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虽历经各朝各代的兴废,但作为主流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精髓孔子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今天,我们应该继续弘扬孔子精神,让其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仍有其不朽的价值和意义。虽然有特殊的客观历史条件限制和现代教育体制对其提出的种种挑战,但是因材施教这一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思想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无数次地证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个体无论在认知结构、认知风格、学习动机等都存在差异。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广为提倡和遵循。同时在实践中又不能僵化理解。“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原则、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信仰。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企业管理思想的突出特点就在于抓住了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形成了它的人本管理的思想。更由于其企业管理思想具实践性、创新性和时代性 ,在今天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孔子的法律思想核心是“德主刑辅”,即以“仁”为本的法制原则;“德”、“礼”教化的防范措施;宽猛相济的施刑办法;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孔子的法律思想对今天中国的法制建设仍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崇德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指涉到个人、家庭、社会,为个人在诸多关系的处理中设立了高标的行为准则,同时也为世人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崇德虽然是孔子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提出的,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它的很多逻辑内涵,在伦理涣散的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与小人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 ,二者具有不同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内涵。孔子认为君子寻求善道 ,小人追求私利 ;君子崇尚道德 ;小人推崇武力 ;君子见利思义 ,小人见利忘义 ;君子崇仁遵礼 ,小人弃仁违礼。孔子的这些思想主张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孔子对音乐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重要思想主张,许多经典著作中都保留有相关的精辟论述,使我们今天仍能从中把握到中国文化中乐教的内在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直到今天仍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优秀文化宝库。孔子整理编纂古文献主要是 :删《诗》、《书》 ,正礼、乐 ,修《春秋》。孔子通过整理修订古代文献 ,使生活在现世纪的人们仍能溉沾其惠露 ,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孔子道德修养思想的核心是仁,能否成为仁德之人,关键在于自觉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道德修养的目的不仅仅是独善其身,而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是“博学”、“慎思”、“笃行”三者的统一。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肖扬昆 《新天地》2011,(12):356-356
孔子曾经说过:“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之中有差别。今天,一个班级之中,学生也肯定是有差别的。而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我们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教育思想,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一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对孔子思想及其影响进行认真的学术讨论,以肃清“四人帮”在这方面散布的流毒。与评价孔子这一主题密切相关,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其中之一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许多思想家以代孔子“立言”相标榜,有的则对孔子提出了非议,这些和孔子思想本身有什么关系?他们笔下的孔子是真孔子还是假孔子? 中国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以后,思想家们关于孔子的议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饱和着自己时代的特色。这里以汉代为例,作些分析说明。汉武帝在制定文化政策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儒学定于一尊。这个时候的儒学和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他思想的主导方面是企图挽救贵族统治的没落,但他也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孔子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也子德育心理思想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笔者从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的视界融合中,重新解读孔子的经典文本《论语》之话语体系的底蕴。孔子不仅将德育过程视为道德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完整的心理过程。而且原创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因材料施教、启发诱导、表扬批评、无言之教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心理方法。孔子的德育心理思想即便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加以批判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孔子通才教育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创立者,至今仍有重要影响。二千五百年来,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拟从他关于仁爱、中庸和慎言等教育思想中,揭示其通才教育观的基本内容,为现行素质教育作参考。研究孔子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一个被尊为圣人的历史人物,他的“仁”思想在他的思想的重心。当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给每个人带来了机遇,让每个人都有能展现自己。个性的尊重也带来偏离主流价值观的现象。回首孔子的仁思想,让我们看到在今天仍有较高价值。本文从“仁”的内涵进行阐述,并结合当今社会来体现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如何成仁进行分析。虽然由于阶级意识的区别,我们不能完全的认同孔子思维框架下的“仁”,但在今天,仍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民本思想;“从仁学到仁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重民、贵德、重商”,胜于法家的弱民、退德、抑商。虽然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孟子的民本思想未能跳出维护封建君主制的窠臼,但其中潜含的民主因素和可由民本转化为民主的因子,在批判封建专制、洗涤弊政、培养清官意识、启蒙民主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天,孟子民本思想中丰富的民主性精华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民本思想;“从仁学到仁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重民、贵德、重商”,胜于法家的弱民、退德、抑商。虽然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孟子的民本思想未能跳出维护封建君主制的窠臼,但其中潜含的民主因素和可由民本转化为民主的因子,在批判封建专制、洗涤弊政、培养清官意识、启蒙民主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天,孟子民本思想中丰富的民主性精华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沧述孔子的思想体系时,指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是他的仁道思想,曾说:“这种所谓人道,很显然的是顺应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郭老不仅肯定孔子的仁道,而且认为“是相当高度的人道主义”。这一看法当时没能为学术界人士公认。孔子的仁道思想是不是可以看为一种人道主义,这在过去是有争议的,当前仍有些同志不同意这样看法,他们认为人道主义是“指兴起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一种提倡个性、尊重人权、肯定人的价值和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思潮。”(《齐鲁学刊》1983年3期37页)这些同  相似文献   

18.
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这是大家都清楚的。然而孔子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形成以至历史进程的影响也是不容被忽视的。孔子的法律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还很少有人作出比较系统而又合乎实际的分析,因此深入研究孔子的法律思想,仍是我们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以就教于专家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19.
仁学是人际关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是孔子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关键问题,正因为这样,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便成了研究孔子思想的一个难题。从《论语》看,自首席大弟子颜渊以至被讥为“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都曾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据杨伯峻统计,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是讨论得最多的道德标准(见《论语译注》第16页)。可见早在当日孔门,仁已是教学上争议的中心之一;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弄清它的本来意义,其困难自然又增加了许多。笔者不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的人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孟子与荀子的人学思想,具体而言:人的本质:孔子提出“仁“;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人的价值:孔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有贡献;孟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天爵“、“良贵“;荀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人有“义“。人与自然: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天人合一“,但《论语》中相关话语却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孟子讲“知性“则“知天“,体现了人道与天道的统一;荀子提出“天人分异“的思想。人与社会:孔子强调了人对社会的责任;孟子反对杨朱的“为我“思想,折射出孟子注重群体价值倾向;荀子提出“明分使群“的观点。人格与精神境界: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孔子认为,能够“博施于民而济众“的人就是圣人;孟子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只有做到“尽心、知性、践形“,才能成为圣人。先秦儒家人学思想既有合理性的因素,也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其合理性因素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