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潘君瑶 《民族学刊》2021,12(4):41-51, 115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遗产话语与实践正面临危机,基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符号学、文化学等梳理并构建跨学科理论逻辑体系,用社会建构的视角探讨我国遗产话语横向共时性的中西方平等对话、纵向历时性的文化符号表征与文化记忆的形成,提出“遗产社会建构框架”与“遗产共建共享:文化‘活态化’传承与传播的社会实践路径”,强调只有在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核心,对遗产文化符号进行“神圣化”“重复化”与“现时化”的阐释与展示,才能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形成文化记忆,“活态化”传承与传播遗产文化,塑造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以其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路径互动化、传播客体个性化的特征,给民族文化的传承及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民族文化正陷入消费畸形、对外传播受限和民族文化符号机械复制的困境。而坚持在传播中构建国家共同文化,针对消费群体的特点分层传播民族文化,积极开发民族文化的传播产业链,利用大数据传播民族文化,是摆脱这种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哈尼族山寨箐口村的梯田、蘑菇房、图腾柱以及磨秋等许多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可以发现,获得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可,并最终成为该体系的结构性要素,是民族文化转换为文化产品的重要条件。新的文化符号的建构是不同的文化进行交往以及不同的利益主体进行资源博弈的结果。在建构文化符号的过程中,消解不同文化图式间的紧张关系,关键在于当地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且真正成为文化符号建构规则的制定者。  相似文献   

4.
(一)拉祜族语言属藏缅语族。他们的许多小村子散布在云南——印度支那山路崎岖的边境地带,约占总人口的60%住在云南西南部。拉祜族人来自很远的北方,近若干世纪以来已经南迂到缅甸东部、泰国北部和老挝西北部。虽然同一的语言和若干共有的文化及社会特征可使我们能够把拉祜族同其他诸如阿佧、傈僳、苗、瑶等民族区别开来,但他们决不是纯一的民族。在他们中间有许多不同名称的分群或者支系,诸如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尼(红拉祜)、拉祜普(白拉祜)和拉祜散莱。这里提的仅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  相似文献   

5.
曲比阿果  王智薇 《民族学刊》2023,(10):103-111+158
艺术节庆作为一种时间和文化符号记录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从民族符号学与艺术节庆视觉形象设计的关系出发,以北京国斐设计工作室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设计方案及其对节庆活动视觉形象设计为个案,分析凉山毕摩绘画文化的当代创新视觉转换中呈现出的多种形态的节庆特性。梳理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视觉形象设计形成的图形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及文创产品等要素与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实现完美结合的过程,探析了现代节庆的民族符号视觉设计与文化建构、民族文化传播间的关系,以期为其他民族节庆定位和发展提供参考。最后通过对民族特色的视觉形象符号体系的阐释,强调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协调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相互欣赏,提升对中华民族共享符号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边疆少数民族创造出多元和复杂的区域民族文化,正是在这种“地方性知识”的情境当中,更多的实验民族志文本被社会实践所建构,成为人们互动和选择的现实依据和社会事实.当代实验民族志更多的是关注“文化持有者”的话语权,本文基于哈尼族“村民日志”的讨论,结合马尔库斯和费切尔实验民族志书写理论,反思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质和社会结构,尝试提出“文化持有者”进行反复社会实践所建构的路径和维度,以期进一步理解作为少数民族“文化持有者”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传播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以对媒介化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变化规律的掌控与把握为学科目的.本研究以传播心理学为视野,通过对传播过程中人的主体因素的本质定位,深入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主体因素所导致的传播受阻与传播不畅.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和审视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过程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相似文献   

8.
赵岚  刘家肇 《民族学刊》2021,12(7):68-74, 109
文化身份问题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化身份的固定语义不断地经历嬗变与转化。在此语境下,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不可避免地面临两难境地,即内在身份建构场域与外在身份建构情境的割裂与对立。本文从媒介关系转型拓展的角度,探究再媒介化在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中的关键作用。再媒介化既广泛存在网络游戏、VR影视等视听文本,为界定族群文化身份提供考察视角;又深耕于影像文本,借助文化还原、情境建构等动态化视觉体验,为建构族群文化身份提供影像凭证。在再媒介化与族群文化身份的互动中,族群得以深度阐释其文化身份建构与传播的过程,并期待再媒介化理性发挥媒介的建构优势与传播使命,促进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9.
范藻 《民族学刊》2016,7(1):42-46, 106-107
面临中国当代民族文学遭遇西方现代文化、中国当代主流文化和当今大众流行文化的挤压困境,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美学突围”,那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学创作要切实保留自我性的作者身份,以建构民族作家主体地位的美学自信心;提倡使用民族式的语言形式,以凸显民族文学的自由本色的美学自信力;努力呈现原生态的内容立意,以开掘民族文学生命意力的美学生态性;充分开辟多样化的传播途径,以寻求民族文学现代媒介的美学丰盈感.  相似文献   

