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渡众企     
李瑞平 《经营管理者》2008,(10):124-125
宋朝宰相赵普曾经有一个故事,那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时至今日,或许有人怀疑,或许有人尝试,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着足以让我们一生学习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正管仲善于运用智慧和谋略,因而总是能够洞悉人世人性,总是能够摒弃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政务。管仲又称"管子",安徽颍上人。2600年前,他作为齐国宰相,辅佐国君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先后主持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帮助西周王室平定内乱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也被赞誉为"天下第一相"。通读古代典籍《管子》可以发现,管仲的决策领导力,对今天的官员仍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赵普是赵宋王朝的第一位宰相,曾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天下,整军治国,指陈方略,立下汗马功劳。“陈桥兵变”让后周殿前都点检(禁军统领)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大宋皇帝,作为赵匡胤的掌书记官(秘书长),赵普是这一事件的主谋。他策划周密,不露痕迹,使得原本定然血肉横飞、人头落地的一场兵变,演成了和平禅让的一幕。这不能不称道他高超的政治才能。赵匡胤视赵普为左右手,朝中无论大小事都要问过他。赵匡胤南征北战,伐西蜀、灭南汉、平江南、收吴越,战功赫赫。而这一系列胜利与赵普的运筹帷幄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为了巩固赵宋政权,赵普替太祖制定了…  相似文献   

4.
宋璟的清醒     
<正>唐朝名相宋璟,因协助唐玄宗创造了"开元盛世"而彪炳青史。在担任宰相之前,宋是广州都督,由于为官公正、政绩突出,深受当地百姓拥戴。升任宰相后,广州官民为他竖立了一块"遗爱碑"以示纪念。换了别人,对此高兴还来不及(有的官员没人主动立碑的话,说不定还要  相似文献   

5.
板脸说刘墉     
“是故事不是历史,是清官没当宰相。”电视编导们生编出的《宰相刘罗锅》这部戏,至今尚使人们的议论余热未休。清官与贪官的矛盾周旋,是自古以来的官场舆论主线。也许老百姓更多欣赏的是故事情节,而我们的官员们则从中不难感悟出些许为官当政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侯琦  宋青 《领导科学》2003,(14):44-45
管仲(约公元前730~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是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宰相和政治家、改革家。管仲在40余年的宰相生涯中,将满腹经纶付诸实践,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把处于东海之滨的小小齐国治理得民殷物阜,国富兵强。他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管晏列传》),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记录管仲言行的《管子》一书,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今天治国平天下借鉴”。一、“立政为公”的…  相似文献   

7.
正武元衡(758―815),字伯苍,唐代著名诗人,唐德宗朝状元,宪宗朝宰相,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出身于名门世家,为武则天曾侄孙。历任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剑南西川节度使、宰相等职。武元衡诗名震中唐,为官清正廉明,力主坚定不移地武力镇压藩镇割据,以大度儒雅的铁血宰相名垂青史。一、状元诗人,德宗钦叹"是真宰相器"武元衡是与白居易齐名的中唐著名诗人。据《旧唐书》记载,武元衡天资聪颖,博览群书,才  相似文献   

8.
另眼看管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英雄不怕出身低小时候,曾看过一本《某某某的青少年时代》,于是便认为,大凡"伟人"。在孩提时代都是有"异秉"的,说话都是豪言壮语,做事都能惊天动地。然而也有例外。譬如管仲,年轻时的表现就实在不怎么样。据汉代刘向的《说苑·尊贤》记载,"管仲故城阴(似应作"城阳")之狗盗也,天下之庸夫也,齐桓公得之,以为仲父。"说管仲少时没有嘉言懿行倒也罢了,将管仲说成  相似文献   

9.
刘万云 《领导科学》2003,(12):50-51
赵普(922—992年),字则平,祖籍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县),后随父迁居洛阳。他自幼学习吏事,达智权变,后周时为将领赵匡胤幕僚。一次,赵匡胤的部下捕获乡民百余名,指为盗匪,拟处斩。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者,请求审讯。结果,其中十之八九都是被诬良为盗的。为此,赵匡胤对其大加赞赏,并认为他有先见之明,且处事周密持重。不久,赵匡胤之父染病不起,赵普朝夕进献药饵,服侍其饮食起居,赵父甚是感动,把赵普视为同宗。赵匡胤也认为他忠智两全,视其如手足,使其不离左右。的确,赵普既智且忠,长于审时度势,不仅是北宋的开国元勋,也是封建社会中的守成良辅,…  相似文献   

