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不作为"和"乱作为"虽然只是发生在公务员队伍的少数人身上,但是危害大、影响广,必须下气力予以根治。从表面上来看,"乱作为"的危害比"不作为"更直观、更明显,让人感觉"乱作为"比"不作为"危害程度大,但实际上,"不作为"的危害程度一点不小于"乱作为"。要清醒地认识到"不作为"与"乱作为"二者皆不可为,都必须严肃认真对待。"不作为"与"乱作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比如,一个习惯于"不作为"的人被赋予了重要职  相似文献   

2.
<正>"中梗阻"现象是指在行政服务过程中,按规定可以批准或者办理,但在具体操作中,中层干部因故拖着不作为、迟作为或者乱作为,由此引发的"上下热中间冷"怪现象。要治疗"中梗阻",我们不妨引用中医智慧,谈谈如何"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3.
政商关系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领导干部如何处理与民营企业家的关系,对其是一项重大考验。政商关系角色冲突的主要表现有乱作为、不作为、新官不理旧账三个方面。因此,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始终姓"公",服务发展,永远有责,在把握"亲""清"真谛的基础上,准确进行角色定位,实现和民营企业家两利、两安。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领导干部群体中存在一些懒政怠政、敷衍塞责的心态和行为,即"为官不为"问题。"为官不为"不仅会造成政策执行不力,影响政策落实,而且会引发人民群众的不信任感,损害党的执政基础,降低政府公信力。"为官不为"是一种顽疾和疑难杂症,不能等同于一种单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表现问题。治理"为官不为"要取得切实成效,必须综合施治。一、把规范权力作为基础"为官不为"实质上是公共权力的不当为、不作为、乱作为,扭曲了  相似文献   

5.
<正>针对当前我国的干部队伍存在的腐败与"四风"现象,十八大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来惩治腐败、消解领导特权。有些领导干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凭着个人主观好恶与利益关系"蛮干""乱干",各种"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大大减少。但同时有些干部也出现了缺乏工作激情、不作为的现象,以种种理由推脱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人浮于事、混日子。如何在保证领导干部队伍廉洁  相似文献   

6.
<正>中组部新近下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注意识别和制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和纠正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防止和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同时还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政绩的综合分析,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一、《通知》体现中央干部政绩考核的"新思维"中组部的《通知》让我们看到了中央"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精神,促进各  相似文献   

7.
<正>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单位,干群关系日益恶化,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越来越低。为了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中央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规范领导干部用权行为,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依法用权。如此一来,领导干部的"舒适度"下降,"当官不作为"的现象有扩大趋势。因此,如何找到领导干部"舒适度"与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平衡点,既"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引导领导依法用权、规范用权,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又能充分促进领导干部发挥积极性,做到造福一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十八大以来,从中国梦的提出,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的颁布,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即将结束,中国将实现新的历史跨越,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出人意料的是,不作为现象正在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中滋生蔓延,渐渐盛行于各地。这种现象具有巨大的潜在性、隐蔽性与危害性。如果重视不够,它可能长期延续,影响行政效能、民生福祉与党的执政根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决纠正不作为、乱  相似文献   

9.
领导干部“不作为”是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阻碍,亟需得到有效治理。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TPB)基础上加入“过去行为”和“外部因素”两个变量对研究模型进行扩展,构建了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影响机制模型,继而基于924名领导干部的问卷调研数据进行了假设检验和模型验证。研究发现,领导干部的消极态度、对周围消极评价感知以及对困难程度的感知均对“不作为”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领导干部的过去行为经历对“不作为”行为意向的影响不够显著,而包括“监督约束”等在内的外部因素除了直接对领导干部的“不作为”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外,还作为中介变量与领导干部“不作为”行为意向共同影响“不作为”行为。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着精神上缺"钙"、思想上缺"窍"、工作上缺"德"等现象。笔者认为,要谨防党员干部"病态"履职,应亮"底线"治不作为、划"红线"治慢作为、架"高压线"治乱作为。亮"底线"治不作为。党员干部应自觉将"全心全意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以用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纪律挺在权力前面,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为此,正副职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确权不争权。就是要明确权力边界和分工,避免你争我夺,避免乱作为和不作为,让权力在阳光下健  相似文献   

