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著名的良将与卓越的军事家,但其人生结局充满悲剧色彩。李牧人生悲剧的产生,主要是时代笼罩下的赵国国情阴影为他人生抱负的施展设置了障碍,"志大而量小"的性格"硬伤"使他的人生之路坎坷不平,"才有余而识不足"的认识局限蒙蔽了他前行的双眼而使其作茧自缚。李牧的人生悲剧还向人们昭示了一个真理:任何自毁长城、自拆国之柱石的做法最终都是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2.
周勃作为西汉著名的开国功臣与丞相,为刘氏江山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其"免相就国"的人生结局不免令人叹息。周勃功大、位高且权重,具有超高的智慧和谋略,但他不惜一切钱财竭力讨好薄昭,在其封地有异常举动等,招致汉文帝的反感。此外,汉文帝心胸狭、猜忌心重,也是造成周勃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4.
5.
6.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多次与亲信密谋造反,始终未成。后在其孙刘建与伍被的告发下,刘安终招身死国灭之祸。刘安悲剧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与历史背景,主要表现为思想上与朝廷冲突,养士与结交朝臣犯忌讳,家族矛盾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对汉武帝认识不足,缺乏自知之明,政治幼稚与喜怒无常。刘安的悲剧向世人表明了一个真理:任何拉历史倒车与逆潮流而动的行为最终都要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7.
8.
9.
刘基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当时著名的谋略家与文学家,但他的人生结局十分悲惨。刘基悲剧的产生,既有其书生意气重、任意臧否大臣、缺乏自知之明等原因,也有朱元璋刻薄少恩、独断专行及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君臣关系的通病等原因。刘基的悲剧既是其自身性格缺陷结下的苦果,也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政治人物构成牺牲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西汉丙吉是古代贤臣良相的典型代表,在参与开创"昭宣之治"的过程中彰显出良好的从政心态。他护佑皇嗣,口不言功;问牛不问人,善识大体;理解下属,宽以待人;为国荐贤,心怀社稷。这启示当今领导干部在新时代干事创业中要淡化功利,保持平常心;顾全大局,强化责任心;胸襟开阔,常怀宽容心;脚踏实地,永葆事业心。 相似文献
11.
1.独立隶属——归口管理。西汉刺史巡视制度确立之前,负责监察的主要有三类官员:其一是因袭秦朝的“监郡御史”,其二是来自于汉文帝时的丞相史,其三是汉文帝时因事而临时派出的“派遣史”。元封五年,汉武帝把“监郡御史”“丞相史”和“派遣使”三者糅合为一,名为“刺史”,行使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职能。关于刺史隶属,《汉书》记载: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刺史则是御史府的官员, 相似文献
12.
13.
祢衡(173—198),汉末文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东北)人。据史料记载,他少有才辩,长于笔札,性刚傲物。曾作有著名的咏物小赋《鹦鹉赋》,借物抒怀,辞气慷慨,表现出才智之士生于乱世的不幸遭遇。后因得罪曹操,而被借刀杀死。为什么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却在一功未成 相似文献
14.
南朝名将韦是常胜将军,其为官治军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值得研究。韦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领主要有:曰廉曰谦,好作风化人;克劳克勤,推诚以抚众;唯刚唯勇,威严镇军心;相敬相让,团结求合力;仁心仁政,获军民拥赖;善始善终,一线工作法。当今领导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应着力增强自身定力;以仁爱为心,注重解决现实难题;突出躬亲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注重以良好的作风感染人;把决心和勇气贯穿始终,有法律兜底思维等。 相似文献
15.
16.
春申君姓黄名歇,东周时期楚国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以游学博闻、善于雄辩得到楚顷襄王、考烈王的赏识和宠信,任楚国令尹(相国)二十余年。在风云变幻的战国晚期的政治舞台上,他于外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于内辅国持权、广招宾客,可谓是名重诸侯,权倾国君,极为显赫。然而,聪明一世的春申君,最终却落得 相似文献
17.
18.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朝中重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早年束发游学,不惑而遇,步入政坛后平步青云,辅佐汉武帝实现强干弱枝,集权中央。但最终,主父偃因倒行暴施,自取其祸。反思其一生,对当前领导干部的为政和修身有一定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治国乏术,邀誉有方——崇祯帝的悲剧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天灾人祸频传。当时的崇祯皇帝面对这种山崩地裂的局势,曾思有所作为,他为了摆脱阉党的控制,钦定“逆案”,将魏忠贤等人处死;并平反冤狱,革除弊政,天下事似有可为。但崇祯帝才能平庸,对臣下以重刑控驭,加上赏罚不分,凡事诿过臣下,甚至认为“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臣僚人人自危,不思有功,但求无过。崇祯乃不得不再重用宦官,委以军事、财政等大权,朝政更加败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