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干部人情泛滥易诱发各种违纪违法行为,该类腐败源头监察命题堪称完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之一。既有规范设定下的正常人情识别标准较为模糊、非正常人情识别标准不够周延,进而促生了隐身敛财方式逃避规制、"山头主义"盛行阻碍查处的现实监察困境。唯有明晰正常人情识别规范以划定人情边界、确立多元化敛财监督规范以充实防范手段、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规范以瓦解"山头主义",方能为破解领导干部人情泛滥的监察困境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规范指引。  相似文献   

2.
<正>从近年曝光的腐败案件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违法乱纪的官员都栽在"熟人"关系上,人情成为他们逾越不过去的陷阱。几乎所有领导干部都曾饱受人情的困扰。事实上,人情本无错。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质朴的情感,这是人情的本原,也是人性的本原。但是,人情又隐含着腐化变异的风险,当它参与物质或利益交换时,那些附着在人情上的种种消极属性已然扭曲了人情的原貌。这时候的人情,或是掩盖非分企图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3.
正人情往来,乃人之常情,人在情感的"驱动"下来来往往以体现温暖,无可厚非。然而,许多人将人情往来作为工作、生活的"润滑剂",于是,人情往来变了味变了质,"以礼代贿"招摇过市,无所顾忌,人情便异化为腐败的温床。人情往来中腐败现象种种人情往来主要发生在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生日、乔迁、住院等特殊"节点"。因为披着"过节"或"贺喜""慰问"这样的外衣,借人情之名,行贿赂之实,送者和收者往往都显得"自然"  相似文献   

4.
吴黎宏 《领导科学》2012,(24):10-11
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情的含义包括人之常情、恩惠、情谊,也包括情面和礼节应酬等习俗。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重人情的国度,无论生活关系还是政治关系,都为浓厚的人情所浸润,至今仍有着极高的心理文化认同。"投桃报李"、"滴恩泉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等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与普通群众一样,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亲戚朋友,肯定也要讲人情,不近人情的领导是难以凝聚人心、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但是,人情也有其世俗、庸俗乃至功利、丑恶的一面,人们或多  相似文献   

5.
当前,领导干部非正常死亡事件呈多发频发之势,且多与领导干部的亲情、友情和婚外情有关。中国素有讲人情面子的传统,人情面子渗透到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成为人们交往的有效平台,而且也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可用资源。但受利益竞争和权力腐败风气的影响,传统的人情面子呈现变异趋势,人情面子与权力的苟合愈来愈紧,导致权力腐败更加隐形化、复杂化、普遍化。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深入剖析人情的本质特征,构建防止人情泛滥构建防止人情泛滥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人热情,讲究"呼啦"一下子一拥而上。比如吃饭结账,一伙人会为争着埋单而在那里撕扯;比如谁家有急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立马就会聚拢过去七嘴八舌出主意。几千年的历史,差不多是人情交织的历史。但好多事成在人情上,也坏在人情上;温暖在人情上,也扭曲在人情上。好人情是一笔沉重的欠账。在人情泛滥的社会里,最先沦陷的,往往是契约和规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人情往来,尤其在农村。适度的人情往来确实能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然而,曾经淳朴的乡土民风已经变味,人情消费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成为压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正>人情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恩惠、情谊,甚至包括情面和礼节应酬等习俗。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政治生活中,人们都重人伦、讲人情,可以说每个人都置身于一张人情网之中,人情成为立身、处世、办事必须考虑的因素,有着极高的心理文化认同。"撼人心者,莫先乎情。"对领导干部来说,面临人情关系,难免会陷入两难境地。不近人情难以凝聚人心,团结力量,谋事创业,但如果为  相似文献   

9.
《领导科学》2012,(6):64
近年来,领导干部腐败和非正常死亡事件呈多发频发之势,且多与领导干部的亲情、友情和婚外情有关,舆论关注度极高。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也是一个典型的官本位社会,领导干部自然就成了人情风暴的中心。从现实中看,人情成了腐败的药引子,也成了一些领导干部的催命索,不少领导干  相似文献   

10.
<正>公元783年,陆贽上书唐德宗:"臣闻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故仲尼以谓人情者圣王之田,言理道所生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九)清人祝庆祺编辑的《刑案汇览》中也说:"律设大法而体贴人情。"这些话典型表达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人情。此处所谓的人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心理倾向以及由此引起的自我意识,二是人不可避免的软弱。这就不是"人情世故"中所谓的人情。人  相似文献   

