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路径,其深入推进有助于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均等化的结果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构建可容纳多元诉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高绩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治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吕灿  李敬 《民族学刊》2022,13(12):134-145, 160
铸牢以共同奋斗、共同繁荣为任务和目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新阶段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依然长期而艰巨,文章尝试找到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以期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密码”。文章首先剖析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辩证统一性,从理论上构建二者的内在联系。然后进一步考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因素,通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如何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从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创新能力、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四个方面提出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基层立法联系点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民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成为彰显新时代中国民主话语的重要话题。工作流程反映少数民族群众心声、独特属性赋能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组织架构代表少数民族地区利益,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这三点延伸属性将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予以勾勒。少数民族地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和关键阵地。通过对作为国家级立法联系点中唯一一个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江县基层立法联系点进行考察,发现其对于促进毗邻地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共融、实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民族地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应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要工作方向,始终协调“五对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五大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两条征集渠道”,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新典范,以此来使基层立法联系点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是指的沿边境的18个边境县(市、区),这里聚居了赫哲族、鄂伦春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是典型的民族地区。积极促进边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黑龙江省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必然选择,是保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必要措施,是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边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此,需要扎实深入地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协同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四个特别”民族干部培养;制定更加切实的动态边民管理政策;坚持边境民族地区与城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齐头并进;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基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深度融合。做到因情施策,绵绵发力,久久为功。  相似文献   

5.
张继焦  孙梦华 《民族学刊》2022,13(5):1-7, 13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城市民族工作的主线。城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阔的平台,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部分,城市民族工作在凝聚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提出城市民族工作中要基于的三个关系维度:“城市-民族”关系、“民族-城市”关系、“民族-民族”关系,分析城市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并针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搞鑫 《民族学刊》2021,12(9):28-34, 116
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增进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同心共圆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思政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主渠道。目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师专业素质不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为了切实提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相关院校需要在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思政课主课堂,打通“学科、学院、课程”间的互联互动,打造“课程思政”助课堂,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认识的历史性飞跃,拥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然而,民族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制约瓶颈。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不能忽视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利的相互作用,不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成是民族地区的专属事务和民族地区统战民族工作部门的专有任务,不能把汉族文化当成中华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不能只要共同性,不要差异性。在具体实践进路上,民族地区要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方向,夯实物质基础,坚持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平台,科学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8.
白科  周健 《民族学刊》2023,14(2):23-31, 15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遵循。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路径进行了PEST与SWOT分析,并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PEST-SWOT模型,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区域经济,奠定不同民族与不同区域的经济基础;引导社会发展,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论导向;促进创新驱动,建立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体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构建、发展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宏观生态,也有利于营造、巩固和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区微观环境。  相似文献   