12.
反思我国既往不和谐现象产生的原因,除诸如历史惯性、社会转型、利益调整、外部环境压力等客观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等领导主体作为不够、不作为或乱作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明确的责任规范、严格科学的领导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明确领导主体责任,规范领导主体的责任行为,建立和健全领导责任制,使各级领导主体切实承载起历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岳阳县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大力整治“四风”问题,严格落实抓一把手、抓典型、抓评议的作风建设“三抓”举措,始终以“进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干部队伍作风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不容忽视的是,新常态下干部队伍出现了一些“不作为、不善为、乱作为”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主要表现 (一)不作为日趋严重 1.明哲保身不敢作为.一是怕出问题不作为.有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发生偏差,认为现在上面要求越来越严,稍不注意就违反相关规定,甚至会触及底线受处分,于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宁愿不做事也不愿犯错误”的心态,选择了干脆“不做事”.二是怕得罪人不作为.  相似文献   

14.
正为从严整治"为官不为"问题,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日前,辽宁省纪委和省委组织部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问责办法(试行)》,15种不作为、不担当情形将被问责。不作为情形——对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传达贯彻不及时、措施不得力、落实不到位、效率低下,或打折扣、做选择,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受到省、市、县通报批评的;对群众反映强烈、上级明令督查并要求整改的问题,或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自  相似文献   

15.
高坤 《领导科学》2012,(17):42-43
语言是一门艺术,作为领导者要善于运用语言为工作服务,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一些领导干部"失言"现象多次被曝光,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使工作陷于被动的局面,给党的形象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本文试图分析领导干部"失言"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且提出规避领导干部"失言"现象的策略。一、对领导干部"失言"现象的思考某省政协主席对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曾反唇相讥:  相似文献   

16.
<正>"公事公办"一词本意是按原则办事,不讲私人情面,时至今日,这个词却多了一分"刁难""官僚"的弦外之音。公事公办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及公务员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底线,但在现实中却存在诸多公事公办不好办、"公事私办"却很好办的现象。一、"公事私办"现象的主要表现一是合法合规的公事靠私人关系走"绿色通道",提高效率。总有一些领导干部工作时偏好走私人路线,明明合法合规的事情也要"走后门""打招呼"。这种做法表面看起来效率提高了,却破坏了程序要求,开了不好的先例。有的领导干部走私人路线是被逼无奈,本是合  相似文献   

17.
"为官不为"是领导干部对待自己工作不作为或不负责的行为状态,表现为不愿为、不想为、不能为、不会为等特征。通过交易成本分析发现:干部为官将会付出决策成本、执行成本、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等,而领导干部选择"为官不为"则会获得交易成本比较优势,即支付较少的成本,获得较多的收益。因此,治理"为官不为",应增加为官有为的正当收益,同时加大"为官不为"交易成本,包括进行理念教育与技术培训、建立竞争机制与责任机制、改善工资待遇与推进精兵简政。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各类公共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通常影响恶劣、后果严重,一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也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接连被问责。这种现象引起了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与此相关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拟从管理学理论的视野探讨问责制实施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乱作为一直在不停地上演。那些被绳之以法的贪腐官员往往都有很多胡作非为的"政绩"。究其根本,乱作为是利己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结出的行为恶果,是思想腐化变质的产物。乱作为,轻则劳民伤财,重则祸国殃民,其危害不亚于"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党员干部应吸取历史和现实教训,正确作为。  相似文献   

20.
任期制下领导干部的消极腐败主要表现为隐秘性、边缘性和严重危害性,其生成既有"太平官"逻辑、"清闲官"逻辑、"套路官"逻辑、"太极官"逻辑等思想逻辑,也有"不作为"逻辑、"瞎作为"逻辑、"短视行为"逻辑等行为逻辑。对此,要内外结合、标本兼治,防治任期制下领导干部消极腐败现象。内因方面,要改造主观世界,注重预防警戒;外因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建树制度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