11.
<正>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古往今来,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最难割舍的是亲情。领导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之人,也有父母兄妹、妻子儿女,倘若顾及亲情处理不好公与私的关系,因公徇私,就会被亲情所"绑架"。这是亘古以来人们常议常新的老课题,也是当今领导干部不可不察的新课题,不但不可回避,还须正确面对。  相似文献   

12.
陈国华 《决策》2010,(7):92-92
张云泉同志有句名言:“做人要像人,做官莫像官”。领导干部首先是人,既然这样,哪能没有七情六欲,哪能没有人情?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讲什么样的人情,要怎么讲人情。  相似文献   

13.
<正>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生态呈现出剧变性、复杂性和迷茫性的特点。领导干部作为转型期政治生态中的主要"种群",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更为强烈,他们的心理状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时刻面临各种消极腐败因素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侵蚀,浮躁、失衡等不良心理也明显增多,从而遭遇"心理绑架",导致消极腐化、违法犯罪,这是领导干部难  相似文献   

14.
人情     
正人情,就是人的生命里众多之情的集中概括,也指人与人交往中所构筑的利益关系。李渔所言的"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人情的玄机。什么都可以欠,不要欠人情。欠了人情要记得还,真心诚意还。什么都可不放在眼里,不要把人情不放在眼里。容不了人情,人情也容不了你。人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生命的每一段,没有人情的滋润,你无法成长。成长的每一境,没有人情的河流,你难以跋涉。人  相似文献   

15.
人情主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民俗基础,是中国儒家"尚情"伦理文化中土生土长的特定道德哲学范畴,是体现儒家和中国伦理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处理各种伦理关系的方法原则,也是一种体现人格提升、人性完满的伦理精神形态。因此,讲情重义本是人性之美,人情往来亦是理所当然。但人情歪风却背离了人情主义的原旨,既无关礼仪亦脱离情感,其实质是庸俗的关系主义文化对正常伦理文化的侵袭,其讲求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是投机心理下的利益交换。  相似文献   

16.
<正>法、情、理发轫于我国古代断狱的司法原则,其要求司法审判不但要依据法条,更要顺应人情、天理,是谓"律虽明设大法,礼尤贵顺人情"(康建胜:《情理法与传统司法实践》,《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领导干部的行为必须遵循合情、合理、合法的基本原则。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应该是以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伦理作为基础的,是道德情感和道德伦理的升华。合情、合理并不是硬性的要求,而是一个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法律以外的他律、自律手段。情指的是领导干部在一定的道  相似文献   

17.
正讲人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然而,人情之中有礼法,如果做得不合情理、不合规矩,就会变得"没天理"。孟宗是《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之一。年少时,孟宗跟随南阳李肃学习,临行前,母亲为他做了厚褥大被。孟母说:"我儿年幼,还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帮助他人。求学者难免有家贫少被的,有了这张大被,就能跟别人一起御寒取暖,相互之间受到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情广泛存在于领导工作中,如果能够较好地运用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人情、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人情、领导与上级领导之间的人情,就能充分发挥其"药性";而运用得差,就会使其沦为道德面具、情感加持和物质诱惑下的人情"毒药"。领导要正确处理人情与工作的关系,充分发挥人情在融洽感情、拉近距离、解决疑难杂症上的"药性",摒弃人情在工作中走偏、走歪、走邪的"毒性",把控好人情密码,掌握好人情原则。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身居要职、手握重权,处于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焦点,是各个利益群体共同的"公关"对象,如果意志不坚定,一旦被诱下水,丧失原则,无论对单位还是个人,均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须警惕"人情"交易、"面子"效应和自我"宽恕"三种倾向.  相似文献   

20.
<正>转型期的政治生态呈现出剧变性、复杂性和迷茫性的特点,领导干部作为转型期政治生态中的主要"种群",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更为强烈,他们的心理状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时刻面临各种消极腐败因素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侵蚀,浮躁、失衡等不良心理也明显增多,从而遭遇"心理绑架",导致消极腐化、违法犯罪,这是领导干部难以逃避的现实,必须正确面对、积极防范,防止落入自设的心理陷阱、陷入犯罪的现实深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