9.
杜永彬 《中国藏学》2023,(1):66-75+2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对指导新时代的藏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理论和民族政策,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思想为宗旨,以新中国70多年的藏学研究成果为依据,注重涉藏研究的民族因素、区域因素和治理因素,从4个视角探讨藏学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一、中国藏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二、西藏与其他涉藏地区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三、藏族和其他民族与民族关系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四、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蒋彬  王胡林 《民族学刊》2022,13(6):15-23, 139
村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单元,民族旅游村寨中少数民族居民与外来游客频繁互动,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场域,探讨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有助于从基层视角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本文以川西北一个羌族村寨为田野调查点,通过考察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具体做法,从坚持党的领导、推动文化创新、做好场景营造、注重深度互动等方面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湖北省荆州市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四措并举”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举措一:统筹推进,“三级”联动抓宣传建立三级联动机制。荆州市先后下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荆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教育实施方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月活动方案》《荆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手册》,省市县三级联动,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2.
姚贱苟  石周波 《民族学刊》2023,14(2):8-15, 151
少数民族影视是生产、培育、传播并塑造各个民族共同心理的重要载体,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机要素,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之一。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影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视角进行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传播、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并在理论与实践逻辑两个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具体来说,理论上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逻辑上的紧密相连与结构逻辑上的相辅相成;实践上主要表现其传播、创新在功能逻辑上的相得益彰与选择逻辑上的殊途同归。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传播、创新层面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逻辑,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影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坤  唐加军 《民族学刊》2023,14(3):33-40, 145
从理论上看,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两个既有边界,又有着深刻内在逻辑联系的重要概念。两者在概念、价值理念上有所差异。同时,两者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团结的“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形成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高级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高一级的团结层次,对民族团结有着更大的制约性和更强的影响力。促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件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与“合”相统一,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认识上的一种深化,从而在民族政策上的一种反映。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以“合”为引领,坚持一体的主线和方向;要以“和”为基础,在实现民族团结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金海英  金玲 《民族学刊》2022,13(7):24-32, 14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牢固树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根本和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一朝一 夕的事,是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是在未来还要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实践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史,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做的相关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进行经验总结是十分必要且具重要现实意义。历史维度回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过程。理论维度回答了中华民族及其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实践维度回答了基层民族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王俊秀  周迎楠  裴福华 《民族学刊》2021,12(5):17-23, 1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想,为国家民族政策提出了一个学术的理路。Gaetner和Dovidio提出的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和费孝通“多元一体”及现在党和国家提出的“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不谋而合,其理论框架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提供借鉴。该理论认为共同内群体的形成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包括群体间的相互依赖性、群体间的差异性、社会情境、预接触经验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在良好的制度支持和社会氛围的基础上,突出不同民族的相似性和共同性、淡化差异性,增加平等的接触机会,促进跨民族互动与合作。通过构建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突出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努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引导各民族人民把自己和其他民族成员视为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知相似性、信任和理解,减少威胁感,最终带来认知(积极的想法)、情绪(同情和关爱)和行为(合作和帮助)方面的积极改变。  相似文献   

16.
乔姗姗  党垒  张继焦 《民族学刊》2021,12(6):11-18, 116
文章基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三个维度:“民族-民族”关系视角、“民族-国家”理论视角和“国家-民族”理论视角。 三个维度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且彼此联系,相辅相成,显示了以“56个民族-中华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不同研究层次:基础层次的民族关系发展;中间层次的中华民族构建;目标层次的现代国家治理,三者共同构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性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持续推进并走向完善,提供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吴桃 《民族学刊》2021,12(10):23-28, 118
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传播高地”和“坚强阵地”,打造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是民族教育教学改革的显性呈现,是贯彻好和落实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推进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培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课”,以“科研+教学+田野”的叠加路径丰富课程内容,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局限,倒逼教学课程在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创新和改革;践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课”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强筋壮骨”,彰显民族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特色和优势。民族高校丰厚的沃土涵育着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徜徉,擘画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图景,成为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典范窗口”,为全国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典范引领和示范样板的标杆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覃琮 《民族学刊》2021,12(5):68-74, 11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积累了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资源。《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是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和广西教育出版社共同打造的“民族文献大系”丛书的第一部,收录世代流传于广西田东县瑶族布努支系的婚俗歌谣。该书不仅是对瑶族歌谣文化的一次抢救性发掘和系统性整理,更在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提升瑶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进瑶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培育和铸牢、促进中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构筑中国瑶族和世界瑶族的联系纽带、凝聚全球华人向心力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谭林 《民族学刊》2020,11(5):110-119, 157-158
以“四史”教育为切入点,既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内容,又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有关“四史”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的“五个认同”核心要义,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四史”教育的内在统一性,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认同国家历史、认同党的领导、认同共同理想和认同远大理想的内在关联。根据民族地区基层干部、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分析在民族地区加强“四史”教育的作用、必要性及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相关性,进而提出民族地区“四史”教育要以“共情”教育为抓手、“共鸣”教育为主线和“共行”教育为目标的三条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代俊  袁晓艳  周雪  代芮 《民族学刊》2023,14(4):19-28, 136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诉求,回溯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从多个方面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了铺垫。政治层面,通过实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制建设,加强了党的领导,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经济层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跨越式的“共同发展”快速提高了民族地区的整体生活水平,促进了各民族人民平等交往和交流,增强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文化层面,多种途径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教育层面,平等、优惠的教育政策,以及教育内容同质化等,培育了青少年一代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际传递和持续铸牢。在口述史视域之下,通过西南民族地区三线建设亲历者的回忆,讲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变化历程,挖掘三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历史经验,为新时期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