10.
拉祜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省西南部边境一带山区。拉祜语称虎为“拉”,用火烤食为“祜”。“拉祜”即用火烤吃虎肉的意思,反映了拉祜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狩猎民族。清朝时期始有汉文记载,写作“倮黑”。拉祜族现有27万多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有14万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有两万人;双江县有23,000余人;  相似文献   

11.
泰国拉祜族是一个既使用母语又兼用泰语的民族,其母语和兼用语的主流关系是和谐的。本文对母语和兼用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并对母语和兼用语如何实现和谐进行了分析。认为和谐的双语生活有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有利于不同民族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应用人口社会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我国汉族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与少数民族妇女从边疆迁徙到内地省区之间的关系.从云南拉祜族和佤族妇女的婚姻迁徙人口统计数据中看到,某些汉族农村出生性别比升高后,逐渐突出的婚姻挤压问题引发了少数民族妇女的婚姻迁徙,并从而使得部分小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面临更大的婚姻挤压和其他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Due to the rich content of cultural iden ̄tity,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this aspect involves many disciplines, including anthropology, sociolo ̄gy, psychology, philosophy, literature, religion and educat...  相似文献   

14.
李树新 《民族学刊》2021,12(2):41-51, 97
中华多民族谚语指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或“一族多群”的谚语系统,它既是一个多元的结构,指称组成中华民族成员的众多民族的谚语形态,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在一定数量基础上对中华谚语一体性和共通性的综合和概指。中华多民族谚语内容上具有经验性、哲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形式上具有口语性、异变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使用功能上具有俗传性、权威性和教育性的特征。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与扩布,显示了其创作主体多元性与历史悠久性,其自身发展的辐射性与吸纳性以及调适性和变化性。中华多民族谚语具有文化认同价值和多民族共有精神的建构价值,潜沉在中华多民族谚语这一载体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和民族精神特性是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具有文化价值的“中国经验”。全方位开展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整理与研究,对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挥语言文化引领风尚使民族文化血脉薪火相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 ,文化冲突的实质不应仅被理解为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或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 ,还应被看作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 ,特别是强势群体的文化霸权与弱势群体的文化抗争的冲突。文化冲突不断地撞击着弱势群体的文化底线 ,使社会乃至世界陷入局部或整体的危机、混乱甚至战争状态。因此 ,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消解文化冲突 ,尽量使冲突张力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人类学是在文化冲突中诞生的 ,它对民族文化、边缘文化、地方性文化价值的肯定与重视 ,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消解了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 ,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人类保留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6.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8,9(6):51-58, 114-116
基于文化遗产理念的土司文化定义,实质上说,“土司制度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其认知基础,这是中国土司文化历史存在的史学学术根基,不容漠视;而中国土司文化所具世界遗产普世价值的阐释,正是我们现在探讨土司文化定义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以狭义土司制度文化为其历史文化的本体属性,同时纳入中国土司文化所具世界遗产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学阐释,应该是广义土司文化定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民族各种历史形态在东西方不同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了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同时在论文中提出文化民族概念,分析政治民族形成,对认识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民族群体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美国文化霸权扩张主义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着重探讨了美国通过经济技术援助、教育文化交流及大众传播媒介等基本方式进行文化霸权扩张的行径。文章还分析了文化自治主义的历史根源、理论基础和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9.
蒋彬 《民族学刊》2014,5(6):34-45,103-105
就文化十大产业来看,羌族地区仅有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传统产业,而新兴的动漫产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网络文化、艺术创意和设计、文化产品与数字相关服务等新兴产业基本上还未起步。即使已有的产业,也发育不全。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起步低、规模小、效益差、同质性高。虽然存在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社会发育程度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缺少文化产业人才等制约因素;也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本覆盖、区位优势明显、良好的机遇、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发展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应该创新管理机制,健全文化产业市场;融合文化科技,发展创意农业产业;壮大市场主体,培育龙头企业;突出特色,塑造品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保安族作为甘肃省的三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应大力开发,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开发中,应在“特”字上大做文章,注意培育品牌产品,并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互动式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