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吾有三杰     
(汉)高祖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供应军需),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相似文献   

2.
纵观"楚汉之争",弱小的刘邦取得了胜利,而看似强大的项羽却最终失败.关于失败的原因,项羽总结为"时不利兮骓不逝"和"天要亡我",而刘邦说项羽输在人才的使用上:"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当然,项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必然,但其中显示出项羽与刘邦领导能力上的差距,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也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竞争,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企业如何在呈白热化激烈竞争的市场浪潮中立足并求得发展,引领时代潮流,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企业树立“以人为本、以人为上”的先进理念必将有力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一、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史记》中记载:“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相似文献   

4.
据《汉书·高帝纪第一下》记载,刘邦在讨论“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的问题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这段话,不仅道出了汉高祖刘邦得天下的全部要义所在,也蕴含着众多的领导学知识特别是用人之道,是可以为我们今天的领导者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刘邦在一次大宴群臣时,要群臣分析“吾所以得天下,项氏所以失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说是赏罚分明,宽严得当。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输也。”在刘邦看来成大事者,不在于行仁标义,而在于善用人才。因为成大事者必能知人善任。这是历史上屡屡被证明的一条真理。用人的前提是知人。能鉴别人才,才能启用人…  相似文献   

6.
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能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这样说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才,皆人杰也。吾所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相似文献   

7.
用师者王     
正在谈到用人之道时,曾子提出了"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论断。意谓任用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就会成为业中的王者;任用志同道合的朋友,就会成为业中的霸主;任用平庸之辈就必定失败。足见用人是否得当事关事业成败,切莫等闲视之。"用师者王",此确为事业成功之要道。刘邦在谈到自己得天下的缘由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相似文献   

8.
社会分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正副职的心理位差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正职处于心理上位,常有一种居高临下、"我比你强"的心态,希望得到副职的尊重;副职易产生谦恭拘谨、"吾不如人"的心态,希望得到正职的认可.一方面,心理位差使副职不易越位,便于维护正职的威信,增强指挥效果,加强集中统一;另一方面,心理位差又使正职自估偏高、副职过于谦恭和拘束,导致正副职间的心理相容度大幅降低,不利于形成正常和良好的工作关系.因此,如何把握心理位差,提高彼此的心理相容度,是正副职都应悉心体味并能善于驾驭的一个重要的人际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郭小琲 《领导文萃》2016,(5):124-127
正"吾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不只一次说到过自己"好古"。老彭何人,早已说不清楚,有说是老子和彭祖。但不管何人,一定都是有名的通古之士,孔子可与一比。抑或孔子更胜一些,不然何至垂垂老矣仍惋惜慨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当然,如此好古的孔子也就难逃守旧之名。孔子好像真的守着一份"旧"。崇尚尧舜文武奠基的道德文  相似文献   

10.
刘畅 《领导文萃》2010,(4):98-101
<正>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说  相似文献   

11.
笑里藏刀     
尤利乌斯·恺撒不愧是一位经验丰 富,足智多谋的统帅。他一生战功卓著,曾 征服了整个高卢;并越过莱茵河攻袭日耳 曼,渡海侵入不列颠,挥师横扫埃及、北 非、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在远征小亚细 亚的作战中,恺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 垮了法纳西斯的反抗,在发往罗马的捷报 中他只写了三句话:"吾到、吾见、吾胜。" 这一简洁有力的作战捷报,至今被人们广 为传颂。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改革实践几年来,我认为,其核心应是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3.
房立洲 《领导科学》2012,(28):40-41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谓的"气",以今天的语境看,指的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待人接物中形成的精神气度和人格力量.领导干部的"气度"取决于自身经验、学识、能力、思想、道德、胆魄等要素的"厚度",它的养成需要个人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努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增厚"."气度"与"厚度",是每一名领导干部必须熟练掌握并不断修炼的基本功. 要做一名深得人民群众认可和爱戴的领导干部,应努力涵养以下十种"气度".  相似文献   

14.
和谐者,和睦协调也。在中国的古代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设计过和谐社会的方案,影响最大的首推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里他们要求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财产共有、人人平等、安宁和谐,构建一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阴谋、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后孟子又设计出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相似文献   

15.
正1.最不甘——周瑜:"既生瑜,何生亮!"2.最狡诈——曹操:"设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3.最傲气——关羽:"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吾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4.最虚伪——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  相似文献   

16.
怎样才能够将德育的"重中之重"角色落实到我们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呢?在十余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结合江北中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行之有效。首先、教育管理应该在"德"上作垂范,正所谓心动不如口动,口动不如行动,作为班主任只要以身作则,  相似文献   

17.
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乃至身家性命,没有人不重视。有人调侃:"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虽是玩笑话,却值得玩味。但反过来想,如果没有安全的生存环境,住楼楼倒、过桥桥塌、走路路陷,你再高官、高薪、高寿,还高兴得起来吗?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19.
正"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八个字,是大清宰相张廷玉的座右铭。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字衡臣,号砚斋,又号澄怀主人,曾任清朝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诸多要职,也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死后配享太庙的汉臣。他终身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八字箴言为做  相似文献   

20.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重视学习兴趣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