10.
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来源。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习近平强调: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领导干部要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工作所需专业类、传统文化类书籍。虽然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东西,必然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是,古为今用,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的民族是具有非常强大的包容性的,我们的文化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融合,不断的发展,所以这种包容性的特质理应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当中继续发挥着的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赵普(922—992年),字则平,洛阳人。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归德军掌书记,参与谋划陈桥兵变,拥立太祖有功。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964年)起任宰相,助太祖“杯酒释兵权”,制定先南后北,  相似文献   

12.
<正>张居正是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他主导的万历新政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并称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次改革。他的改革使衰败的明王朝一度恢复生机,出现短暂中兴,连遭受过他打击的明朝大思想家李贽也很佩服他,称他为"宰相之杰"。梁启超在其主编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裕同列为中国的六大政治家,并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这样一个功勉卓著的人下场却很悲惨:尸骨未寒就遭清算并累及家人,倾注毕生心血的  相似文献   

13.
正"恩欲归己,怨使谁当!"这是北宋宰相王曾的一句名言。他为人方正持重,始终认为,为官从政不能"收恩避怨"。"收恩避怨",就是讨好人的事抢着做,得罪人的事躲着走。这样的人一定能落个好名声吗?未必。反之,那些一心为公事、不怕得罪人,甘于"食落众人口、罪过一人当"的人,也未必真会得罪人。  相似文献   

14.
宋初名相赵普,自公元960年追随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至992年逝世,在30多年的时间里,身仕两朝,三任宰相,虽职务多次变换,但一直身居要职,处在权力的巅峰。太祖赵匡胤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太宗赵光义赞其卿国之勋旧,朕所毗倚……尽忠国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26岁中举及第而入仕途,64岁病逝在到任颖州(今河南阜阳一带)知府途中。为官38年,因其才能卓著和政绩显赫,3次得到朝廷重用,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又因屡屡被奸臣所谗而4次遭贬,其间几起几落,均能泰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在人后,忧在人先。其为官追求与情操千  相似文献   

16.
唐室延祚近三百年,计有三百六十九位宰相.虽然不同时期对宰相的称谓不尽相同,但宰相都具有很大的权力,"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百官志》),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极品高官.但是,综观唐代三百余位的宰相家族史,除了少数宰相的后裔依然显赫外,绝大多数宰相的后裔走向衰败的境地.究其根源,撮其大概,主要有以下五种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原文]18.唯官山海为可耳。[注释]周朝时,就有管山林的官员,叫"虞",后来,将管山林和山泽等能够"出利"的地方,合在一起管理。在春秋时,齐国的宰相管仲,设立了"官山海"一职,其实,就是"山海官",控制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中国历史上主张由国家控制盐、铁及山林泽等自然资源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管山海"一词始见于《管子·海王》:"唯官山海为可耳"。"管山  相似文献   

18.
正防治"为官不为"是从严管理干部的客观要求。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各地在防治"为官不为"时,目光大都聚焦在反向惩处上,对正向激励关注较少。实践证明,防治"为官不为"必须"堵""疏"相结合,坚持反向惩处与正向激励同向发力、同时用力,这样才能发挥出综合效能。因此,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至关重要,其激发的是正能量,体现的是正效应,有利于改变事后惩处单一的反向震  相似文献   

19.
正大清相国陈廷敬,为官50余年,对"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一生清廉自律,甘于清寒,虽贵为宰相,却衣衫粗旧,饮食无珍蔬膏粱,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自励,被门人称为"半饱居士"。距陈廷敬故居大约500里外的河南巩义,有个康百万庄园,一块悬挂在主宅过厅的"留余匾"上写着《四留铭》:"留有余,不尽  相似文献   

20.
宋国庆 《领导文萃》2013,(20):37-39
名门之后以“忠”事君 张廷玉乃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张英曾做过康熙太子的师傅,也是康熙朝宰相,为官清正廉洁,从不仗势欺人。张英致仕(退休)前一年,张廷玉考中进士,并被选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储备干部),从此踏上了长达五十年的仕途。如果将张廷玉五十年的为官生涯比作一条长河的话,那康熙朝就是他从政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