是正直,否则即使侥幸也不会长久。人生说到风度上,恰似文质彬彬的君子,不粗俗不漂浮,既修文又质朴。人生快乐在哪里?有知之、好之、乐之三种追求、三层境界。知而不做的懒惰,好而即安的肤浅,只有追求乐  相似文献   

12.
对待名和利,我推崇这样一种境界:在有意无意之间。人活着要有追求,有目标,有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进取心谓之有意。 不刻意追求,淡泊“官”念,淡泊名利,不为沉浮升迁耿耿于怀称为无意。 在有意之间是说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在有意与无意之  相似文献   

13.
正安徽宿松石氏共出9名进士,其宗祠内有一对联:"择友须求三益;克己宜守四箴。"此联讲的是交友之本,修身之道,巧妙借用了典籍中的名句,含意蕴藉,词藻雅致,对仗工整,富有教益。"三益"取自《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即谨慎交友,须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此为古人交友之道,即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故清人张潮说:"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幽梦  相似文献   

14.
名声     
名声是附着于妇名之后的一个庞大后缀。名声致使姓名神气活现,广为人知;表面上、姓名趾高气扬地出入许多场合,其实,毋宁说是名声背负着姓名周游世界。姓名是一个人存在的标志,名声则是一个人存在状况的  相似文献   

15.
《中庸》为《四书》之一,阐述了儒学原则。中庸之道人心在喜怒哀乐之情未现时是平静的,为"中","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当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且合理有度时,为"和","和"是人们遵循的原则。两者协调和谐,便是"中和",即中庸。达到此境界时,自然便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社会便秩序井然,因而中庸是天下的根本。人的天赋是"性",随本性行事为"道",按"道"修养为"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即使在人看不见的地  相似文献   

16.
领导者四悟     
贺喜灿 《领导科学》2006,(20):16-17
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体验,是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织成“心网”去打捞世间为人处世的规律、真理、趋势的过程。悟犹如雾,朦朦胧胧,面目难识,但一旦撩开它神秘的面纱,一切就豁然开朗;悟犹如场,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悟犹如道“,道可道,非常道”,说不清,道不明,却是人人都在追求的一种境界。作为领导者,悟不可少。悟性高低是领导者素质强弱的重要体现,是领导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者的悟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说有就有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锻造、磨炼的结果。领导者要提高悟性,须做到四悟。悟己。领导者悟世界须从…  相似文献   

17.
江岸 《领导文萃》2011,(13):38-40
“老废物”式的管理之道,才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深藏不露,在幕后牢牢把控大局。贾母达到了这一境界,可惜,她选错了人。《红楼梦》里,自称“老废物”的贾母却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老子《道德经》里谈到治国管理的儿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中最差的管理境界足“侮之”——上司下属互相看不上,  相似文献   

18.
<正>自然美,是真正的美。人之美,如此;文之美,亦如此。在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中,有太多赞美创作自然美的高论,如"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等,都体现了艺术家们对自然美的不懈追求。自然美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是一种脱落粉黛显本色、洗尽铅华呈素颜的真正的美。但用自然美论之写作,我们必须摒弃把"自然美"等同于  相似文献   

19.
陶弘景编辑整理葛洪之后的道教养生术而成《养性延命录》。该经典主要内容为养生,但也包括修仙之道。《养性延命录》认为,人有三种死,"夭伤"死、"命尽"死与形劳神竭死。分析此三种死的目的在于倡导长生不死之追求,此即为其中的"命尽"、延寿、"神"仙与"无死地"仙诉求,这些都是对死亡的超越,而修成"无死地"仙是对死亡最究竟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与任何艺术活动一样,领导艺术也因领导者目标追求的不同、技巧运用水平的高低、领导效能的差异而显示出不同的层次和境界.其中,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领导艺术实践者和研究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然而,不同的领导理念往往使人们对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有不同阐释,从而给它蒙上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色彩;同时,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也绝非所有领导者都能达到的,它又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为此,辨析领导艺术最高境界的内涵,把握其理论脉络,探讨其实现路径,对当代领导理论及其实践活动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